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作者:趙少明 責任編輯:柳晨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發表演講,在揭示絲綢之路源遠流長的曆史時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這就是著名的張骞出使西域。”張骞為什麼能在2100多年前完成“鑿空之旅”的壯舉?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報道——
資料圖。
軍功閃耀“鑿空之旅”
■趙少明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發表演講,在揭示絲綢之路源遠流長的曆史時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這就是著名的張骞出使西域。”張骞之所以能在2100多年前完成“鑿空之旅”的壯舉,在于張骞兩次出使西域時所體現出的五點精神風貌:
四是真誠團結異族同胞,依靠漢胡各民族力量,完成國家使命。開拓出中原漢族與西域各族民衆相互聯系的交通要道,進而開拓出溝通東西方“絲綢之路”,這既是當時西漢朝廷制定的戰略目标,也同樣是西域各族人民翹首以盼的共同心願,是一項有益于促進中原漢族與西域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的進步性事業。張骞首次出使西域時,擔任向導、翻譯的堂邑父系匈奴人(時稱胡人),對這位異族兄弟,張骞真誠信任,大膽重用,促使堂邑父忠心耿耿協助其完成使命。特别是張骞與堂邑父被匈奴抓捕又設法逃出後,在僅剩下他們兩人來完成使命的艱辛旅途中,在斷糧缺水、九死一生絕境的情況下,堂邑父充分發揮其射得一手好箭的技能,沿途射獵飛禽走獸、食肉充饑,使兩人艱難生存了下來。正是依靠漢胡民族緊密團結的力量,張骞與堂邑父挑戰人類在荒漠、戈壁中生存的極限,到達首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地大月氏。可以說,張骞若不依靠民族團結的力量,極有可能喪命于戈壁荒漠中,其出使西域的使命隻能令人遺憾地無果告終。
五是履行政治軍事使命不忘發展經濟,竭誠促進中原與西域先進生産經驗技術交流,實現雙赢發展。張骞兩次出使西域的中心任務,是與大月氏和烏孫建立抗衡匈奴的政治軍事同盟,是兩次執行重大政治軍事任務的外交活動,使具有經世濟民、發展經濟意識的張骞,在兩次出使西域完成政治、軍事使命的同時,一方面向西域各國無私傳授中原的先進生産經驗技術,另一方面吸納學習西域的先進生産經驗技術。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張骞特意告誡派往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等國的副使,要注重考察各國的生産活動,盡量多帶各國的瓜果、草本種子回中原,促進中原種植業發展。張骞兩次出使西域後,中原與西域的經濟交流日趨密切。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冶鐵技術、養蠶制絲技術傳播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則在中原落地生根、種植栽培。這對促進中原與西域兩地經濟在相互交流中實現雙赢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原與西域經濟交流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聞名中外、溝通東西方經濟聯系的“絲綢之路”。
在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21世紀,弘揚創新2100多年前在開創絲綢之路的征程中形成的張骞“鑿空之旅”的五點精神風貌,有助于中國人民與中亞、西亞和歐洲人民共同取得國際性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和文化科技效益。
張骞既在外交領域建立了輝煌業績,又在軍旅生涯中建立了軍功,被封為“博望侯”。張骞的“鑿空之旅”精神,有助于我們在實現強軍目标新征程中作出新貢獻,實現當代軍人的人生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