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趙建博士在某政府部門課題咨詢會的内部發言整理,有較大删改。全文約5000字,歡迎收藏和轉發。
在整個頂層設計中,政府原本想依靠市場和資本的力量來解決教育、醫療和住房這所謂的“新三座大山”問題,就像四十多年前成功的依靠市場和資本(引進外資)解決了普遍貧困問題。但是由于資本的過度逐利性、商業化和短視化,與教育、醫療、住房所具有的長期社會屬性不相匹配,暴露出了很多惡劣的問題。當問題逐漸暴露後,高層就開啟了一個看似強硬的去資本化過程。但是這樣的去資本化,在這三大領域與國際資本市場關聯非常密切的背景下(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有大量的教育和醫療公司,而房地産公司有巨大的外債),所造成的中概股和中資美元債的巨大價值重估,或者說是價值塌陷,可能會加速中國經濟與全球資本市場的脫鈎。
然而這可能已經不是高層重點考慮的問題。站在一個國家層面,貧困當然不是社會主義,但是普遍貧困問題解決完之後,下一個一百年要做什麼?國家統一,共同富裕,民族複興。這是國家的大戰略,這是投資要看的第一趨勢。這裡有一個大的邏輯: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組合耐人尋味,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權重可以根據形勢需要不斷調整。改革開放初期的本意是想通過市場經濟解決增量做大的問題,然後通過社會主義解決存量分配的問題。可以說,在整個政策設計的邏輯主線裡,現在到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組合權重進行調整的時候了。是市場多一點,還是計劃多一點,這要看最終的目的,是效率還是公平,是鼓勵先富還是抑制後富。回頭來看,十八大是市場經濟話語權的最高峰;自十九大後,高層的話語體系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做宏觀的必須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深刻内涵。當下,在絕對貧困問題解決以後,下一步就需要解決相對的貧富差距問題,還有一系列民生問題。這是兩個一百年交彙處必然做出的選擇。去資本化可能是第一步,然後重新考慮可市場化的邊界,或者全部國有化,回到大一統的模式。
對于新三座大山,國家本來是想通過市場經濟的手段來解決,尤其是十八大,将市場經濟放到了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單靠市場和私人資本無法解決新三座大山問題。那麼就自然而然地回到社會主義,這是本能的國家意志和政策反應:市場經濟負責效率,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搞錢激發人的積極性;社會主義負責公平,受教育、被醫治、有容身之處,這體現的是一種“人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四十多年來就是這樣在融合和沖突的矛盾關系中前行,顯示出中國經濟社會體制的另一種韌性和張力。恰恰就是這種張力,成就了中國經濟當前的發展成果。然而,如果這個韌性空間和張力一旦消失,就很可能發生巨大的“制度内卷”和曆史回潮。這個不宜盲目論斷,因為改革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在動力學上,很多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不死心。
在頂層設計者的叙事體系裡,現在的改革都是硬骨頭,容易改的都改過了,現在每一項改革都是攻堅戰。原因何在,因為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主要特征是湧現出了各種靠金錢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也就是改革的航船進入到了一個灰色地帶,一個複雜不确定的“量子世界”,很多問題都是不同屬性的疊加态。簡單的問題容易解決,但現在很多問題都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疊加态,政府和市場的疊加态。這種狀态,我們稱之為改革的深水區、“無人區”。醫療體系為典型代表,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處理好的。因為醫療這種産品,既不是單純的私人物品,又不是單純的公共物品,而是一種疊加态的産品。這種領域的改革最難。
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進行準公共産品和社會企業的研究。因為将來很多問題,全球的,國内的很多問題,包括健康、環保、氣候、社會穩定等很多嚴重問題,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和商業問題,而是非常複雜的社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單靠公共部門,也不能單靠商業企業,應該有一個“第三條道路”。但是這條道路是超越傳統經濟學思想認知的,無論是新古典經濟學還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學,都很難做出解釋,前者要否定理性人自利的基本假設,後者要颠覆“計劃委員會”的計算模型。做到這兩點都很難,都是對“緻命的自負”的破執。
中國經濟發展了幾十年,改革開放的做法就是通過市場化的方法解決總量供給不足的問題。計劃經濟是供給不足的,市場經濟是需求不足。市場化的前三十年,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改革初期我們常說的就是“一包就靈”,隻要明确責權利,尤其是最大化的縮小最小利潤核算單位,中國人在金錢的驅使下,會激發出無窮的積極性。所以在中國改革最成功的是“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以家庭為最小的獨立核算單位,市場經濟的作用發揮到了極緻。
然而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問題卻無法單純的用市場經濟,用“一包就靈”的方式解決。因為從理論上來說它們是一種準公共産品,或者說公私混合品,其供需體系的設計本身就是一個世界難題。即使是建立“市場經濟 社保體系”多年的看似比較“完美”的西方發達國家,這方面的做法也廣受诟病。比如美國的醫療體系,幾乎也處于一個無解的狀态,無論是采取全民醫保還是發展私人醫療産業,都無法解決問題,一直是衆矢之的并倍受诟病。這種既有社會屬性,又有商業屬性的産品和服務,作為一種灰色地帶的存在,既無法完全依靠政府采用計劃經濟的手段解決,又無法完全采用市場經濟通過商業利益的無形之手解決,這些給了經濟學、政策科學一個極大的棘手問題。
在十幾年前,中國政府希望引導私人資本進入(主要是教育和醫療),通過改善和擴大供給以解決新社會的“三座大山”問題。然而十幾年過去了,這三大民生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明顯的解決,而且還進入一種“内卷”狀态。中小學生在各種校外輔導班的重壓下不堪重負,看病越來越難越來越貴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房地産不僅沒有房住不炒,一些金融資本(炒房團)反而在房炒不住,一線城市的房産成為了金融衍生品的标的資産......
