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題,“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麼?
A、 月亮 B、姻緣
第二題,王先生的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慶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來的喜事是?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個男孩 D、考試通過
第三題,“拱手而立”表示對長者的尊敬,男子行拱手禮時,應該:
A、 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
這些不是出給成人的考題,而是普陀區桃浦鎮童享成長營公益國學課的題目,答題的大都是三到五年級的小學生。
今天(7日),在普陀區桃浦西片區活動中心,國學課第二講開課。國學課項目從2017年就開始,持續到今年已經是第四年,課程旨在讓孩子們能夠掌握更多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加強對國學的認知,從而弘揚國學精神,傳承中華文化。
記者在現場看到,九點半剛過,教室裡已經坐了10多個孩子。今天的主題是“先秦詩歌之屈原及其作品”,重點介紹屈原的作品《離騷》及其他作品《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這個題目對小學生來說,會不會有點難?”記者頗為驚訝。
對此,老師陳昊燕的回答是:“當代孩子的見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已經不能用幾十年前的尺度丈量他們的理解力與見識。”
近年來,傳統文化一直熱度不減,延伸到教育領域出現了各種讀經教育、私塾學校,延伸到文化領域是《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各種綜藝的火爆。耳濡目染之下,來參加國學課的小學生或多或少都是國學的“小粉絲”。 來自周邊社區山茶苑的四年級男生王一博,就跟了前幾年的國學課。
與傳統的學校教育不同,陳老師首先不是進行名句賞析,而是從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開始,營造出一種氛圍。“屈原一生經曆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看到王一博似乎沒完全理解,陳老師補充,“這就相當于你在小學五年裡換了三個班主任,肯定會感到不适應,是不是?”對于老師的教學方式,來自白麗苑的五年級女生高旻也覺得:挺輕松,能理解。
國學課項目負責人陳靓介紹,老師上課時還會采用互動 遊戲式教學,甚至還會加入一些即興表演 分組積分競賽等模式提高孩子們的參與感。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特征和興趣,在有些課程中還會有課堂國學小手工,比如做古風書簽、寫感謝卡、互贈禮物等形式,不僅讓他們學會了知識還能學會分享和感恩,收獲更多的友誼。
“國學不光是《弟子規》《三字經》裡面提到的教你怎麼走路、怎麼行禮這種形式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人内心的一種素質、一種修養,激發人們内心對于文化的一種追求。”陳靓說。
此外,根據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家長與孩子在簽到時第一時間出示綠碼登記。學生進班時,必須依次排隊;經體溫檢測,體溫低于37.3℃,方可進入班;按要求洗手後,才能進入教室後間隔一米入座。每天上課前,都有志願者對教室進行通風換氣,保持環境清潔。課間還會進行消毒,确保孩子身心健康。
據介紹,童享成長營項目由桃浦鎮與專業的第三方合作,結合社區需求,今年暑假期間設置2個科目(國學、英語)的課程。
作者:張曉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