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賽博文藝界欣欣向榮,互聯網文學層出不窮。最近蘋果的iOS15新功能被羅永浩公開吐槽了,為什麼蘋果都在“抄”廢話文學,廢話文學是如何興起的,它為什麼這麼流行,出圈的邏輯是什麼,它到底廢不廢?讓我們帶着疑問,一起來看看作者的回答,快來看看吧!
賽博文藝界欣欣向榮,互聯網文學層出不窮。
蘋果又被羅永浩吐槽了。
這周二,Apple官方公衆号發布了一篇文章,标題是“好家夥,iOS 15新功能真是好家夥”。沒過多久,羅永浩就在微博公開吐槽,還模仿了蘋果的語氣,“沒文化,真是沒文化……唉,‘強得很’。”
這不是羅永浩第一次吐槽蘋果文案,蘋果也不是第一次這樣表達。
iPhone 4 S—— 出色的iPhone,現在更出色;
iPhone5 —— 多了更多,少了不少;
iPhone SE —— 一小部的一大步;
iPhone6 —— 比更大還更大;
iPhone6廣告語更新版 —— 無雙,有此一雙;
iPhone6S ——唯一的不同,是處處都不同……
通讀一遍,是不是很有“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感覺?尤其是iPhone 6那句“無雙,有此一雙”,堪稱廢話文學經典案例。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連蘋果都在學的廢話文學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它用來形容那些有點搞笑,看似說了又沒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論和視頻。它也形容一些不知所雲、模棱兩可、打太極、繞圈圈的話。當你聽完一堆建議卻發現并不能幫助你做決策時,就會發出“說得很好,下次不許再說了”的嘲諷。
比起單純的廢話,人們對它的熱情更加高漲,也熱衷于創作。
比如在B站,以廢話文學為主題創作的視頻數量就多達800個,其中《廢話連篇》《廢話的藝術》等高贊視頻播放量均超過500萬,每天都有人在考據學習廢話文學。
在微博和抖音等平台的#廢話文學#相關話題下,廢話創作更是如火如荼,其中不乏影視劇台詞改編、明星廢言廢語以及名言的廢話改寫。
在掌握了這門互聯網上新晉的“野生文學”後,有人好像打開了一個奇妙新世界,也有人好奇,為什麼年輕人熱衷于說廢話了呢?
其實,廢話文學本身就是一種值得被玩味的語言,它的存在體現了年輕人對于信息化時代無用信息泛濫的反抗和嘲諷。一方面,它可以做到低密度的信息輸出,卻附帶着高密度的笑點;另一方面,用廢話回答廢話,也更符合年輕人玩梗的心理特征,而幽默诙諧的語言恰好可以激起大家參與模仿、創作的沖動。
那麼廢話文學是如何興起的?它為什麼這麼流行?出圈的邏輯是什麼?它到底廢不廢?
一、廢話出圈廢話文學是怎麼火起來的呢?
據“時趣”溯源,廢話文學的出圈,起源于一首說唱歌曲《官方回答》。其中一句歌詞是:“官方地回答了他的廢話”,原唱烘托出牛逼轟轟的态度感。這種特質吸引了年輕用戶,迅速成為抖音熱門配樂。
後來在奧運期間,國乒六邊形戰士馬龍在接受一個采訪時的回答,被網友配上《官方回答》的BGM,意外火出圈,這種無奈又戲谑的回答,堪稱标準的廢話文學。網友們也紛紛用“聽君一席話,勝讀一席話”的評論來表達觀感。
根據百度指數,“聽君一席話”的搜索指數從今年8月份開始逐漸攀升,廢話文學從9月初逐漸出圈。
緊接着,掌握廢話文學精髓的網友們,在微博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廢話文學大賽#,話題總閱讀量1.1億,有4.8萬人參與讨論,數次登上熱搜。
我們随便摘幾個給大家看看。
到了B站,UP主們腦洞大開,通過鬼畜、紀實、模仿、影視劇類等視頻創作,為廢話文學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例如,其中一個題為《聽君一席話,全是廢話2.0!!!》的動漫改編的視頻,播放量達605萬,高居榜首,彈幕留下“嘤嘤嘤”的“爺青回”。就在盒飯小妹敲下這行字的同時,還有105人與小妹一同在線觀看。
還有鬼畜惡搞版,滿屏留下的都是“再來億遍”的打卡記錄
