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魚鳍,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但人身上長魚鳍,你應該從來沒見過吧?
最近,有一位西班牙藝術家,在他的頭部兩側分别安裝了一對電子儀器,造型以魚鳍為靈感。這個名叫“天氣鳍”的設備,能夠讓這位藝術家感受到身邊大氣壓力、濕度、溫度的變化。
之所以把自己裝扮得如此“古怪”,是因為這位藝術家認為自己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類,而是一種跨物種生命,是水的一部分。
他設計、安裝“天氣鳍”,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和生活在水裡的魚一樣,能夠感知世界,從而觸發新的藝術靈感。
這樣的一對電子元件,會把他身邊物理指标的變化,轉化成聲音,再通過骨傳導的方式進入大腦。這樣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讓藝術家覺得自己是在水中生活,腦海裡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
有人就評論說,現在手機、電腦都這麼發達了,幹嘛不直接去看天氣預報呢?
說到這裡,就得給大家科普一下了。
一般顯示在手機、電腦上的天氣預報,都是超級計算機經過複雜的數學計算得到的。計算機的數據來源,包括我們經常能看到的衛星、雷達等,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地面設置的氣象觀測站。
觀測站的設置有着嚴格的标準,目的是讓測量到的數字,更符合大自然的真實情況,避免城市活動帶來的影響。
所以,很多氣象觀測站都建立在人員相對稀少的地方。以北京為例,氣候代表站就是建立在南五環附近的一塊開闊的平地上。
除了建站選址嚴格,測量使用的設備,同樣非常精密。
溫度測量的數值,來源于百葉箱中的溫度計;而風力和風向的數據,都是風杆或者風塔上,距離地面十米高度的風向表和風速表測量出來的。
利用這樣的測量方式最終得到的數據,具備了科學研究所需要的準确性和時間連續性,但卻和我們在城市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實際感受差距不小。通過這種測量數據計算得出的預報,也就和我們的感受有了一定的差異。這也是經常有人吐槽,覺得天氣預報報不準的原因之一。
此外,人體感受的氣溫和儀器測量到的溫度之間,也受到很多條件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影響因素就是濕度和風力。
像是現在正值冬季,我們經常會說,南北方的冷是完全不同的冷,北方是幹冷的物理攻擊,隻要裹了厚衣服就能抵擋得住;而南方的濕冷則是魔法攻擊,即使穿得再多,寒意也依然往骨子裡鑽。
除了濕度,寒風也是讓體感更冷的原因之一。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針對風寒效應總結了非常嚴謹的計算公式,每當風像刀子一樣刮在臉上,人的感覺可能比儀器測量到的低了10℃還不止。
随着科技的發展,為了更好地掌握我們身邊的氣象數據,有很多便攜測量儀器也相繼被開發出來,包括手機以及可以穿戴的智能手表。
相信在不久的将來,我們每個人都能像藝術家一樣對細微的天氣變化都能有更加直觀和貼切的感受。當然,除了魚鳍之外,肯定也會有更多款式,以供大家選擇。
筆者:蘇景若,中國氣象局氣象分析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