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主要有三個:
第一,這幾個領域存在極大的信息不對稱和正的外部性,主要是醫療和教育的産品和服務,無法完全标準化,信息的主導權在供給者。如果完全以市場和商業利益為導向,供給方會在利益的驅使下,利用信息優勢做出不利于需求方的行為。用不完全合同的理論來解釋,就是這幾個領域無法用合同明文覆蓋的地方非常多,以至于導緻“市場失靈”。恰因為如此,由于無法完全用市場機制的約束激勵手段,人們才用了“道德情操”和社會輿論的“補充協議”,稱醫生為“白衣天使”,稱教師為“人類園丁”,企圖用道德層面的激勵約束,彌補市場和商業層面的問題。可以說一個普遍的規律是,越是強調道德的領域,越是市場機制無法解決的領域。然而道德是個軟約束。
第二,中國現階段的資本感覺沒有耐心,缺乏一種長期主義和社會擔當的氣質。它們最關心的一是能不能實現指數級增長(客戶數量或營收),二是能不能以最快的時間登錄資本市場。這兩大訴求,恰恰最不适合做教育和醫療,因為教育和醫療的服務本質是生命的精神和生理,而生命是無法用商品的标準度量的。資本的這種短期逐利性,會促使公司在運營中加大教育的焦慮傳播,醫療器材和醫藥價格被虛高定價,腐敗橫行,最終導緻教育内卷化,醫患關系前所未有的緊張。而房地産資本,在土地—住房雙軌制下,既是土地财政的終端,又是一個典型的債務型資本。他們一方面助推了房價泡沫(捂盤屯地),另一方面制造了巨大的債務風險,給金融和社會系統的穩定埋下了隐患。
第三,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這三大領域的改革仍然采取了雙軌制的模式,體制内有公立醫院、公立教育、經濟适用房和公租房,體制外可以設立私立醫院、私立學校和商住房,兩個軌道,兩種價格。然而同所有的雙軌制一樣,在發揮正面作用的同時(比如保持改革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還存在較大的負面效果。一是市場化和商業利益對公立機構的“擠出”,由于體制内外的薪酬待遇差距較大,大量的體制内人才被吸引到體制外,這個在教育行業比較突出。二是尋租和腐敗,醫療行業比較突出。三是與金融投機資本結合,扭曲定價機制,造成金融和社會不穩定,這是房地産行業的問題。
現在政策層的态度大轉向,估計是認為在這三大領域采取産業化、市場化和資本化的方式,效果非常不理想,可能犯了“路線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靠社會主義還是靠市場經濟?頂層設計者可能正在重新考慮。但是,這麼大的政策急轉彎,造成的後果也需要高層去掂量。這些後果包括:
1,數以億計的人口就業問題。
2,資本市場的巨大波動,尤其是全球資本市場對中概股,對中資美元債的預期和信用評級。将來吸引外資可能是個大問題,當然高層可能已經不在乎。
3,重新回到完全靠國有體制和社會主義的模式,供給的數量和質量能跟得上嗎?國有體制的腐敗問題、效率低下問題如何解決?當然,除非高層不在乎效率,隻在乎公平。但是沒有效率,何來真正的公平。
4,資本受到傷害,從此可能對政策失去信任。過剩的資本為了躲避政策風險,逐漸從實體經濟領域退出,到二級市場追求交易性和流動性強的機會。
5,社會仍然有對私立教育和醫療的需求,也有對高端住房的需求,這些需求還是得靠私人資本來滿足。
因此,簡單的去資本化,政策的急轉彎,造成的沖擊非常大,可能隻會解決一些短期問題,長期的根源問題還在那,最終靠什麼來解決?當初供給不足的問題,解決依靠的是教育産業化、醫療産業化、住房貨币化,采用市場經濟的方式,鼓勵社會資本的介入,可以說在緩釋供給壓力層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現在問題暴露得也特别多。那麼究竟是市場化過度還是市場化不足呢?市場自由主義的擁趸者當然認為是市場化不足,政府幹預的過多。這個認識并不全對,而且帶有極強的形而上學色彩(市場化不足可以用來解釋一切問題,但是完全的市場化存在嗎)。
因為這三個領域從技術屬性上都是很難用市場機制來解決的(信息嚴重不對稱,正外部性),它們本質上是一個混合屬性的社會産品,供給機構的形态應該是一種新型的社會企業。在這個時候,學者們應該擯棄對市場經濟的過度迷戀情結,更不能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緻命自負,而是需要客觀認識到現實的種種約束,從第三條道路出發,從社會企業的本質研究和政策科學的機制設計中尋找答案。對于這些領域的私人資本,去資本化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其置于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進程中,通過法治和行業自律及整個社會道德認知的提高去解決。這一切,都需要少一些焦慮,多一些耐心。
(圖源:西澤研究院,百度)
【西澤研究院原創,歡迎轉發轉載。煩請注明來源,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