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身體中,有一個你最熟悉的“陌生人”——胰腺。近幾十年來,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變化,導緻我國胰腺癌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胰腺癌被稱為“癌中之王”,其5年生存率僅為10%左右。由于胰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被确診時已是晚期。及早關注胰腺癌,做好防治工作,你必須警惕。
1、胰腺在哪裡?
通過肚臍分别畫一條水平線與垂直線,将腹部分為四個區,即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和左下腹。胰腺大部分位于左上腹,部分位于右上腹;胰腺下緣在腹前壁體表投影位于臍上約5厘米處,上緣位于臍上約10厘米處。
胰腺大部分位于胃的後方,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胰腺是胃的墊子(軟的肉墊),用于緩沖飽餐後脹大的胃。胰腺後方是脊柱。
2、胰腺有什麼功能?
胰腺主要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兩大功能:作為人體内第二大消化腺,胰腺的消化酶(胰酶)參與大約70%-75%的消化,主要消化蛋白、澱粉和脂肪。作為人體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胰腺的主要作用是将血液中的葡萄糖維持在适當水平,靠胰腺的内分泌激素來調節。
3、哪些人容易得胰腺癌?
向心性肥胖,新發糖尿病,長期吸煙、酗酒,反複發作胰腺炎,紅肉/加工肉類、人造奶油、高糖、高脂以及油炸食品等不健康飲食,缺乏體育鍛煉,以及長期接觸化學物質和重金屬等的人容易得胰腺癌。
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特别是從年輕時開始,是一個有效的一級預防策略,可以減少胰腺癌的發生。
4、胰腺癌會不會遺傳?
5%-10%的胰腺癌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一級親屬中有1個胰腺癌患者,親屬患胰腺癌的風險增加4.6倍,有2個胰腺癌患者,患胰腺癌的風險增加6.4倍。家族中如果有早發胰腺癌(<50歲)患者,發病年齡越小,親屬患胰腺癌的風險越高。
當家族中有急、慢胰腺炎、黑色素瘤,以及結直腸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患者,或者自身就患有以上疾病時,其患胰腺癌的風險明顯升高。
5、胰腺癌與糖尿病的關系?
胰腺癌與糖尿病互為因果、關系緊密: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風險升高,約1%年齡在50歲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将在3年内被診斷為胰腺癌。
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間的聯系強度随着糖尿病持續時間的延長而降低,被診斷為糖尿病不到一年(新發糖尿病)的患者發生胰腺癌的相對風險是5.4倍,而長期糖尿病患者發生胰腺癌的相對風險是1.5倍。胰腺癌患者往往伴有胰腺萎縮、胰島減少,進而出現胰島素分泌不足,同時胰腺癌患者可伴有胰島素抵抗,這都将促進糖尿病的發生發展。
另外要注意,胰腺癌與低血糖也有關。低血糖的常見表現為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發涼、饑餓、頭暈、乏力、惡心嘔吐等;長期反複發作低血糖常有中樞神經系統的表現,如意識模糊、精神失常、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胰腺神經内分泌腫瘤(一種少見的胰腺惡性腫瘤)可能産生大量胰島素,大量胰島素入血後可導緻嚴重的低血糖發作。這種低血糖發作往往無常見的誘因(饑餓、禁食等),且無明顯規律。
6、胰腺癌與胰腺炎的關系?
胰腺癌與胰腺炎常常相伴而生、相互促進:
急性胰腺炎導緻胰腺組織水腫、滲出,甚至出血壞死;慢性胰腺炎導緻胰腺組織纖維化、鈣化,胰管結石,胰管狹窄、擴張;有急、慢性胰腺炎病史的患者患胰腺癌的風險增加約7.2倍。
胰腺癌容易導緻胰管梗阻,胰腺分泌的消化酶不能經胰管順利排入十二指腸,進而出現阻塞性胰腺炎。
7、哪些症狀需高度警惕胰腺癌?
