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白頭發?記憶保存在哪裡?一張紙最多可以折幾次?時光能倒流麼?……說起自己小時候讀過的科普啟蒙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它——《十萬個為什麼》,被譽為“共和國明天的一塊科學基石”。
2022年,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長的《十萬個為什麼》進入61歲。可這部國民級科普叢書并不是一位“老爺爺”,反而非常年輕新潮,不僅曆經6次改版更新,在不久前更是緊跟潮流,邀請院士學者一起拍攝短視頻,面向少兒的科普讀書正嘗試擁抱數字化,從書本走向短視頻,讓科學知識變得更有魅力。
過往
國民級科普書已滿61歲
《十萬個為什麼》這部國民級叢書究竟是怎麼來的?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馮傑将時光的橫軸撥回至1956年。當時,國家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号召,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們很受鼓舞,一心想為孩子們出一些科普好書。經過前期的摸索實踐,1959年,最終确定要突破條框,從回答各種問題這一創新角度,為青少年編寫一套自然科學“百科”式問答書。
1961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出版。說起為什麼選擇《十萬個為什麼》這個書名,馮傑介紹,這個名稱是借鑒了蘇聯科學文藝作家伊林的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而伊林的這一書名又是取自英國作家、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瑟夫·魯德亞德·吉蔔林的一個詩句:“五千個在哪裡?七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
不過,相比隻收錄一些家庭科普常識的伊林版《十萬個為什麼》,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十萬個為什麼》更加全面,第一版最初就分為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5冊,後來,又增加了數學、地質地理、動物3冊,到1962年出齊了8冊,收錄1484個問題,共105萬字,第一版印制了530多萬冊。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普讀物也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61年來,《十萬個為什麼》經過了6次大改版,最新的版本于2013年首發。改版過程中,不斷有不合适的問題被剔除,新問題被補充增加,一些經典問題的回答也被完善更新……如今,全書已經達到了600萬字,分為18卷,收錄了4500個熱點問題,相比第一版更新率達到了99%,截至目前累計出版發行量已超過1億冊。
值得一提的是,大量科學界大師參與編寫了這部經典書籍,使它成為中國最權威的少兒科普圖書。僅第六版,就有768位優秀科學家和科普作家參與編寫,韓啟德院士擔任總主編,115位兩院院士擔任編委。“可以說,我們是有一個‘院士天團’在為這部國民級科普書護航。”馮傑語氣裡透着自豪。
新潮
嘗鮮視頻化智能化
按照10年一次大修訂的計劃,第七版的《十萬個為什麼》已在路上。
2021年11月,出版社注冊了“十萬個為什麼”抖音賬号,選擇了諸如“如何給大氣做CT?”“黑米為什麼是黑色的?”“我們真的比不過自己的大腦麼?”等一批有趣的問題,邀請一些院士進行通俗生動的講述。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接受外界信息等方面的工作原理,由于長期進化的結果,變得比較接近于理想完美的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現在所設想的工作原理,都比不上大腦的工作原理。”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通過回答“我們真的比不過自己的大腦麼?”,不僅滿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也激發了不少網友對腦科學的興趣。“哇,聽完真的想去研究學習下腦科學了!”一位網友留言。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賬号共發布了27條短視頻,總播放量達到450萬,粉絲也突破了10萬。少年兒童出版社随即與抖音攜手,聯合推出“十萬分好奇”活動,在抖音全平台面向網友征集好奇短視頻。海洋裡有沒有美人魚和海怪?如果沒有了太陽人類會面臨什麼?……面對網友千奇百怪的提問,出版社請來了“蛟龍号”潛水器副總指揮崔維成教授、“羲和号”衛星執行經理兼副總設計師陳昌亞教授等專家學者參與到活動中來。
“海怪我沒有見到過,但我想美人魚可能真的會有!”崔維成教授一上來的答案讓不少網友吃驚。他進一步通過視頻解釋:“目前我們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還非常少,真正下潛到過的地方可能隻占到海洋面積的5%以下,這也意味着很多新奇的物種還有待我們探索。”
截至目前,“十萬分好奇”活動的累計播放量已經達到了8.6億。
背後
院士天團前來助陣
《十萬個為什麼》要視頻化,背後的“院士天團”第一時間前來助陣。
已經85歲高齡的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是《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海洋分卷的主編。在書中,他設置了近300個問題,自己撰寫或請相關專家回答。這一次聽說《十萬個為什麼》要涉足視頻版,汪品先率先參與進來。第一條視頻,汪品先選擇了對“海水是藍的,但浪花為什麼是白的”這樣一個有趣的小問題進行生動、通俗的解答,播出後播放量迅速超過10萬。
“現在科普的形式是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創新,短視頻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新品種,我算是體會到了。”汪品先直言,“能跟這麼多人對話,心裡非常暖。”
像汪品先院士、楊雄裡院士一樣,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吳於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王一等,也都陸續參與到了《十萬個為什麼》視頻制作當中。
王一教授曾參與編寫《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物理分卷,撰寫了其中“時間旅行可能嗎”“物質的質量從哪裡來”等問題。他回憶,小時候就喜歡讀《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為自己打開了一扇探索自然科學的大門,也為日後選擇研究物理起到了啟蒙作用。如今,他非常高興“接過了接力棒”,用這部書的視頻化來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除了院士和科技界專家學者,未來會有更多視頻達人參與到《十萬個為什麼》視頻化的工作中來。”馮傑進一步介紹說。
延伸
更多科普讀物開始數字化
越來越多的科普讀物,乃至學術大咖都滿懷熱情地擁抱數字化時代,在短視頻平台上大顯身手。
“物理大神”、大學老師陳征發短視頻演示“幾百萬電子伏特轟出來利希滕貝格圖形束流樹”的景象,還用易懂的物理知識講述“野渡無人舟自橫,為什麼舟會‘自橫’,而不是‘自順’、‘自斜’或者‘自轉’?”;原央視科普節目出鏡實驗員甯原“用實物,給鏡頭”,為觀衆解釋山火為何會複燃、蚊子為啥會叮人;坐擁200萬粉絲的“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人,通過吹氣球讓大家了解到火箭飛天的速度來源于火箭燃燒的反作用力……這些都曾讓人直呼:科學知識原來可以這麼有趣。
科學傳播者正利用各種傳播工具,盡可能讓科學走近孩子,引導青少年群體喜愛科學、尊重科學、崇尚科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