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本紀三十二?今天開始我們進入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國家,秦、齊、楚、燕、韓、趙、魏、齊齊是最後的赢家,秦始皇嬴政即位後,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僅用九年時間就滅了六國縱橫捭阖,一統天下秦國究竟是怎麼統一六國的呢?東漢學者賈誼在他著名的一篇《過秦論》中這樣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意思就是秦始皇吞并諸侯,統一天下,并非始皇帝一人之功,而是靠着秦國六代先祖,就像長跑接力一樣一代代積蓄奮鬥才為秦國的崛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礎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這六代先祖中的第一位大秦帝國的奠基者秦孝公,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史記秦本紀三十二?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今天開始我們進入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國家,秦、齊、楚、燕、韓、趙、魏、齊。齊是最後的赢家,秦始皇嬴政即位後,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僅用九年時間就滅了六國。縱橫捭阖,一統天下。秦國究竟是怎麼統一六國的呢?東漢學者賈誼在他著名的一篇《過秦論》中這樣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意思就是秦始皇吞并諸侯,統一天下,并非始皇帝一人之功,而是靠着秦國六代先祖,就像長跑接力一樣一代代積蓄奮鬥才為秦國的崛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礎。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這六代先祖中的第一位大秦帝國的奠基者秦孝公。
公元前362年,在舉國上下的一片哀悼聲中,21歲的秦孝公正式即位了。坐在王位上,想起父親秦獻公在臨死前那雙擔憂的眼睛和說不盡的囑托,秦孝公心裡沉甸甸的,他覺得肩上的擔子猶如大山一般沉重。他清醒地知道,此時的秦國是山窮水盡,生死一線,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
其實,秦國也曾輝煌過。在大約300年前,先君秦穆公勵精圖治,與五谷大夫百裡奚等賢臣共治秦國,内修國政,外圖霸業,開地千裡,稱霸西戎,赢得了天下諸侯的尊重,那真是一段不可比拟的輝煌歲月。想當年,誰不為自己是秦人而驕傲?可是,走過巅峰就是下坡路。在進入戰國時代之後,秦國内亂不斷,公子們争奪王位,相互殺戮,不到50年換了六代君主,國政更是颠倒混亂,秦國國力大衰。此消彼長,秦國衰落了,旁邊的魏國卻強大起來。魏文侯變法圖強,率領大軍打進秦國,占領了河西之地,像驅趕敗家之犬一樣,把秦人驅趕到了一邊。
尤其是魏國大将吳起,此人用兵如神,大戰小戰從無敗績,卻對秦國虎視眈眈。他率領精銳部隊駐紮在河西,就像一把鋒利的劍,時時刻刻對準秦國的咽喉。那些年,沒有一個秦國人不感到朝不保夕的恐慌。留傳言說,吳起甚至制定了一個計劃,打算在幾年之内滅掉秦國。要不是吳起後來遭受猜忌離開衛國,也許秦國真的已經不複存在了。
到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即位之時,秦國宮室衰敗到了極緻,已是無路可退,再退就隻能離開中原,回草原上放羊啦。秦獻公對此深感憂慮,所以他嘔心瀝血,在國内推行改革,對外則頻繁發動戰争,試圖從魏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無奈願望還沒有來得及實現便撒手人寰,隻能把重任交到兒子手上,這就是21歲的秦孝公所面對的局面,内憂外患,生死一線。在内,由于連年征戰,百姓窮苦閉塞,落後,人才極度缺乏,老貴族的實力也是心懷叵測,内亂随時可能重演。在外,由于國力衰微,諸侯全都輕視秦國,連國家會盟都不通知秦國,俨然已經把秦國排擠出大國之流。相鄰的魏國更是虎視眈眈,随時準備大舉進攻,把秦國徹底趕出中原。可以說,秦國已經跌到了谷底,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當此之時,要麼在憂患中求生,要麼在憂患中滅亡。秦孝公日日夜夜苦思冥想,他必須要給秦國找一條出路,出路在哪裡啊?