大爺丢羊紀實版,繞的民警頭暈腳輕。
領導發言二次創作篇。考慮講話時間太長,我們決定替換成文字。
好!啊……那個……今天來了不少人哈,那……這個……接下來我就簡單說兩句。就是呢,呃……關于咱們這個作風啊(此處喝口水打斷自己一下)……就是這個作風問題啊,我覺得呢,呃還是要那個……就是……呃……這個加強一下啊!加強一下這個作風的這個……建設問題(再次喝口水打斷自己)!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B站UP主們實屬把廢話文學玩的明明白白了。
在抖音,僅#廢話文學#這一個話題,播放量就已經突破7.5億次。其他與明星相關的廢話文學話題中,肖戰、王源、張藝興、戚薇、時代少年團等都成了“廢話文學”十級學者。
除此之外,抖音達人還挖掘了廢話文學新的使用場景,并延伸出#雙十一廢話文學# #西遊記裡的廢話文學# #廢話文學天花闆# #當粵語遇上廢話文學# 等分支話題。
到了知乎,網友們則以仰天長問的姿勢,參與這場話題創作。
其中讨論度最高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看待最近比較流行的廢話梗?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心理?”243個回答中,有人在造梗、有人在整理梗、有人在批評廢話梗,也有人在理性分析廢話梗産生的原因。還有答主直接給出了如何創作廢話文學的句式結構,比如通過單位轉換的句式,來重複表達相同的意思,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
完整追溯下來,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火爆出圈的廢話文學,并不在于它有多嘲諷、無意義,而是戲谑性與娛樂性的兼備,在這屆年輕人追梗、二次造梗的參與下,意外調配出了陰陽怪氣、俏皮可愛的詭異畫風。試問,誰能忍住不參與,不大笑幾聲呢!
看着廢話文學的星火燎原,有網友甚至調侃:賽博文藝界欣欣向榮,互聯網文學層出不窮。2020年,凡爾賽文學被收入《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詞;2021年, 廢話文學、發瘋文學、丫頭文學等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為“互聯網野生文學”目錄再添濃墨重彩的幾筆。
二、讀不懂的廢話VS讀得懂的廢話就書面表達來說,我們可以把廢話文學大緻歸為四類:
一類是讀不懂,這類廢話通常高深莫測。
比如哲學、考古學、語言學……或者某些專業領域的專業術語。面對這類廢話,最多隻能勉為其難,變廢為寶。
例如,魯迅的散文詩《立論》。還有最經典的《秋夜》,“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擔心大家看不懂,小說家張大春還做了解析,“不是讓讀者看到兩株棗樹,而是暗示讀者以适當的速度在後園中向牆外轉移目光,經過一株棗樹,再經過一株棗樹,然後延展向一片奇怪而高的夜空……”說的似乎還有些道理?
再如王小波的“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
還有作家餘華,面對外國記者的提問“法國作家和中國作家最大的區别是什麼?”餘華回答說:“最大的區别就是法國作家用法語寫作,中國作家用中文寫作。” 這種神對話足以作為變廢為寶的典型代表了。
第二類是能讀懂,但特别矯情。通常見于文藝作品,以及影視劇中。
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在《文心雕龍》中把寫作分為兩種:為情而造文和為文而造情。而他本人則提倡前者,反對後者。
為情造文的作品崇尚真情實感,能夠讓讀者感同身受,進而愉悅精神、淨化靈魂、升華境界,如同雞湯,雖然有時看似無用實則大補。而為文造情,就很容易讓人抓馬了。
代表如瓊瑤式發瘋文學和廢話為學的結合體。以下來自網友改編:
“我不聽我不聽,你不要再解釋了,你知不知道你的這一句話會讓我整夜整夜失眠?我的心像被鑿了一個大洞,你在乎麼?你不在乎,你隻在乎獅子頭裡有沒有獅子,你好狠的心呐!”
