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内蒙美麗鄉村建設

内蒙美麗鄉村建設

時尚 更新时间:2024-06-23 09:57:1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标題:内蒙古甯城縣遭遇“垃圾圍村”

鄉村振興亟須解決垃圾“擋道”

内蒙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不再美麗)1

4月6日,天義鎮富家窩鋪村村民倪淑娟家門前的垃圾點。(新華社記者 王靖 攝)

内蒙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不再美麗)2

4月7日,天義鎮崗崗營子村,西遼河上遊的老哈河從垃圾場中間流過。(新華社記者 王靖 攝)

生态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決定着美麗鄉村能否順利實現。同時,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的污染防治,也是農村治理的題中之義。《經濟參考報》記者不久前在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甯城縣采訪發現,由于缺少資金支持,缺乏垃圾清理機制,垃圾圍困鄉村的現象層出不窮,群衆苦不堪言,鄉村振興之路亟須解決垃圾“擋道”難題。

垃圾圍村苦不堪言

美麗鄉村不再美麗

一場春雪消融之後,甯城縣天義鎮富家窩鋪村彌漫着酸臭味,村民告知記者,這是畜禽糞便等各種垃圾散發出來的混合氣味。記者發現,這個村莊有3100人,竟有六處以上較大規模的露天垃圾堆放點,有的堆積成山綿延數百米……

村民倪淑娟家門前,就是一個超過四百平方米的垃圾場,死豬、牛糞、塑料袋、餐廚剩餘物等各式垃圾一直堆到了村中的主路上,觸目驚心,氣味刺鼻。她說,這裡原來是個坑,七八年前開始,垃圾越堆越多,把道路都占了,也沒有人清運;碰到上面來檢查,村裡就找來推土機往前推一推,一到熱天,臭氣熏天,蒼蠅撲面,居住環境非常惡劣。她8歲的孫子袁宇奇對記者說,他在門口時間待久了,會頭暈惡心,“但好想出去玩”。

記者驅車巡訪了近20個村莊發現,幾乎每個村莊都在遭受垃圾圍困。街道邊、溝渠裡、田埂旁……不時可見大堆的垃圾;村裡幾乎看不到封閉式的垃圾桶,每個垃圾池都是露天的,池裡池外都是垃圾;道路旁幾百米長的垃圾帶并不罕見,富家窩鋪村一處三百多米長的垃圾帶把雙車道堆成了單車道;縣城城郊的南山幾乎成了“垃圾山”。這裡的鄉村“污顔穢色”毫無美麗可言,對此一些村民向記者大倒苦水。

在大明鎮馬站城子村,村民周國玉聽說記者來了馬上問:“你們管不管垃圾?你看我們村裡到處是垃圾,不僅人受罪,牲口也受罪,羊吃了塑料袋,不長膘,甚至死亡。”正在澆地的大明鎮一棵樹村村民李豔君一聽到有媒體來采訪的消息,硬要帶記者去村裡看看,“我們村裡的垃圾把路堵得都走不了,沒人管!”她憤憤地說。

西遼河上遊的老哈河是當地的母親河,但也淪為一些村莊的垃圾場。在天義鎮崗崗營子村村口,一個大型垃圾場赫然入目,渾黃的老哈河水挾着垃圾穿流而過。汽車駛近,呼的一聲,驚起一群烏鴉。一位海姓村民騎着電三輪來倒垃圾。“誰會在意對河水的污染?”他說,十裡八村包括縣城的一些垃圾都往這裡倒,特别是一有衛生大檢查,外村的垃圾就被偷偷轉移來了。

記者采訪獲知,從2014年内蒙古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開始,甯城縣各鄉村實行垃圾集中收集。但收集點數月甚至數年無人清理,越積越多,慢慢變成了垃圾場和污染源,而且絕大多數集中在村裡、村口的主幹道邊上。

“不是不想清理,而是根本沒錢清理。”《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了多個村的村幹部,他們一緻反映,沒錢雇人清理是垃圾圍村的主要原因。富家窩鋪村村支書王鳳山無奈地說,村裡沒有集體經濟,累計欠下30多萬元外債,村民也不願掏錢,隻有碰到上面要來檢查或者垃圾嚴重影響生活了,才找人清理一下。去年村裡清理垃圾就花了4.5萬元,現在還欠村民3萬多元清運費。村委會的信用打了折扣,現在不好找人清理了。一棵樹村村支書馬文廷說,垃圾清理費是目前村裡最大的開支,去年上半年清理了一次,花了1.3萬元,“垃圾成了村裡最頭疼的事情。”

地膜“上天入地”

