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珮安歌,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中國的古詩詞曆史中,歌頌友情一直是常見的作詩靈感之一。我們都說知己難尋,對詩人們來說亦是如此,往往遇見志同道合的人便總是一起相約飲酒作詩,留下過諸多千古名句。
一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依依不舍,又如“吾謀适不用,勿謂知音稀”的安慰鼓舞,再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寬闊。
曆史上不乏著名的偉大友情,如伯牙與子期,李白與汪倫,白居易與元稹,他們之間深厚的情誼哪怕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依舊被後世訴說和贊歎。
在衆多友情中,賀知章與李白的這一段忘年之交,顯得特别且略有遺憾。
二人年齡相差四十年,雖結交時一見如故,彼此欣賞,但不同于很多朋友之間,他們沒有機會一道經曆人生的起伏坎坷,沒有那麼多時間一起分享快樂與憂愁。他們也渴望可以和知己走過世間山河,穿過時間年歲,但是這份短暫的友誼,終是留下了遺憾的美麗。
1
這份友情的特别之處要首先從二人的差異性說起。賀知章生于約659年,少時就擅詩歌,695年中狀元進入仕途,先後任職國子四門博士,太常博士,禮部侍郎,太子賓客等。
八十六歲壽終,追贈禮部尚書。在他的一生中,可謂是将每一件事都做到了極佳,讀書便是得到頭名,為官則是頗受唐玄宗重用,不乏升遷提拔。
賀知章為人正直真誠,豪放不羁,他的詩詞作品中,最擅長寫景詠物,表達的感情均是清新且明麗。那孩童皆知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及“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都描寫着生活中常見的景象,讓讀者産生親近和熟悉之感。
再看李白,他生于701年,雖也是少年時就展現文學才華,卻不曾科考,一直四處遊曆,他數次上書自薦,希望謀得一官半職,最終都是未能如願,雖然他的詩歌名滿天下,但是政治抱負一直是李白内心郁郁之處。
說起李白的作品,我們首先都會想到豪放、潇灑之意,無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抑或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都在表達着作者雖經曆現實生活充滿不如人意的坎坷,但始終保持着樂觀向上的積極态度。
一個是學業和事業都順風順水的才子貴人,一個是讀了萬卷書,行了萬裡路卻依舊找不到生活方向的詩歌天才,就在相遇時二人一見如故,驚喜不已。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唐·李白《對酒憶賀監·其一》
這首《對酒憶賀監》李白寫于賀知章死後,意在回憶二人相識後的種種經曆,表達對賀知章的懷念和悲痛心情。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二人的首次相見是在長安。彼時,賀知章已是德高望重的太子座上賓,李白則處于四方遊走不得志,生活十分窘迫的階段。
就是這樣生活狀況天差地别的二人,在此次相見中結下了緣分。李白拜上了自己的著作《蜀道難》,正是這一首詩,讓賀知章大為驚喜,當下稱李白為“谪仙人”,在這之後李白“谪仙”的稱号一下子傳遍開來。
以賀知章當時名揚天下的詩壇地位,以及官場受人矚目的成就,他仍願意與還未成名的一介布衣品詩論字,可見賀知章為人真誠豪放,雖居高位,但不勢力,相信這也是朝中上下對其贊賞有加的原因之一。
2
賀知章和李白相識後,二人興趣相投,均熱愛作詩和喝酒。相傳賀知章曾經為了請李白喝酒,竟将自己随身佩戴、彰顯官階品級的金龜飾物,用來交付酒錢,這也是《對酒憶賀監》中“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的由來。對于李白來說,他數次上書卻無疾而終的經曆讓他早已看透很多官場和權貴圈子間的勢力與不堪,賀知章這種身居高位卻依舊保持真摯秉性的人,實屬少見。
通過賀知章的引薦,李白憑借自己的文學博識受到了唐玄宗的肯定,他将李白供奉翰林,陪伴出席各類宴會場合,賦詩助興,一時間李白受到了皇帝的喜愛和重用。可以說,在李白整個人生短暫的事業高光時刻,賀知章是功不可沒。
李白與賀知章相識後,經常一起在長安飲酒作樂,吟詩作對,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就有對這二人的描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麹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鲸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宗之潇灑美少年,舉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禅。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
