來源:【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2007年,水果超市開始在麗水零星布局。明亮的燈飾、整齊的貨架、清爽的環境和浩繁的果品,營造出消費者前所未見的視覺沖擊力和購物體驗,令傳統的簡陋“路邊攤”相形見绌并日漸式微。
水果超市的出現,與麗水市民對精品水果的消費需求、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視完美契合,這也成為它們此後不斷攻城略地的動力來源。如今,水果超市在麗水的社區、商圈等人流密集場所廣泛布點,街頭巷尾“長滿”了綠江南、鮮豐水果、草摩家等衆多連鎖品牌,相比傳統單店模式,品牌水果連鎖超市在資金技術、供貨渠道、配送體系、銷售渠道等方面優勢明顯。
但由于水果屬于非标準化産品,種植端與零售端都比較分散,從果園到零售商的價值鍊存在多道環節,導緻損耗率偏高,加上高密度的門店布點又增加了行業競争壓力,令不少初入局者進退維谷。
“水果零售業的效率核心,在于商品本身的标準化問題,以及渠道終端日常操作的标準化管理。”從事水果銷售20多年的邱祖英見過不少經營者短暫營業後草草收場,在她看來,盡管這個行業表面看屬于輕資産,但業内的遊戲規則和技術門檻,“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密集布點的水果超市
在水果種植業欣欣向榮的麗水,人們餐桌上從不缺少時令鮮果的身影。時至今日,一份高顔值果盤,不僅是朋友圈的吸睛利器,也讓麗水衆多創業青年開啟了“甜蜜事業”。
正因為消費市場龐大,麗水的水果行業分化較早且特征顯著——既有街頭巷尾席地而擺的水果攤、沿街叫賣的水果商販,也有品牌連鎖店和本地創業者的獨立門店。在市區府前農貿市場,直徑200米的範圍内就有近10家水果超市,有的店内醒目處張貼着折扣信息,有的店主幹脆在門口挂上大喇叭,循環播放促銷廣告。
水果超市“遍地結果”的現象同樣出現在各大商圈、社區、醫院等附近。麗水人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從水果超市的貨架上可窺一二:廣東的荔枝、江蘇的西瓜、甘肅的蘋果、海南的香蕉……來自國内各地的水果按季節輪換;車厘子、牛油果、菠蘿蜜、山竹……來自世界各國的奇珍異果輪番上架。
盡管時至今日,麗水的普通消費者依然很難描繪出水果店、水果超市和生鮮超市的清晰分野,但在水果櫃旁選購一盒進口榴蓮果肉、用手機下單之後再進店提貨、付費不用現金這些新的消費習慣,人們的适應力甚至比商家設想得還要快。
“早些年大多在街攤上買水果,稱個西瓜還得讨價還價。現在都是逛水果超市,因為購物環境更舒适,服務更周到,明碼标價也更省心。”家住銀苑小區的王女士是小區附近幾家水果超市的常客,她告訴記者,雖然超市裡的水果價格比水果攤略貴,但賣相更好、口感更佳,原産地信息一目了然,也不用擔心以次充好、缺斤少兩的問題。
“不是水果店變多了,而是以前的水果店太少,滿足不了市民的需求。”從街頭擺地攤賣水果起步的邱祖英,于2000年在市區中東路開出了第一家水果店。眼下,随着大量水果上市,她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期。
在邱祖英經營的水果超市内,貨架上、冷櫃裡整齊地擺放着各種水果,在收銀台一側,還有安裝着水槽的切果吧台,台面被收拾得幹淨整潔,“我們提供清洗、切果、裝盤等服務,讓客人有更好的消費體驗。”
在邱祖英看來,精細化、專業化管理的水果超市取代水果攤,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水果是麗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果品繁多、貨源有保障、購物方便快捷的水果超市,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市民的消費需求。”
行業内的生存之戰
