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和知識的區别。
I标簽:
現在是信息時代,我們每天獲取到的信息比100年前要多得多,因為文章多了,文章的質量自然就良莠不齊。
以前是專業人士才可以發聲,比如記者和編輯,他們寫文章也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出版。現在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人人都可以發短視頻。如何分辨自媒體信息的好壞就成為了一個問題?
一般來說,權威人士出版的書籍都屬于知識,所有知識都是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知識。知識有前因後果和适用邊界,信息一般隻有結論。
2,自己添加上下文
I标簽:
對一篇文章沒有上下文信息可以試着問8種問題?
“前因後果,适用邊界”
前(前車之鑒):這件事對我有多重要?作者怎麼得到這個結論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
後(以觀後效):
我按照作者說的去做,會得到哪些好處?
果(自食其果):如果不這樣做後果會怎麼樣?有哪些嚴重後果?
适(适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案例?
用(使用條件):要這樣做有哪些使用條件,哪些情況是不管用的
邊(旁敲邊鼓):有沒有類似的信息,其他行業或者領域有哪些類似的經驗
界(楚河漢界):
無論相反還是類似的信息,跟這個方法真正的區别是哪些?
有趣的是,很多信息隻需要問“這件事對我重要嗎?”很多就可以不看了,因為無關緊要的信息太多了。
3,不要急于質疑和挑戰
I标簽,
有一類人,遇到新信息會先質疑,比如有書建議不要讀完全書,他就會質疑“不讀完全書怎麼得到知識?”
像這樣讀書習慣質疑是得不到讀書的好處的,正确的做法是先讀書,思考他的好處,再來評價他不好的地方。
熊十力要他的學生徐複觀讀《讀通鑒論》,徐很快讀完,并提出了很多對此書的批評意見。熊十力就批評徐,說每一本書都有好的地方,你讀書先要吸收書中好的營養,就像吃飯一樣,飯都要經過體内消化才能得到營養。得到好處之後再來談批評不遲。
4,遇到問題再看書
I标簽:
對于很多人來說,學習的起點是因為遇到了問題。比如:一個未婚未育的人不會去看子女教育的書籍,剛工作的人也不會去看團隊管理的書。反之,剛結婚的人才會去看子女教育的書籍,當上管理的人才會看團隊管理的書。
所以遇到問題,就去看相關的緻用類書籍,但是你的問題有時候會非常特殊,書中也沒有現成的答案,你會怎麼辦?
你可能會去請教别人,但是有時候别人的答案你也懷疑,你會覺得還不如你自己想到的答案。
為什麼會發生這類情況,因為每個人遇到的問題适用邊界都不一樣,每本書給的答案也不一定全部适用,書中的知識我們隻能參考,我們必須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答案,就像有首詩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A1标簽:
以前很多書看不下去的,經曆多了很多書就看得下去,也知道書中具體的意義了。
而有些書以前能看進去,現在卻看不進去。
比如,我高中很喜歡看郭敬明的書,因為那時候一個同學推薦看,自然也看下去了。而現在,我嘗試過重新研究郭敬明的書,發現自己卻看不下去,這個例子說明時間會改變人的閱讀習慣。
5,為什麼追逐“幹貨”是僞學習?
I标簽:
什麼是幹貨,就是把書中的知識簡化成一個個知識點,就像把魚曬成鹹魚幹,味道變了,性質也變了。營養學界早有定論,魚曬幹後營養會大量流失。
為什麼學習幹貨效果不好?因為幹貨實質是把知識轉化成信息,把上下文都去掉了,如果自己去整理幹貨,對記憶會有所幫助,但是隻是看别人整理的幹貨,你什麼都得不到,學習效果很差。
成人學習是轉化,把書中經驗轉化成自己的行動,内化知識才能有所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