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列甯格勒的格勒

列甯格勒的格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08:28:18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1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僅次于首都莫斯科。但聖彼得堡原本并不在俄國的範圍裡。

1703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打敗北方強國瑞典,為俄國奪取了波羅的海和大西洋的出海口,俄國從此就有了這個面向西方的海上便捷通道,彼得一世将此地命名為“彼得保羅要塞”。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2

▲聖彼得堡混合着俄羅斯與西歐風格,是俄國最西化的城市

彼得一世格外重視聖彼得堡,僅用了十年時間便把這裡建設成一座大城市,并改名為“聖彼得堡”,甚至在1712年,将首都從莫斯科遷至此處,很快使其成為俄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

此後300年裡,聖彼得堡數次更名,1914年改為“彼得格勒”,1924年改為“列甯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又改回“聖彼得堡”。更有意思的是,從2011年開始,每年的2月18日、2月23日和5月9日這三天裡,聖彼得堡又會對外稱本市為列甯格勒。

與之相對比,莫斯科建城800多年來,即使從1712至1918年間不是首都,也從來沒有改過名。而聖彼得堡這座第二大城市卻為何改了這麼多次名字?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3

▲聖彼得堡的景色


一、彼得建城

公元1240至1480年,俄國處在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下。在莫斯科公國的率領下,俄國打敗金帳汗國取得了獨立。莫斯科公國是以莫斯科城及周圍地區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莫斯科因而成為整個俄國的核心,即使有200年不是首都,這一點也沒有改變。

不過,俄國從東歐偏遠小國崛起為歐洲列強之一的這個過程中,聖彼得堡代替莫斯科成為俄國首都長達200年,對俄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4

▲打通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對俄國的意義十分重大

1689年彼得一世開始親政,發現西歐通過文藝複興和大航海運動,在軍事科技文化等領域已經把俄國遠遠抛在身後。彼得一世不顧沙皇身份,裝扮成水手和造船工,親自前往荷蘭、德意志、英國等西歐國家,學習和考察西方社會,然後回國實行全面的西化改革。

除了來自國内的阻力外,擺在彼得一世眼前的最大難題是俄國沒有方便的出海口,原有的面向北冰洋的白海港口每年都有好幾個月被封凍。因此俄國從西歐引進人才、技術和設備都非常不方便,更無法建立起強大的海軍。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5

▲從聖彼得堡乘船可以很方便地到達中西歐地區及大西洋

而當時俄國最理想的出海口——波羅的海掌握在北歐強國瑞典手中,彼得一世在1700年發動北方戰争,目的就是從瑞典奪取出海口。1703年5月12日,彼得一世終于奪取涅瓦河三角洲,擁有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一周後,彼得一世宣布成立波羅的海艦隊。

這個出海口一開始是純粹的軍事要塞,彼得一世在河口的兔子島上興建“彼得保羅要塞”,用來防禦瑞典的進攻。随着俄國的實力大漲,瑞典的威脅越來越小,彼得一世便把要塞擴建為城市。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6

▲彼得一世發動長達20年的北方戰争,就是要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

出海口不僅僅使彼得一世能夠建立真正的海軍,對整個俄國都有重大的意義。俄國身處東歐腹地,與西歐之間隔着波蘭等國家,得到的西歐技術和文化往往是二手的。彼得一世正因為如此才會裝扮成普通人親身前往西歐學習。


二、聖彼得堡

俄國各界對獲取波羅的海出海口都十分興奮,終于有了與西歐直接交流和貿易的通道,還可以直入大西洋,于是大量人口向這裡湧來,東正教會也在占領之初便建立起教堂,并宣布聖人彼得為城市的守護者。這是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習慣,希望“聖人彼得”能夠護佑城市。

1712年,城市建設達到一定的規模後,彼得一世決定将首都遷至這裡,并正式将這座城市命名為聖彼得堡。此後的兩百年裡,聖彼得堡一直是俄國的首都,及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7

▲東正教是俄國的國教,聖彼得堡也因此而得名

彼得一世遷都聖彼得堡,并沒有完全改變莫斯科作為俄國核心的地位,卻表明了彼得一世面向西方,打算繼續西化改革,進而參與歐洲争霸的野心。

聖彼得堡是俄國的新首都,這個名字卻不是俄羅斯風格的,而是充滿了天主教和日耳曼風格。聖彼得堡的俄文全稱是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由“聖” “彼得” “堡”構成。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8

▲彼得一世是聖彼得堡的靈魂人物,也是俄國海軍的創建者

“聖”這個前綴的含義是神聖的、高尚的,“彼得”是指這座城市的守護者聖人“彼得”,而不是沙皇彼得一世,在俄語中,前者是“Петр”,後者是“Пётр”,稍微有點區别。“聖”和“彼得”其實算是一體的,“聖彼得”就是指聖人彼得,簡單說就是“聖人彼得的城市”。