“我好失望好難過,一定比此刻的你還要更加失望更加難過!你那冰冷的言語真的是對的麼?你的言語比二十柄刀劍還厲害,那麼刺痛那麼讓我絕望!” 啊,又廢又瘋的文學,簡直讓人發狂。
當然,還可參見諸位的各種論文。
第三類,不僅能讀懂,能實操,還會出現“人傳人”的現象。
如可用在社交場合上的萬能模闆。當被領導突然征詢意見時,可以說:“這事兒一定行,除非不行”;當在争執中發現對方的漏洞時,可以說,“但凡你說話有點道理,也不至于一點道理沒有。”
日常生活中,面對長輩突如其來的關心,它還能緩和氣氛,制造尴尬。當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時,一句廢話得體且不失禮貌,“快了,該結的時候就結了”;當被關心工資時,一句廢話顯得謙遜且沉穩,“說少也不少,說多也不多。”
就連一向嚴肅的投資圈中也能用到。說到投資形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要悲觀消極;說到心态就是忽略波動,保持耐心,并且不忘初心;說到洞察,必談底層邏輯;說到大環境,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說到宏觀經濟,正處于大轉折時期。
最後一類,就是純粹的廢話,說了等于沒說。
如極富研究精神的十級學者們已經為我們總結了幾種不同類型:
七天不見,如隔一周;每呼吸一分鐘,就過去了60秒。這是單位換算型。
冬天一點也不熱,就是有點冷;我就是有點胖,不然我挺瘦的。這是矛盾文學型。
蟬的翅膀非常薄,有多薄呢?薄如蟬翼;子曰:三人行,必有三人。這是首尾互應型。
最重要的不是預測未來,而是認識到未來無法預測但可以先作好準備;要認識到短期業績靠運氣,長期成功靠能力。這是正确的廢話型。
三、怎麼就愛上說廢話了?廢話梗的流行,真的是年輕人不好好說話了?
其實這種流行很好理解,職場中的互聯網黑話,廣告中的心靈雞湯,影視劇裡的台詞等等,不都是廢話連篇。而面對現實生活中充斥着虛僞又毫無意義的無效溝通,在玩梗文化大行其道的當下,年輕人選擇用魔法打敗魔法,用無聊對抗無聊。
于是我們看到,這種語言狂歡的現象更加頻繁上演,從去年大火的凡爾賽文學,再到今年的卑微文學、廢話文學、發瘋文學等等,雖然語言形式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帶有濃濃的反諷與抵抗的味道。
如果再往前溯源,其實早在互聯網興起時,掌握互聯網語言精髓的年輕人,就已經在玩了,隻不過當時大家更願意将這種網絡語言稱為“梗”,更多是搞笑和幽默,而現在随着“反諷”和“對抗”的情緒加入,這種創作便成為了一種更高階層的“文學”現象,并在“凡爾賽文學”“廢話文學”中達到峰值。
如在知乎上,一個高贊回答這樣解析廢話梗:本質上是出于網民對于低密度信息的一種嘲弄,解構或批判。
中國青年報評論稱:過去路遙車馬慢,信息承載量和傳播速度都很低,人們恨不得一句話把所有事情講完。互聯網時代,形式主義、言辭空洞的文章多如牛毛,無效視頻、無效溝通也很常見,大家發現,這個時代早已不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出于對低密度信息的不滿,年輕人開始用語言予以反擊。而戲谑、反諷、抵抗無用信息的方式,就是用無用消解無用。
更深層次而言,它又更像是當下年輕人對于一種身份認定的社交默契。在這個共同搭建的社交環境中,大家可以肆意創新,并将幽默無限放大,傳遞出反抗、嘲諷等情緒。
而這種現象并不僅作用于年輕人,即便是不熟悉互聯網語言的中老年人,也難逃一笑。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其代表作《美學》一書中,分析過喜劇的邏輯,他認為“笨拙或無意義的言行”可以引人發笑。“人們笑最枯燥無聊的事物,往往也笑最重要最有深刻意義的事物,如果其中露出與人們的習慣和常識相矛盾的那種無意義的方面,笑就是一種自矜聰明的表現。”
而那些看似毫無意義的廢話,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與我們固有的思維定勢形成的強烈反差,從而帶來了意外信息,讓人感到愉悅。
用朱自清的話說就是“談話的目的,多半不是傳達觀念,而是要哼哼”“人生其實多一半在說廢話”。
當然,頑梗也要适度。參考以下兩種表達:
我在北京有兩套房 VS 我有兩套房,一套在北京二環,另一套也在北京二環。
前者更加平鋪直叙,讓人感覺你人很低調謙遜,後者麼,就很欠揍了。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學會了廢話文學的精髓,隻是希望下次不要再炫富了。
作者:任娅斐;公衆号:盒飯财經(ID:daxiongfan)
本文由 @盒飯财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