(1)久治不愈的“胃痛”,腰酸、腰背痛:臨床上很多胰腺癌患者,尤其是胰體尾部的胰腺癌(胰體尾位于胃後方),首發的臨床症狀是“胃痛”,腰酸、腰背痛,大部分患者按胃病治療,因“久治不愈”後做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胰腺癌。
(2)黃疸:黃疸可表現為小便黃、全身皮膚或鞏膜(眼白)發黃。排除溶血、肝炎等常見黃疸原因後,尤其是黃疸逐漸加重,且不伴有腹痛、發熱等其他症狀時(無痛性黃疸),必須去醫院檢查明确是否為胰腺癌導緻的梗阻性黃疸。
(3)近期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等糖尿病典型症狀,以及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發涼、饑餓、頭暈、乏力等低血糖症狀。
(4)脂肪瀉:俗稱油花樣腹瀉,典型的脂肪瀉顔色淡、量多,表面可見油脂或泡沫,同時伴有惡臭,成形大便少、且常漂浮于水面。胰腺癌可影響胰腺外分泌功能,影響脂肪的消化吸收,進而出現脂肪瀉。
(5)全身瘙癢:久治不愈的全身瘙癢,尤其是伴有肝功能異常(轉氨酶或膽紅素升高)時,必須去醫院檢查明确是否為胰腺癌引起的膽管梗阻所緻。
8、哪些體檢結果需高度警惕胰腺癌?
(1)CA19-9明顯升高:CA19-9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于胰腺癌篩查、診斷和療效監測的生物标志物。CA19-9水平可能在患者診斷胰腺癌的前2年内升高。若體檢發現CA19-9明顯升高(正常參考值三倍以上),需高度警惕胰腺癌。
(2)50歲以上突然發現糖尿病:由各種原因導緻的糖代謝障礙可引起血糖升高。目前引起血糖升高的疾病主要有胰島功能障礙或胰島素抵抗。50歲以後體檢發現糖尿病,必須去醫院進一步檢查明确是否有胰腺癌。
(3)胰管擴張:正常胰管直徑小于2毫米,胰腺癌可引起胰管梗阻或狹窄進而導緻上遊胰管擴張。
(4)胰腺鈣化/胰管結石:部分胰腺腫瘤,如囊腺瘤、實性假乳頭狀瘤、神經内分泌腫瘤等,可伴有胰腺鈣化或胰管結石。
9、如何準确檢查胰腺?
(1)增強CT:高質量的多排螺旋增強CT是胰腺癌的首選檢查方法,它可獲得亞毫米級的增強圖像,可以較清楚的區分胰腺病變和周圍的正常胰腺。
(2)增強核磁共振(MRI):當胰腺增強CT不能較好顯示疑似的胰腺腫瘤,或者對胰腺/肝髒病變的性質難以确定時,胰腺增強MRI是最常用的檢查。對碘造影劑嚴重過敏的病人,由于不能做增強CT,此時胰腺增強MRI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3)超聲内鏡(EUS):超聲内鏡可在胃或十二指腸腔内緊貼胰腺做超聲,對發現常規影像學檢查難以探測的小的胰腺病變有一定的優勢,可以作為胰腺增強CT的補充。
由于EUS引導的細針穿刺活檢(FNA)比CT引導的FNA具有更好的診斷率、安全性和潛在的較低的腹膜種植風險,在胰腺占位需要穿刺活檢病理以明确診斷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做EUS-FNA。
另外,由于能夠抽出囊液進行分析,EUS在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
10、臨床上如何治療胰腺癌?
在臨床上将胰腺癌分為可切除、交界可切除、局部進展和遠處轉移。可切除患者中,如果伴有CA19-9明顯升高、原發腫瘤較大、較大的區域淋巴結、體重明顯下降、嚴重的疼痛等高危特征,則為高危可切除。
無高危特征的可切除患者在無手術禁忌時建議盡快手術切除,手術切除是目前胰腺癌患者獲得長期存活的唯一方法。高危可切除、交界可切除、局部進展和遠處轉移都建議行系統治療(化療、放療、放化療、介入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
在适當系統治療的基礎上,對合并膽道梗阻、消化道梗阻、嚴重腹痛、營養不良等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一般采取姑息性短路手術、放置膽管或腸道支架、止痛、營養治療等積極的處理措施,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
作者:歐陽柳(上海長海醫院肝膽胰脾外科醫生)
編輯:李晨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