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來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明明也沒有吃很多,但是身上的肉就是變多了,特别是小肚子,一圈圈的非常影響穿衣美觀。其實也許不是你吃的多,而是你體内有濕氣,導緻的虛胖。
下面快來跟我自測一下,你有沒有以下的情況吧。
1、三步自測濕氣
①頭痛昏沉
《皇帝内經》之中也說道“因于濕,首如裹。”這是說濕邪之氣侵害了我們的身體的時候,會讓我們的身體感到非常不舒服,像裹着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腦袋昏沉,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②小便及婦女帶下
濕邪有一個特征是“趨下“,會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如果有小便混濁、大便溏洩、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特征都應該考慮一下,自己是否體内淤積了過多的濕氣。
③消化不好
濕邪困擾脾髒,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欲欠佳,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緻使“内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這就是冬天感覺沒吃很多東西,體重卻也沒降的原因,濕氣導緻的脾胃虛弱。
【很多人對濕氣不以為意,實則“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2、濕氣的三大危害
①寒濕——感冒的直接原因
冬季是感冒的高發期,有些人一邊發燒還一邊嚷嚷要蓋被子,就是因為寒濕入體,已經侵入骨髓。此時西醫進行輸液的抗生素,把一些寒濕之物直接帶入體内,将外寒與内熱交織在一起,極易感染濕邪。
②肥胖
在中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着體内有濕。水液不能随氣血流動,滞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隻不過是程度不一而已。
③脾胃虛弱
濕在中醫裡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髒,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髒。很多人看起來臉色很差,抵抗力差,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脾胃不好,身體素質較低。
【中醫專家建議: 快速祛濕,你可以選擇】
第一,食療法:清熱祛濕粥
材料:紅豆、白扁豆、薏米仁、木棉花、芡實以及燈芯花和赤茯苓
做法:将燈芯花、木棉花和赤茯苓清洗幹淨,然後放入鍋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後取出藥汁。在藥汁之中加入白扁豆、紅豆以及薏米仁和芡實,一起熬煮成粥服用。
效果:這道食譜具有很好的清熱祛濕的作用,特别是小便不利以及腸胃不适、胸悶氣短的情況。
第二,科學治療:天香清濕貼
現在大部分人的肥胖都是濕氣重引起來的,濕氣重即水濕淤積體内,尤其是腰腹、濕氣不除,很難瘦下去。濕氣屬于中醫的範疇,中醫祛濕最為專業。
此款中藥外用膏貼傳承400多年,多次在《中醫雜談》刊登,受到廣大中醫專家的一緻好評。
配方:白術、茯苓等十餘種藥食同源中藥材藥材制成。
用法:隻需睡前貼敷于肚臍上(神阙穴),次日起床後取掉即可,
醫理:
(1)白術:菊科植物,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健胃強身。
(2)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甯心安神的作用。
(3)通過穴位吸收藥效,從而達到祛濕健健脾的目的,從根部祛除濕氣。
第三,自然祛濕:自然光除濕
冬季因為天氣寒冷,很多人不願意開窗通氣,從而造成濕氣聚集在室内。所以,我們在冬季的時候,也應該經常開窗通風透氣,這樣有利于室内的濕氣向外流動。
同時,冬季應該打開窗戶,讓室内接受足夠多的紫外線,這樣即可以去除濕氣、又能起到殺菌滅菌的作用。
【穴位祛濕小妙招】
1、中脘穴
位置: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于五指寬度。
效果:可以用艾條灸10-15分鐘灸此穴位,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2、解溪穴
位置: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
效果:每日用艾條灸10-15分鐘,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3、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緻在頭頂正中央處。
效果: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
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有效緩解頭痛,還可健腦甯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