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京劇又稱京戲,是我國的國粹,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
我國地方戲曲種類衆多,而京劇獨樹一幟。很多人就顧名思義,認為京劇原産于北京,是因為首都的影響力而成為“國劇”。
其實不然,京劇是融合了安徽的徽劇、湖北的漢調、陝西的秦腔以及江蘇的昆曲等地方民間戲曲,集中華民族傳統戲曲文化之大成的産物。
那麼,這些地方戲曲是怎樣走在一起而形成京劇的呢?
地方戲曲陸續進京,各領風騷
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巅峰階段的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并且達到了新的高度。
做為京城的北京,政要聚會,商賈雲集,消費繁榮,捧旦之風十分火爆。
于是,昆山腔、京腔、秦腔、徽劇等地方戲曲,先後在京城粉墨登場,輪流引領風騷。
昆曲
流行于江蘇的昆山一帶,也叫“昆山腔”,在明末傳入北京。
清乾隆時,對江南情有獨鐘,愛屋及烏,對昆曲也另眼相看,使其位于全國地方戲曲之首,贊其為"雅部",以别于"花部"(指昆曲以外的各種地方戲曲)。
京腔
江西的戲曲弋陽腔,明末清初流傳到北京後,和當地語言相結合,形成“京腔”劇種。
乾隆中期,京腔興盛,取代了昆曲的地位,成為京城舞台的寵兒。
秦腔
發源于陝西的秦腔,藝人魏長生在乾隆中期進京,以一出《滾樓》轟動京城。
随後,京腔開始衰微,各劇班紛紛搭入秦腔班謀生。
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表演有傷風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長生逐出京城。
徽劇集衆家之所長
明清時期,徽州商幫崛起,富甲一方,便紛紛效仿江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蓄養家庭戲班的風氣,使得徽州的地方戲“徽劇”開始興盛,催生出了大批“徽班”。
徽班流動性強,四處演出,與其他地方劇種接觸頻繁。
徽班後起而知奮進,搬演了不少昆腔戲、啰啰腔等雜曲,兼容并蓄了其它戲曲特色,逐漸具有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藝術表演優勢,流行于江南地區。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逢乾隆帝八旬壽辰,普天同慶。
其中,召集全國知名地方戲進京,舉辦了規模宏大的戲曲彙演。
徽商江鶴亭組織了一個名為“三慶班”的徽劇戲班,進京參加祝壽演出。
為什麼命名為“三慶”?因為這個“徽班”在安慶花部(即徽劇)的基礎上,融合了京腔、秦腔特色,即合三為一。
結果,在這場戲曲表演競賽中,“三慶班”引人矚目,嶄露頭角。
“三慶班”進京演出獲得成功,說明北京當地很接受徽劇。
于是,“徽班”中的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也陸續進入北京市場,大放異彩,使徽劇在京城站穩腳跟。
這就是戲曲史上著名的“四大徽班進京”。
流行于湖北的漢劇,幾位名家在乾隆、道光年間進京,分别搭入徽班演出。這也使得漢劇的特色融入徽班。
徽班在與陝西的秦腔、湖北的漢戲合流之後,同時吸納了湖北的西皮調、安徽的二簧調特色。
從而,諸多地方戲曲的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于徽劇之中,唱腔闆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的語音特點,更易于北京人接受。
曾經傲立戲曲界的“昆山腔”,在乾隆末年已衰落。
在外來的徽班面前,北京當地的“京腔”劇種也望其項背。這可真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于是集衆家之所長的徽劇後來居上,一枝獨秀。
到嘉慶初年,徽班已在北京戲曲界稱雄,成為梨園領袖。
據收集當時京師梨園掌故逸事的《夢華瑣簿》記載:
“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下此則‘徽班’‘小班’‘西班’,相雜适均矣。”
面對徽班的絕對優勢地位,在京的衆多地方戲曲與其競争市場時往往落于下風。
于是,越來越多的藝人轉而歸附徽班。其中也包括京師戲曲舞台界的知名藝人,例如除了一批湖北漢戲名優之外,還有湖南亂彈(皮黃)名優韓小玉,甚至北京當地京腔演員王全福等人。
從而,就形成了多種地方戲曲荟萃“徽班”之勢。
這也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京劇的産生及發展成就
道光後期,借鑒吸收了昆曲、京腔之長,徽戲、秦腔、漢調合流之後的一個新劇種--京劇,孕育而生。
顯然,京劇是在徽劇的基礎上,吸納全國多個地方劇中特色的産物。
也即,它将中國諸多地方戲曲特色融為一爐。
京劇的孕育和産生過程,本身就蘊含着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元素。
它後來被譽為“國粹”,也名副其實。
這也為它以北京為中心,流播全國,成為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被公認為“國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京劇産生以後,流派紛呈,人才濟濟,陸續湧現出了譚鑫培、餘叔岩、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等一批名家,在傳承中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不斷将戲曲表演藝術發展到新高度。
京劇舞台藝術,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方面,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達到了“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曆史悠久,内涵豐富。
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
它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閃耀着獨特的藝術光輝,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國戲曲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其中的京劇,則成為中華戲曲的标志性代表。
在表現藝術手法上,有唱、念、做、打,這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
京劇有唱、舞、對白、武打,以及各種象征性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在行當(即角色)分類上,有生、旦、淨、醜四種類型。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
在發音技巧方面,有真嗓、假嗓、左嗓、吊嗓、喊嗓、丹田音、雲遮月、腦後音、偷氣、嘎調等。
在唱腔節奏上,有一眼闆、三眼闆、無眼闆、散闆等。
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有揉臉、抹臉、勾臉。在臉譜分類上,有紅臉、黑臉、藍臉、綠臉、黃臉、白臉、金臉和銀臉。從而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
京劇的劇目,有一千多個,題材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群戲、折子戲、本戲等。
京劇赴世界各地演出,成為我國的文化使者,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巨大榮譽,也促進了與外國的交流。
法國荒誕戲劇家讓•熱内認為:京劇的主題、結構、表現手法,精妙絕頂。
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和舞美設計家戈登•克雷認為:相比西方任何戲劇,中國京劇更是一種獨立而優秀的藝術形式。
2010年,中國京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學問分享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