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地區喜歡用城市的守護者來命名這座城市,東正教也有類似的習慣,隻是不如天主教強烈。比如巴西城市聖保羅,還有美國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最早由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裔建立,這兩個都是天主教聖人的名字。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9

▲聖彼得堡最早确實是座防禦城堡,圖為複原的初建棱堡

而“堡”這個後綴則是典型的日耳曼詞彙,如德國的漢堡、紐倫堡等等。而俄國人通常給大一點的城市取名為“某某格勒”,即俄語“城市”的意思,那怎麼會在這裡采用天主教和日耳曼風格的名字呢?這跟彼得一世有很大關系。

16-18世紀,資本主義已經在德意志、荷蘭等日耳曼地區相當發達,文藝複興、大航海和殖民地運動帶來的巨大财富和思想解放,使他們的科技和商業水平都遠遠超過了俄國。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10

▲首位沙皇伊凡雷帝的妝容和服飾都是蒙古式風格

彼得一世在西歐考察期間親眼見證了這種先進和強大,因而對日耳曼文化充滿崇拜和敬仰,并帶動整個俄國向西看,向西方學習。

因此,他希望自己親手奪取的這個出海口,能像日耳曼城市一樣強盛和發達,将其取名為“聖彼得堡”。在此後的300年直到今天,聖彼得堡一直是俄國最西化的城市,被譽為俄國的“歐洲之窗”。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11

▲聖彼得堡夏宮充滿法國、意大利等地的西歐風格

另外,這個帶有很強天主教風格的城市名,還可以向瑞典人表明俄國誓死保衛這座城市的決心,不再使其落入瑞典之手。因為瑞典從16世紀開始改信新教,與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敵對情緒很深。

在彼得一世的權威下,“聖彼得堡”這個城市名被固定下來,不過俄國民間對這個非俄羅斯的名字頗有意見,給它起了幾個别名,諸如“彼得羅波利斯”、“彼得之城”等等,把“聖”和“堡”這兩個帶有異域風情的名字都給去掉了。1830年,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想出了一個新的别名“彼得格勒”。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12

▲1744年的聖彼得堡地圖


三、彼得格勒

到20世紀初,俄國在大部分時間裡都與德意志保持着很好的關系,主要原因是沙皇與德意志皇室一直保持着聯姻。彼得一世的外孫彼得三世本身就有一半德意志血統,随後的葉卡捷琳娜女皇又是純德意志血統,在她之後的所有沙皇都帶有德意志血統。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13

▲葉卡捷琳娜二世之後的俄國沙皇在血緣上更偏向日耳曼民族

在地緣政治上,德意志與俄國之間隔着波蘭,沒有直接的領土沖突,反而數次聯手瓜分了波蘭,兩者的合作遠大于競争,因此能夠保持長時間的友好關系。

聖彼得堡因而成為聯結俄國與德意志的重要紐帶,俄國從歐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區招募的移民,大都是從聖彼得堡進入俄國的。到19世紀末,生活在聖彼得堡的德意志人至少有幾十萬。

但是,随着俄國從19世紀開始向巴爾士半島擴張,奧地利帝國及後續的奧匈帝國成為俄國在巴爾幹的主要對手,兩者關系日益緊張。德意志原本不打算插手俄奧之間的争端,直到協約國集團的形成。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14

▲若不是奧匈帝國,德國和俄國本不會成為敵人

1871年普法戰争後,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發展勢頭迅猛,很快超過英國。1904年,英法兩國為了遏制新生德國的擴張而組成協約國集團,德國便拉攏同為日耳曼人主導的奧匈帝國成立同盟國作為對抗。

由于俄國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矛盾不可調和,所以俄國選擇加入了協約國,正式成為德國的敵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和德國進入了交戰狀态。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15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中被趕下台

“聖彼得堡”這個日耳曼風格的城市名,首先遭到俄國人的唾棄,沙皇尼古拉二世雖然外祖母和母親都是日耳曼人,其本人甚至可以算是大半個日耳曼人,對德國也抱有好感,但不敢在這件事上拂逆俄國人民的意願。1914年7月,尼古拉二世下令将聖彼得堡改為彼得格勒,這是俄國大詩人普希金設想的城市名,一個最地道不過的俄國城市名,受到俄國人的廣泛認可。

沒想到,彼得格勒并沒有幫助沙皇打敗德國,反而成為沙皇的掘墓人。


四、列甯格勒

盡管從彼得一世開始,曆代沙皇都緻力于使俄國西化,但在強大的俄國舊貴族保守勢力面前,西化改革無法徹底改變俄國的落後面貌,仍然是個農奴制的封建國家,空有龐大的疆域和人口,卻在對德戰場上節節敗退。