詩中第一句描寫的就是賀知章,可見其地位不一般。杜甫描寫他醉後騎馬如乘船般搖搖晃晃,看不清道路。一面是事業有成的達官貴人,一面是與摯友縱情豪飲的愛酒之人,二者形成鮮明對比。杜甫的詩再次證明賀知章的性格不拘泥何種官位,何樣職級,他永遠是那個豪邁放恣的“四明狂客”。
而杜甫筆下的李白,則是才情四溢的模樣。李白喝下一鬥酒,就可作百篇詩,可見其文學和賦詩能力出衆。杜甫描寫喝醉後的李白自稱是酒中仙人,哪怕是皇上來叫他,也不作搭理。
我們都知道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典故,也經常借此形容李白的性格潇灑豪放,不畏權勢低頭。然而,結合杜甫的詩作和此事發生的背景看,何嘗不是李白在這個期間得賀知章推薦及皇帝賞識,同時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這樣的時光讓他感受到快活和惬意,這樣一個各方面春風得意的李白,更容易表達真性情和感受。
其實,李白雖以豪放的詩風聞名,但他也寫下過如“憂來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等的憂思之句,他這一生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總有落寞的情緒相伴。
而李白與賀知章結識後在長安生活的數年裡,他筆下的諸多作品大多是潇灑依舊,表達的情緒仍是那個大家印象中的詩仙。賀知章與他的這段友情,讓李白有更多機會和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變為更喜歡和向往的樣子。
3
後來,年老的賀知章上書,請求以道士的身份告老還鄉,朝中多人為其送行,李白十分不舍,也表達了對賀知章的尊敬和祝福。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唐·李白《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是紹興的著名景點,李白認為賀知章歸鄉後必會去那裡蕩舟,“四明狂客”會在那裡寄情山水,盡情飲酒作樂。同時,下半部分借助描寫王羲之寫字送道士換取白鵝的典故,寓意賀知章歸鄉後,也定會有道士上門求取他的書法,一方面表達對賀知章書法的敬佩,另一方面祝福友人回鄉後生活可以多姿多彩。
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
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甯阻洞庭歸。
瑤台含霧星辰滿,仙峤浮空島嶼微。
借問欲栖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
——唐·李白《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這首《送賀監歸四明應制》中李白先是将賀知章的性情描寫得十分詳細。賀老激流勇退,不貪戀手中權力,返鄉成為一介布衣,潛心研究道學。作為好友,李白豈能不明白賀知章心意,此時的賀知章,向往的莫過于高聳的瑤台,漫天的星辰和雪霧,還有那道學中的仙島,可以騎着白鶴到達。然而,雖然李白懂得這些,送上祝福,但思念之情依舊讓他在詩中最後問上一句,我們何時才能再次相見,如曾經那般在都城中,飲酒暢談,肆意縱情呢。
李白并未在長安任職太久,他狂放的性子得罪不少人,也有很多背後嫉妒或陷害之人,唐玄宗賞賜李白一筆金銀,放歸他返回故鄉。747年,李白遊曆經過會稽時,得知了賀知章的死訊,一時悲傷萬分,寫下了《對酒憶賀監》。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
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唐·李白《對酒憶賀監·其二》
他看着賀知章的故居,喝着酒,懷念着二人曾經的潇灑時光。哪怕故居風景依舊在,但是在他看來隻是“空有荷花生”,這看似美麗但故人已逝的景色,讓李白感覺過往一起飲酒作對的經曆仿佛如夢一場,不禁悲從心來。
賀知章與李白年歲相差巨大,相識後十餘年賀知章便去世,二人共同經曆過的豪情與歡笑,終究隻能是李白餘下人生裡的珍貴回憶,但卻無法再現。他往後看過的山水,遇到的苦楚和悲憤,何嘗不想一邊飲酒一邊訴說于賀知章,然而知己不在,他們沒能一起走過各自人生的太多時光,這段友誼無法來日方長,但深厚的友情藏于李白的詩作,藏于二人人生中的豪情,也藏在了詩詞曆史的浩瀚書卷中。
-作者-
珮安歌,一名熱愛文字和火鍋的正經少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