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五谷中性溫的小米、小麥适合北方人種植食用;而适合南方栽培、食用的五谷之一則是稻,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大米。
稻又叫水稻,天性離不開水。中醫判斷食物的寒熱溫涼屬性,一般都要看看生長環境。凡是水生的動物和植物一般都偏涼。魚鼈蝦蟹自不必說,就連本來屬于熱性的飛禽,一旦跟水沾邊,就變性了,比如鴨肉、鵝肉都屬于寒性,需要烤着吃。而雞、鴿子、麻雀等等都屬于熱性,需要炖着吃,最好還配些陰寒的蘑菇。
我國是世界公認的稻米原産地。最早的稻米發現于浙江河姆渡遺址,已經有7000多年曆史。在魏晉南北朝以前我國還屬于禾麥文化,也就是以小米和小麥主産地為政治經濟中心,之後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水稻的播種面積逐漸擴大,最終稻米取代其他農作物稱為糧食中的老大,所以自古江南富庶,民間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寒性的稻米也恰恰适合在南方炎熱天氣下食用。雖然在中國北方,天津、東北、甯夏也有稻米種植,但終究離不開水,也改變不了其寒涼之性。
稻米一般分成兩大類,一個是籼米,一個是粳米。籼米以泰國香米為代表,米粒較長,煮飯黏性較弱,膨脹性大。巴基斯坦的大米也屬于這個類型,顆顆直立互不粘連。這種米含糖量高,蛋白質含量相對較低,不抗餓。粳米短而厚,煮飯黏性較大,膨脹性小,這種米蛋白質含量相對高一些,口感和營養價值比較高。不過稻米中黏性最高的還是糯米,蛋白質含量最高,好吃也難消化。所以打糯米糕需要費些功夫,打得越久,前期工作做得越細,人吃了以後就好消化。這和北方人反複和面揉面是一個道理。
中醫認為,大米性涼,味酸,入肺、大腸經。我們吃小米或者饅頭的時候,多嚼一會兒,嘴裡會覺得發甜。而當你嚼一口米飯在嘴裡久了,你會覺得發酸。正因為如此,大米能夠滋補肺、大腸,使人肺氣足、肺津生、皮毛潤澤、大便通暢。所以說南方人皮膚好,聲音嬌嫩甜美,都與水土特别是飲食以大米為主有關。
中醫經典《傷寒論》中在治療大熱、大汗、大渴的病人時,用一個著名的方劑叫做白虎湯。根據道家理論,西方色白,屬于金,對應肺和大腸,代表圖騰是白虎。白虎湯裡面就用粳米為主藥,配合知母、甘草、佐以石膏,專門滋補肺和大腸的氣血津液。在治療大病初愈、氣津兩傷的病人時,用的是白虎湯的變方,叫做竹葉石膏湯,同樣是用粳米熬湯,加上黨參等其他藥物,同時補益脾和肺的津氣。為什麼不用善補脾胃的小米小麥呢?因為它們都性質溫熱,剛退燒的病人吃了,會助長體溫,再燒起來。
有些北方人初到南方,因為吃慣了溫熱性質的小米白面,一吃大米就會出現胃痛、胃脹反酸的症狀。同樣一些南方人初到北方,也吃不慣小米白面,經常會出現幹燥上火的症狀。這種體質環境差異造成的水土不服,需要時間來适應或者需要使用中藥配伍來調整。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在焖米飯的時候加一些香料,比如桂皮、小茴香、荜茇、高良姜等等。我看到很多少數民族或者是外國人也有這種做法,除了調味以外,幫助消化是裡面蘊含的真正道理。另外吃炒米、大米飯飯焦、煮發酵以後的醪糟,或者吃大米炒飯也都是緩解、平衡米飯寒性的有效方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