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5日的下午,我國的相對濕度仿佛形成了幹和濕兩大陣營。幾乎和胡煥庸線一樣,劃分出我國西北向幹燥、東南向濕潤的區間。
為什麼相對濕度差異如此巨大?為什麼白色,也就是50%上下的部分如此少?非幹即濕,彼此互斥嗎?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視覺效果欺騙了你,誇張了幹和濕的差别。在國際化标準的濕度圖配色中,60%開始往上就是明顯的冷色調,而30%往下就是明顯的暖色調。中間過度色20%的區間也隻占了1/5的概率。這種對比就會讓大家産生幹和濕是“非黑即白”的結論,但實際上是有緩慢過渡的。不太可能會出現我在這個縣城衣服都晾不幹,到了臨近的縣城幹燥到嘴唇開裂的情況。
其次,一南一北正有兩個溫帶氣旋影響着我國,北邊是黃淮氣旋,南邊是江淮氣旋,在兩個氣旋的影響下,我國東部被龐大的雲系掌控(如上圖所示),我國西部雲就很稀少。雲可以比較明顯地表征當下濕度的多寡。
而且,在幹濕快速變化的區域,也就是華北南部這一帶,此刻正有雨水光顧,雨水天氣下,空氣相對濕度會明顯上升,水汽補充來源可謂是“簡單粗暴”。
再者,相對濕度的概念本來就不完全是濕度做主,這可以說一場文字遊戲,在特殊情況下,同一個地方可以同時達到既幹燥、又濕潤的狀态。比如哈爾濱~
17時的哈爾濱,相對濕度是69%。但感覺上就是濕潤無比,很舒适麼?其實不然。
相對濕度但含義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占“空氣中能容納的最多水蒸氣含量”的比例!所以我們看到的濕度的單位并不是克/立方米,或者克/公斤,而是沒有特殊單位,僅僅是個百分比。
這個百分比的數據,就和氣溫有着很大的關系了。一般來說,氣溫越低,這個概念裡的分母(空氣中能容納的最多水蒸氣含量)也就越小,相對濕度本身就容易越大。同樣,溫度越高,相對濕度就更容易變低。
對于北方來說,當一場降雪來臨,或者化雪的階段,我們經常看到相對濕度能達到95%上下。但此刻空氣中的絕對水份并沒有那麼多,而且我們看到的95%的高濕度,當進入有暖氣、有炕的室内後,就變成25%以下了。
3月中旬過後,北方逐步停止供暖。那相對濕度和身體舒适度是不是就提升了呢?依然不是。相對濕度在人的皮膚和呼吸道的舒适度上來講,是意義不大的。我們的皮膚、呼吸道就是一個個小型的“暖爐”,接觸到的空氣會被快速增溫,比如皮膚會給空氣加熱到10度以上,甚至20度左右;呼吸道加熱空氣更是一舉達到36-37攝氏度!
從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出,哈爾濱4攝氏度的時候,即使相對濕度100%,每公斤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也隻有5克上下,再計算當下69%的相對濕度,也就是3.5克左右。當這樣的冷空氣被皮膚加熱到20攝氏度的時候,甚至呼吸道的36攝氏度的時候,濕度會變得多低,我們可想而知。
不臨大江大河或海洋的北方地區,春、秋、冬三季都是比較幹燥的,與其期待溫度下降帶來的相對濕度“虛”高,咱們不如多喝一杯水,多吃一根黃瓜。
筆者:丁滿,氣象專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