戰争打了兩年多,俄國損兵折将國力消耗極大,廣大人民因為戰争重負而極度窮困,引起了國内矛盾的總爆發。1917年3月即俄曆2月,彼得格勒的工人首先舉行罷工,反對戰争和沙皇統治,連奉命鎮壓的軍隊都倒戈一擊,僅用一周便迫使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16

▲炮打冬宮的阿芙樂爾号巡洋艦

新成立的臨時政府延續了沙皇的戰争政策,沒有順應俄國人民的呼聲,因而又在同年11月7日即俄曆10月,被列甯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推翻,史稱“十月革命”。俄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階段,很快退出了一次大戰。

而炮打冬宮、打響革命第一炮的,正是停泊在彼得格勒軍港裡的“阿芙樂爾”号巡洋艦。彼得格勒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的突出作用,使其成為俄國革命的象征。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17

▲列甯在彼得格勒領導了十月革命

最高蘇維埃鑒于彼得格勒直接面臨來自海上的威脅,作為首都不夠安全,在1918年3月決定将首都遷回地處俄國腹地的莫斯科。1924年列甯去世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領袖,蘇共中央決定将“彼得格勒”改名為“列甯格勒”。

列甯格勒并沒有因為這個充滿蘇維埃色彩的名字而失去自己原有的作用。一戰後的二十年裡,蘇聯通過列甯格勒這個重要口岸從美國、德國引進了大批的資金和技術,加上蘇聯人民的奮鬥,很快使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18

▲列甯格勒的老年市民志願加入保衛城市的蘇聯紅軍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了入侵蘇聯的戰争,其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矛頭直指列甯格勒,企圖奪取這座以列甯命名、對蘇聯有着特殊政治意義的城市。

從1941年9月到1944年初,德軍包圍列甯格勒的900天裡,列甯格勒的軍民始終沒有屈服,工人們開着新生産出來的坦克趕赴前線,市民們積極參加修築工事、運送彈藥等後勤工作,全身心保衛這座紅色城市。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19

▲1942年,被德軍圍城期間的列甯格勒街頭

1944年2月18日被定為“列甯格勒解放日”,蘇聯紅軍正是在這一天将列甯格勒從德軍的包圍中解放出來。列甯格勒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損失350萬軍人,至少100萬市民在圍困期間死亡,大部分建築被摧毀。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20

▲列甯格勒被圍困900天,才從德軍的圍困中被解放出來

由于列甯格勒的堅守,牽制了德國北方集團軍群近80萬人的兵力,為戰争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延續了1703年建城以來,從來沒有被敵人占領的輝煌曆史,莫斯科相比則要稍遜一籌,其在1812年曾被拿破侖占領過。


五、回歸聖彼得堡

1991年蘇聯解體,大部分有關蘇聯的印記都被抹去,蘇聯的英雄不再被尊敬,甚至被有意被遺忘或忽略,列甯這位蘇聯的締造者自然也難逃厄運。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21

▲1991年的列甯格勒街頭

1992年1月,列甯格勒市政府發起投票,由全體市民來選擇城市的新名字。聖彼得堡、彼得格勒等曾經用過的城市名都在備選名單裡,最後54%的市民選擇了聖彼得堡。而該市所在的上級行政單位“列甯格勒州”沒有跟着改名。

很多人認為這次改名是為紀念彼得一世,忘掉了“聖彼得堡”當中的“彼得”其實是指聖人彼得,而非彼得一世。不過,這座城市畢竟是由彼得一世建立和取名的,說是紀念他也不能算錯。

蘇聯解體後的二十年來,俄羅斯人開始重新審視蘇聯時代的曆史,尤其是代表俄羅斯民族不屈精神和榮耀的列甯格勒戰役,不應該被遺忘和否定。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22

▲二戰老兵越來越受到俄羅斯社會的尊敬與重視

2011年,聖彼得堡決定在每年的2月18日、2月23日、5月9日,恢複使用“列甯格勒”這個名稱。這三天裡,市政府對國内外的交往中都以“列甯格勒”來稱呼本市,直到今天仍保持這個傳統。

這三天分别代表着列甯格勒解放日、俄羅斯建軍節、二戰勝利日。現在的俄羅斯軍隊繼承自蘇聯紅軍,建軍節也沿用了下來。由此證明,包括聖彼得堡市民在内的俄羅斯人已經接受了這個觀念:凡是為保衛俄羅斯而戰的人都是英雄。

列甯格勒的格勒(列甯格勒和彼得格勒)23

▲1941年紅場受閱部隊直接開赴戰場,是俄羅斯民族精神的最好體現

在整個俄國曆史上,像聖彼得堡這樣數次改名的還極少見,這種現象的背後折射出俄國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國家主流思想的變化。對于這座城市而言,出海口、向西看、戰争中的民族精神,這三個元素根結于其靈魂深處。俄羅斯民族無論在哪個時代,對這三個元素的重視始終都沒有改變過。

長期作者|霈霖

曆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