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時,倡議文明祭祀,樹時代新風
人世間秋去冬來,另一個空間亦或寒風凜冽。《詩經》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時人們從農曆九月就開始縫制寒衣,準備度過寒冬。待到農曆十月,念及亡親也需要寒衣保暖,便為燃起煙火,送去冬日的“衣裳”。這是親人對亡故者的挂念,這是來自人間的溫暖。
寒衣節起源撲朔迷離,孟姜女哭長城的說法流傳甚廣,相傳秦朝孟姜女為給抓去修長城的丈夫送去過冬的寒衣,千裡尋夫卻發現丈夫已死,屍骨被砌進長城城牆,遂日夜恸哭不已,感動天地,哭倒長城八百裡,漏出丈夫屍骨,懷抱遺骨,跳海殉夫。從此農曆十月初一被稱作“寒衣節”,這天要給逝去的親人燒送寒衣,是憑吊已故親人的重要節俗。
宋朝詩人劉克莊曾寫《讀秦紀七絕》為此紀念:
黔首死于城者衆,杞梁身直一微塵。
不知當日征入婦,親送寒衣有幾人。
寒衣節這天,由于時代變遷、地域文化差異,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但老輩們傳下來這天要做的3件事大體都差不多,願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十月初一的前幾日,要去紙店買一些彩色蠟花紙,剪成衣服的形狀,也可以不剪,當成紙錢使用,将這些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袋子上要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諱,這叫“包袱”,講究的還會分為“寒衣包袱”和“錢包袱”兩種,在墳前,或者家門口、十字路口抓把土畫個圈,将其焚燒幹淨,不能有一點殘留,念想給親人轉化成陰曹地府的布匹衣物、金銀銅錢。還有些會同時在不遠處另外焚燒一些紙衣、紙錢,為“遊魂路鬼”也送上寒衣,盼望和自家的亡人和平共處。
這一天不僅要為亡人送去寒衣過冬,生者也要做一些象征過冬的活動,女人将棉衣拿出來,給子女、丈夫穿身上,如果天氣尚暖,也要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要在家整理一下自家的火爐,疏通一下房頂上的煙囪,确保入冬後全家人能暖和過冬。
“十月一,油唧唧”,民以食為天,民間大大小小的民俗活動離不開吃,寒衣節這天民間也會吃一些冬令食物來改善生活,如中原地區要吃傳統的餃子,同時也是祭祀時供奉先祖的必備的貢品,北方還有一些地區要吃莜面,南方不少地方會吃紅豆飯、糍粑,這些冬令美味,會讓寒冷的冬天溫暖不少。
以前總以為“寒衣節”隻是祭祀親人的日子,當年齡越來越大,親人漸次離世,誰也躲不開生老病死生命輪回,才知道那一聲聲噓寒問暖的叮咛,裝滿的是家人的思念與牽挂。
天冷了,記得披件寒衣。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緻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