秦孝公将目光投向了東邊的齊、楚、魏等國,他意識到,當此之時,唯有變法才能強國。可是秦國沒有能夠變法的人才,倘若自己像父親一樣靠着一己之力推動改革,那是不得要領的,變法也必定是不徹底的,不能救秦國,所以必須從其他國家招攬人才過來。但招攬人才難道就容易嗎?也難哪,眼下的秦國作為弱國,對于人才的吸引力本來就很小,再加上秦國名聲差,在中原地區的仕子看來,投奔秦國那就跟投奔了夷狄沒什麼兩樣。但凡是愛惜羽毛的仕子誰肯來呢?拿什麼招人才呢?
秦孝公不斷地思考着這個問題,最後他心想,秦國已經一無所有了,我最能拿得出手的東西恐怕唯有誠心啦。我要親筆寫一封求賢令,發往各國,向全天下人剖明我的心迹,其餘的就聽憑天命吧!
那時候的秦孝公還不知道,正是這封求賢令成為了秦國的轉折點,大秦帝國崛起的原點。他為秦國帶來了一位革故鼎新的人才,徹底改變了秦國的面貌。這到底是一封怎樣的诏令呢?我們來感受一下。在求賢令一開頭,秦孝公就特别開誠布公的說:
回望300年前,我秦國先祖秦穆公也曾稱霸諸侯凱狄千裡,那是我們秦國曾經的輝煌與榮光。可是在過去數十年間,不幸幾位國君混亂不仁,我秦國内憂外患,交織在内相互攻殺,在外失去河西之地,國力衰微,被諸侯鄙視,不在于我秦國會盟,這是國恥!沒有什麼恥辱能比這更大了。自從父親秦獻公即位以來,嘔心瀝血,勵精圖治,舉兵東征,但願收複失地,重振先祖霸業。然而,父親連年苦戰,壯志未酬,飲恨身亡。我從父親手中接過秦國,日夜思念父親的遺志,常常是無比痛心。所以,今日我以秦王身份在此立誓:賓客群臣,但又能進谏奇迹,使秦國富強者,我必與之高官厚祿,與之共治秦國。
這一則求賢令文辭質樸,卻真誠滿滿,正可謂詞辭詞铿锵,擲地有聲。它不像一般的求賢令一樣充滿官話、套話,他是秦孝公發自肺腑的一聲呐喊,表露出的是秦孝公對人才的真切渴望,是變法圖強的豪情壯志,誓與絕境中堅定求生的一顆強者之心。結果是什麼呢?
《史記》中有記載,衛鞅聞是令,下西入秦,求見孝公。一封求賢令為凄貧凄弱的秦國帶來了法家的一位奇才,就是商鞅。秦孝公遇上一探讨變法圖強之策,三天三夜顧不上吃飯。他知道自己真的等來了想要的人才,于是他果斷重用商鞅,推行變法,使秦國絕處逢生,處敵反彈。
秦孝公在位共計24年,在他的治理下,秦國昌盛富強,一屈飛躍為當世強國,諸侯紛紛來賀。秦孝公去世117年之後,秦并天下,四海歸一。
從秦孝公一封求賢令的故事中,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發呢?總結兩點:
第一、百術不如一誠。沒有辦法的時候,隻有真誠,你的真誠就是你的号召力、影響力和領導力。方法笨拙一些,語句質樸一些,這都無妨,真誠才是打開别人心門的鑰匙。一份真誠,足以為您迎來他人的信任、尊重與追随。陽明先生說,至誠如神,至誠即是神。
第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事實上,在憂患之中,在無路可走之時,才是真正的出路。無路可退之時才是剛剛開始,這就是人生運行的規律。像秦孝公即位時看似秦國已經一窮二白,一無所有,可就是在這樣的憂患中開始孕育磅礴的能量。想想看,對于我們當下所做的事業,或許有些時候确實遇到了相當程度的困難,讓自己比較困頓,但是這個時候是一些人頹廢的時候,也是另一些人崛起的時候。所以,是大浪淘沙,還是英雄輩出,都是在憂患的時刻展現出來的。你可以像秦孝公一樣,借助憂患,激發自己的仁愛、智慧、胸懷與能量。生于憂患,勢不可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