田間污染不可小觑

在甯城鄉村,《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不少坡地在陽光下閃着耀眼的白光,遠看似白雪,近看是地膜。廣闊的初春田野,基本被地膜所覆蓋。一些村幹部反映,甯城縣近幾年來一直大力推廣覆膜種植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産,但也留下了污染。殘留地膜随風亂飛,污染環境,而且難以處理:埋到地裡難降解,緻使土壤肥力下降;點燃焚燒直接污染空氣,甚至可能引發林地火災。

在旱地較多的大明鎮哈爾腦村,地膜污染尤為嚴重。大量的殘破地膜纏挂在村口的樹枝、灌木上,随風狂舞,發出呼呼聲響,有的随風升空,有的貼地飄行,更多地被成堆碼在田間地頭。經營農資的哈爾腦村五谷糧油化肥門市老闆姜玉山說,地膜保墒抗旱的作用很明顯,因而深受農民青睐,但近幾年地膜越用越廣,連許多水澆地也用上了,污染問題随之越來越重。

在大明鎮哈達村村口,記者看到一輛旋耕機正在春耕作業,旋轉刀所過之處,地膜被切成小塊連同稭稈茬攪拌進了土壤。“年年覆膜,不旋進地裡沒法種地。”村民彭景惠說,他家15畝地已使用了8年地膜,土壤裡的碎地膜越積越多,有的地耕完後,白花花的一層盡是地膜碎片,嚴重影響農業種植,種子不發芽的情況越來越多。另一戶農民則把地膜和稭稈茬歸攏起來焚燒,四周濃煙彌漫,幾公裡外都能看見。

《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發現,由于種地效益低、清膜成本高等問題,多數農民對地膜的危害關注不夠,處置不當。大明鎮一棵樹村村民王德說,現在種一畝玉米旋地要花費50元、地膜花費20元、化肥200元、種子50元,總成本300元以上,而正常年景畝産四五百公斤,糧價每公斤1.6元,刨去成本,本來收入就不高,如果要清理地膜,既增加人工成本又增加機械成本,大多數老百姓不願意。

加強人居環境整治

建立長效處理機制

甯城縣的“垃圾圍村”現象是我國不少農村的一個縮影。一些幹部、群衆和學者建議,各級政府應協同建立鄉村垃圾收集處理長效機制,通過人居環境整治,切實掃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障礙。

增加财政對農村的傾斜,扶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内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韓成福建議,适度加大對村級财政轉移支付力度,在保障鄉村公共設施的建設和正常運轉的同時,利用資金徹底清理存量垃圾,并雇傭保潔員定期清理增量垃圾。同時,農村因缺乏兩三萬元的垃圾處理費而被垃圾圍困,再次表明村集體經濟薄弱甚至“空殼”,自主發展能力低。“各級政府有必要輔助農村盡快邁出發展集體經濟艱難的第一步,提升農村發展内生動力。”韓成福說。

建立完善農村保潔工作體系,适當向農民收取垃圾清理費。天義鎮崗崗營子村村支書海振華等人建議,農村應逐步淘汰露天垃圾池等非封閉性設施,逐漸向配備垃圾桶轉變。同時,每個村應配備垃圾分類收集、清運設施,将垃圾轉運至指定的正規垃圾點進行無害化處理。鄉鎮則需建設垃圾中轉站,可依托城鎮垃圾廠處理垃圾。此外,一些村幹部還建議政府出台文件,允許村委會向村民收取适當的垃圾清理費,這樣不僅能減輕村裡财務壓力,也可以凝聚起村民維護環境衛生的共識。

生産推廣可降解或可回收地膜,加大農機具創新推廣。内蒙古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尹雪峰介紹,國家從2017年開始推廣可降解地膜,但内蒙古目前還在大範圍使用不可降解地膜,這需要加大技術推廣以及技術攻關力度,降低農民購買可降解地膜的投入。另外,一些村幹部建議,也可轉換思路,生産推廣可回收地膜,像目前回收塑料滴灌管那樣進行再利用,同時,配套生産和推廣高效率、低價格的地膜回收機械。

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提高農民文明素養。大明鎮哈爾腦村村主任劉桂廷等人建議,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把環境整治等攻堅克難的農村工作與基層黨建工作結合起來;定期組織幹部群衆開展鄉村環境整治活動;村委會要強化主體責任,加大村環境衛生日常監督管理,通過批評教育等方式逐步提高農民講衛生、愛護環境的意識;以學生課堂、農民講堂入手,配套獎懲措施,加大宣傳力度,推進農民文明素養提升工程。(記者 柴海亮 王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