近兩年火爆的零售話題,水果超市獨占一頭。據業内人士回憶,2009年,麗水水果超市進入快速擴張時代。不少投資者看到水果零售市場火爆,紛紛入局,又接連出局。
“水果的成果率僅有50%-60%,在流通中産生的損耗最高可達30%,開店并不能解決高損耗的問題,反而會增加成本壓力。”邱祖英告訴記者,選定門店隻是第一步,物流成本、保鮮設備、裝修投資“樣樣都在碎鈔”。
過去幾年,麗水水果零售市場年年有新店,但大部分門店隻是昙花一現,它們短暫的生命周期甚至沒來得及給市民留下印象。邱祖英告訴記者,一位金華客商曾在“寸土寸金”的解放街豪擲千金,租賃了約100平方米的大型店鋪,錨定高端水果市場,面向高消費人群,結果開業僅一個月便匆匆倒閉,賠了20多萬元。
分析失敗原因,邱祖英認為“沒有充分調查本地市場、了解麗水市民的消費習慣”是關鍵,“經營水果超市容易陷入銷售‘怪圈’,當店裡人氣不足時,水果的滞留周期變長,導緻水果不新鮮甚至腐爛,品質下降的水果又會影響店裡的人氣。”
大量經營者的出局,讓麗水衆多投資者和創業者意識到,水果零售業是一個風口變化飛快的行業,即使入行,也要根據市場變化不斷調整經營策略。
市區大多數水果超市所售賣的水果大同小異,價格也相差無幾,而且一般不售賣本地水果。究其原因,金鑫緣鮮果配送中心負責人餘先生直言不諱:“麗水人對麗水水果太熟悉了,導緻本地水果利潤空間很小,即使是果農,也更願意與外地經銷商合作。”
“進貨渠道必須兼具穩定性和多樣性,以确保水果的品質和種類的豐富,這樣才可能獲得更高的利潤率。”餘先生告訴記者,以西瓜為例,目前店内西瓜多産自江蘇東台,口感、甜度為所有品類最佳,“但再過半個月,就要及時更換産地,上架台州溫嶺瓜。要是錯過了最佳銷售期,損失難以估量。”
相較于水果攤,水果超市在貨源管理上更有優勢,也更有能力控制水果損耗率,從而保障水果品質。
解甲歸田(共創)果園是麗水退役軍人尹紅軍和他的幾位戰友共同創立,2004年在安吉開出第一家門店,三年後開始打拼麗水市場。18年的從業經曆,讓尹紅軍對水果損耗率的控制更加得心應手,他坦言,水果的整體損耗率控制在10%左右是正常水平,5%以内屬于行業高手,“在我們店裡,不能過夜的産品全部采取打折、促銷、買送等方式處理。但即便如此,現在的盈利空間也已大不如前。”
市場競争中的“自我救贖”
作為本土水果連鎖品牌創始人,尹紅軍面臨的壓力随着市場競争的日趨激烈不斷增加。
“‘解甲歸田’曾在麗水開出4家分店,但由于效益沒能達到預期,其中2家分店已經關停,隻留下解放街店和城東路店。”尹紅軍告訴記者,水果零售行業剛在麗水興起時,利潤率很高且專業要求較低,但随着門店數量的迅速增加,衆多水果超市已經開始調整經營思路。
“在店面規劃和空間布局上,水果超市的優勢在于幹淨清爽、整齊有序。我們的門店平均三年升級一次,重新裝修布局。”尹紅軍告訴記者,貨架位置、水果擺放、燈光照明等都是影響消費體驗的重要因素,行業内的每一個經營者都在細節上下足功夫,哪怕一個商标、一個包裝盒,也在不斷改進。
邱祖英則選擇“多條腿走路”。經過裝修的門店從表面看,依然隻是一個水果零售店,但整潔的場地,規整的貨架,明亮的視野,都讓它更接近超市的購物形态。實際上,這裡的購物場景确實是圍繞“吃”打造的,包括了水果、蔬菜、海鮮、肉蛋、零食等幾乎所有類别的食物。
還有一部分本地水果超市經營者另辟蹊徑,采取“門店 基地”的經營模式解決“高損耗、大規模、低毛利”之間的矛盾。
從事水果銷售13年的周偉軍,在老竹畲族鎮建有160畝水果基地,主要種植火龍果、百香果、芒果等熱帶水果,這些看似舶來品的水果因自産自銷而極大降低了成本,也使位于金苑新村附近的門店“完全不缺客流”。“‘門店 基地’最大程度确保了水果的新鮮度,同時降低了水果因長途運輸而造成的損耗率。”周偉軍告訴記者。
顯而易見,麗水水果零售行業已逐漸摒棄過去純靠走量、粗放式的經營模式,而是不斷尋求轉型,适應市民的消費需求。業内人士分析,今後,打造更加舒适的購物環境、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将成為水果零售業的“内卷”核心。
本文來自【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