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人無完人,孰能無過。聖人也是一樣。
一、他鄙視農民,看不起勞動者。他認為都都者都是不思進取的頑愚之徒,也不許他的弟子從事農業或與之相關的産業。
二、他認為皇帝是上天選定的不可推翻。孔子支持并維護封建制度,他所倡導的儒家思想,還好符合當權者的利益。
三、愛說粗話。孔子有一學生叫做宰予,宰予是一個能說善辮之人,說起話來非常動聽。孔子對他很重視,經常給予很多的見意,但是宰予并不喜歡聽,還經常與孔子擡杠。有一次他問孔子:一個有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井裡頭有仁在那裡,他應不應該跳到井裡?這讓孔子很無奈。還有一次他問孔子,三年的守孝時間太長,一個君子三年不參加禮儀活動,不練習音樂,不工作會影響他的學識與經驗,認為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大家都知道孔子是非常注重禮節的人,不會認同宰予的說,便問他:你沒有守孝三年就吃新的糧食,穿新的衣服安心嗎?沒想到宰予竟然說:安心。這下可把孔子氣壞了,就說如果你安心的話,你就這樣做吧,宰予走後,孔子還說宰予沒有仁愛之心。除此之外,宰予還有一個非常不好的毛病,那就是懶,據說有一次在上課的時候,宰予睡着了,孔子很生氣,你不好好學習,大白天還睡覺,浪費這短暫保貴的時間,實在是太懶惰了,一氣之下他便說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的千古名句。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缺點:
1、忽視科學:忽視科學這點是中外不少人對孔子的批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孔子那個時代,中國自然科學已經有了驚人的發展和積累。
2、 缺乏尚武精神:如果說忽視科學是先秦多數士人之通病的話,那缺乏尚武精神恐怕隻有孔孟、楊朱等少數學派了。以軍事見長的孫子和主張耕戰強國的商韓吳起等人也不必說了,就是《墨子》、《管子》中也有相當篇幅、很高明的軍事理論和技術,連主張虛靜無為的《老子》中,雖然多有反戰言論,但也講獨特的用兵之道,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3、缺乏務實精神
如上文所講,孔子不講科學、不講軍事;以前也曾述及,孔子不講經濟、不講法制。那麼孔子講什麼呢?隻講兩類内容:一類是《詩》、《書》、《春秋》等“文”類;一類是禮儀、道德、倫理等“禮”類。因為孔子認為有這兩類東西來維護君主統治、防止犯上作亂就已經夠了,這就是他的那句名言:“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句話在《雍也》和《顔淵》中重複出現,可見這是孔子本人所注重的觀念。
孔子還有另一句名言:“君子不器。”“器”是器具,孔子這句話是說:理想的君子是不像器具那樣,具有某方面用途。
那麼,孔子是不是說“君子”應該有多方面用途、有多方面能力呢?不是。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應該坐而論道、不做任何具體事。孔子并不欣賞有多方面實際才能的人。
孔子諸弟子中最有才能的要說是子貢了:政治上“常相魯、衛”,外交上出使一次使“五國各有變”,學術上被孔子稱為“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并且經商能力突出,是位商業巨子,因此當時有“子貢賢于仲尼”(《論語•子張》)的說法。而且子貢對孔子的貢獻也可以說最大,孔子厄于陳蔡時,是子貢使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史記•孔子世家》);由于子貢“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因此“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
但孔子并不很欣賞子貢。他曾當面對子貢說:“汝器也”(《論語•公冶長》),聯系他所講的“君子不器”,“汝器也”并不是一句好話。(不過當子貢進一步問“何器也?”他答曰:“琏瑚也。”還是肯定子貢是廟堂之器。)另一次他還故意問子貢:“汝與回也孰愈?”子貢自然回答:“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孔子進一步肯定:“你的确不如顔回。我和你都不如他。”
孔子自己隻注重“文”和“禮”,不喜歡實用學問,因此也最欣賞顔回這種沒表現過實際能力,但好學、在為人上溫順謙恭的人。
4、二分法思維,缺乏包容度
二分法思維是指那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我即敵、否認或忽視中間狀态存在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必然導緻缺乏包容度。孔子二分法思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他的“君子”、“小人”之辨。《論語》中提及“君子”的有一百零幾處,提及“小人”的有24處,其中将“小人”和“君子”作鮮明對照的據我數為19次。也就是說,孔子在提到“小人”時,幾乎都是用來與“君子”作對照的。其中為人們所熟知的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裡仁》)、“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等等。
那麼,除了“君子”和“小人”外,還有沒有第三類人、第四類人呢?在孔子的言論中沒有發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