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劍剛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讀唐詩讀到高适《别董大》這首詩的時候,誰能不為詩人的曠達胸懷而感動,誰又能不為“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明星範兒而豔羨。可一沉吟,一琢磨,不由地就産生了疑惑。
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在以聲光電為手段的傳媒發達的今天,說起來稀松平常,你不必是詩人,也不必是影星、歌星,就是一位做了點好事的環衛工,或是一位貪了上千萬的小于芝麻的官兒,一上電視,立馬家喻戶曉,說他一句天下誰人不識君也差可比拟。可拿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這樣說,就難免使人心生不解。
一千多年前,那真正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一個人,特别是一個寫詩的年輕人,會走到哪哪的人都認識,有這可能嗎?
從前讀舊小說,遇到主人公走到一地時,當地的人物在得知對方身份後,都會立刻說一句“久聞大名,如雷貫耳”。我一直把這當作一句古人說的客套話,沒在意。可後來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就開始在意這句話。說這話的人,有的是在講套話,但有的不是,他們講的是實實在在的實話,也就是說,他确實在老早就聽說這個人物的名字并且一直在聽說。這表明,在沒有現代傳媒的古代,被人們感興趣的人和事在社會上以極快的速度口耳相傳是非常可能的。
不僅是一千多年前,兩千多年前就這樣了。《論語》裡記載,有兩位名字叫長沮和桀溺的隐者在耕地,孔子從這裡經過,讓子路前去問渡口怎麼走。子路問其中叫長沮的隐者。長沮問:駕車的人是誰啊?子路說是孔丘。長沮立馬又問: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子路說是。長沮馬上說:那不用問我,他知道渡口怎麼走。子路接下來去問桀溺。桀溺反問子路:你是誰啊?子路說我叫子路。桀溺馬上說道: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看看多厲害,隐者不僅知道孔子的大名,連子路的名字都聽說過。
當年還常聽我奶奶說,“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裡”,說老話是一直這樣說的。盡管在這裡,所傳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傳播速度和廣度卻是無庸置疑的。
過去,我覺得“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詩雖然美,但不是真實的,現在看來,“天下誰人不識君”極有可能。
有人說,你一個月不看新聞,你什麼大事都不會拉下。過去我不相信,現在我信。口耳相傳雖然比網上和手機上慢一點,但重要的事是不會錯過的,而錯過的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消息。
相關閱讀:
妙語被模仿以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