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詩壇,有這樣一位詩人。他一生布衣,卻人緣極好。李白、王昌齡、張九齡、王維都是他的好朋友,他是唐代詩人圈裡絕對的主角之一。他就是孟浩然。
孟浩然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就讀書學劍,家人本以為他将來能走上仕途,但他年少時卻對官場之道毫無興趣,索性隐居于鹿門山。雖然到了40歲時,看着好友一個個都混得不錯,他也有意出山謀職,但最終還是敗興而歸。不過,這對于唐代詩壇來說,似乎是件好事,因為朝中少了孟浩然沒什麼,但詩壇若少了他就少了幾分趣味。
論寫詩,孟浩然敵不過李白、杜甫,但他的詩寫得很有特點。他的詩很接地氣,一點兒也不裝,被後世稱為“山水田園詩第一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清新雅緻,又透着一股調皮;“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本是求人舉薦,卻寫出了人生哲理;“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何等韻緻。這些千古名句,讓孟浩然成為了一流的詩人。
本期要和大家說的,也是孟浩然的一首經典詩作,詩名《過故人莊》。這是一首首年年入選語文課本的作品,其經典程度自然不用筆者多說了,但對于詩中第一句“故人具雞黍”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很多人認為這是指客人給自己準備了一桌雞肉餐,其實這種理解方法是有問題的。讓我們來讀一讀原詩: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說起來這首詩挺簡單,寫得不過就是去好友家吃飯的趣事。全詩有着孟浩然一貫的接地氣,又不缺寫景的佳句。
首聯寫好友的盛情招待,次聯寫自己看到的美景,頸聯寫和好友暢談,尾聯約重陽花開時再相見。這8句詩中,三、四兩句曆來備受推崇,是一個千古名句。綠樹圍繞着村子,詩人用的是一人“合”字,寫活了綠樹。青山在城外橫卧,詩人用的是一個“斜”字,可謂點晴之筆。
詩寫得很好,但是對于背了這麼多年的“故人具雞黍”,很多人卻不理解。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有一個家長跟我抱怨,說他家孩子讀到這句詩時,問他:“孟浩然為什麼這麼愛吃雞?非得特意強調這是一桌雞肉餐。”這位有着研究生學曆的家長直接被問懵了,他仔細想了想确實覺得這裡面有講究,為何孟浩然非得強調這是“雞黍”呢?沒聽說唐代很流行吃雞肉啊。
其實這裡的“雞黍”雖然字面意思指的是雞肉和米飯,雞指的是雞肉,黍指的是黃米,是一種上好的米。在這裡,雞黍可引申為一桌豐盛的飯食。但若隻是理解到這,顯然還是無法回答孩子的問題。反正是形容豐盛的飯菜,為何就不能用豬黍、鴨黍?
事實上,不隻是孟浩然寫雞黍,很多文人提到别人給自己準備的飯菜時,都是用這兩個字。比如柳宗元的“裡胥夜經過,雞黍事筵席”,杜牧的“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等等。很顯然,這不是因為詩人們愛吃雞,而是因為雞黍是一個典故。
早在《論語》中,就有這樣的一句話:“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說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很欣賞他,便給他做了一頓雞黍來招待他,這就是雞黍最開始的出處。
後來到了漢朝,又有了雞黍之交的說法。當時漢朝的範式年輕時四處遊學,遇上了汝南郡的張劭。離别時,範式對張劭說兩年後會去京城看他。于是快到日期時,張劭便叫母親準備好酒好菜。母親覺得兩人都分别兩年了,而且當時隻是說說而已,人家肯定記不得了。沒想到最後範氏果然來了。後來張劭和範式之間的友情,被稱之為雞黍之交,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八拜之交中的一個。
理解了這些我們就懂了,很多詩詞裡提到雞黍并不是說詩人們都集體愛吃雞肉,這是一個典故,形容感情好。不管主人家給客人吃的是什麼美食,都可以叫雞黍。至此,孟浩然這首詩大家讀懂了嗎?
其實還有很多詩詞,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都含有深意。再舉一個例子,白居易寫過一個千古名句“離離原上草”,大家知道“離離”是什麼意思嗎?這兩個字也同樣不簡單,指的是草茂盛的樣子,這種寫法出自《詩經》“彼黍離離,彼稷之實”,也是一個很常見的意象。大家平時還知道哪些看似簡單,卻很講究的詩句呢?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