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一種小吃、一種味覺記憶,
那裡面有太多的回憶,
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夢牽魂萦。
食物藏着難以言喻的情愫和記憶,
才會在每逢佳節,牽扯出太多思念。
人在外,你能記憶的、能懷念的,
一定是那地道的家鄉味。
除夕年夜飯,家的味道
家鄉面食風味
弱水三千 隻取一瓢
面食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食物,天南海北,
每個人對家鄉的面食都是念念不忘。
1 福州 太平線面
福州人吃線面,從小吃到大,生、老、病、死都離不開它
2 重慶 豌雜面
豌雜面
來源 全景網
這道面裡有一樣靈魂食材——耙豌豆,以耙豌豆與雜醬為主料,配以蔥姜蒜為輔料制作而成,口感潤滑,豌豆的軟糯與面條的勁道以及雜醬的香甜,令人回味無窮。
3 佛山 雲吞面
要問在佛山吃起來最大快朵頤的面,那麼就非應記雲吞面莫屬
4 武漢 熱幹面
熱幹面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 面條事先煮熟,過冷和過油的工序,再淋上用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調料做成的醬汁,增加了多種口味
5 杭州 片兒川
杭州的一種著名湯面,面的澆頭主要由雪菜、筍片、瘦肉絲組成,鮮美可口。
6 北京 炸醬面
炒好的肉醬澆在煮好的面條上,配以切好的蔬菜絲
味在分宜,食物的烹制是一種智慧,
飲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呈現。
7 成都 擔擔面
面條色澤紅亮,冬菜、麻醬濃香,麻辣酸味突出,鮮而不膩,辣而不燥,堪稱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
菜系風味配料
甜鹹清淡
黑龍江濕地大米
柳州螺蛳粉
新疆若羌紅棗
北方菜系甜鹹分明、滋味濃郁。
香椿炒雞蛋
位于西南的四川重慶飲食以辣著稱。
四川的辣總帶着一股麻香。
油粑粑
回鍋肉
夫妻肺片
江浙地區,一衣帶水。江浙人飲食喜清淡,
講究保持食材原味,重視原料的鮮、活、嫩。
廣東的粵菜屬八大菜系之一,
口味淡花樣多,叉燒、腸粉、流沙包都是這裡獨有,
口重的北方人吃不慣,
而離鄉背井的廣東仔們卻會日日思念那一屜一屜的精緻小食。
梅菜扣肉
家鄉年菜風味
餐桌必備
春節即将來臨,各地的年味菜也是大不同。
1 廣東
代表年菜:油角
廣州人過年要炸油角,取粵語“起镬”意頭,即“起鍋”。
雖然名字叫油角,做法卻像炸餃子。
而且油角的餡是甜的,
還拌以椰絲、炒花生、芝麻等等香實果攪碎而成,包在餃子皮裡。
油角形狀像錢包,是為求來年的日子富富足足。油角有大有小,預示一家平安。
2 湖南
代表年菜:團年肘子
一個3公斤左右的大肘子——這是湖南地區過年的必備年菜,俗稱 “團年肘子”,而“團年”,顧名思義,也就是“團團圓圓又一年,辭舊歲迎新年”之意。
因此飯桌上的菜,越大個、越豐盛、越吉利,在湘南等傳統風俗習慣較為保留的地區尤為盛行。
3 四川
代表年菜:臘肉
四川“臘肉”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尤其是臘肉,準備時間起碼要提前一個月,所以臘肉即是臘月間腌制的肉。鹹香有味,臘味必不可少,臘肉成了四川人筵席上不可缺少的開盤菜。
4 江浙
代表年菜: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曆年的應時食品。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西湖醋魚
5 福建
代表年菜:紅團
紅團是福建莆仙地區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紅團是莆仙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過年時家家必做。不但是可口的食品,也用于渲染節日氣氛,還用于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饋贈禮品。
6 安徽
代表年菜:徽州丸子(當地叫“圓子”)
徽州丸子是徽菜中經典菜肴,其成品顆粒勻稱,色澤光亮,丸子色白,味道鮮美。入口柔嫩,營養豐沛,很适合老人兒童口味。由于黏附在丸子上的糯米透明形如珍珠,所以也叫珍珠丸子,丸子又寓意團團圓圓,在安徽一帶是每年年夜飯的必備菜肴。
7 山東
代表年菜:酥鍋
酥鍋是一種山東淄博漢族名菜,多在傳統春節期間食用。傳說是清朝初年顔神鎮一位叫蘇小妹的婦女創始,故菜名為“蘇鍋”。又因此菜肴用醋較多,以肉魚骨刺酥爛為主要特征,遂改名為“酥鍋菜”。
8 東北
代表年菜:餃子
餃子當然是東北年夜飯飯桌上的必備項目。每年除夕零點的時候,全家人會團聚在一起吃着餃子等待新年鐘聲的敲響。餃子的餡也大有講究,許多人家會包芹菜餡的餃子讨一個來年勤快的好彩頭。餃子中還會包上硬币,吃到硬币的人會被賦予幸運的祝福。
家鄉風味,濃縮了家鄉的風土人文,
這些食物托舉着故鄉,也牽扯着故鄉,
即便我們昏昏老去,能喚醒記憶的,
總是那家鄉味道;
廣東佛跳牆
對中國人來說,食物不僅是食物,
更是連結人與人情感的紐帶。
在這個家鄉已變遠方的時代,
或許唯有家鄉的美食,
才是每一個離家的人心裡,
永遠的鄉愁。
一日一器
青釉唾壺,東晉,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高14cm,口徑10cm,底徑8.5cm
唾壺洗口,短頸,垂腹,平底。裡外滿施青釉,底有支燒痕。
唾壺又稱“唾盂”、“渣鬥”、“唾器”,為古代貴族宴飲時盛放唾棄魚骨或獸骨的容器。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陰侯唾器六年女陰庫訢工延造”等銘文。瓷質唾壺始自東漢,三國、兩晉時頗為流行。三國至西晉時的造型多為撇口、扁腹、高圈足。東晉時則漸成盤口、垂肩、圓腹、平底或假圈足。
(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