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三代iPod Shuffle嗎?蘋果大膽的在這個MP3身上取消了按鍵設計。然而僅過一年,喬布斯便以“But people clearely miss the Buttons”(但人們十分想念按鍵設計)為由,又在第四代産品中将按鍵設計帶了回來,并傳承至今。人們為何如此想念按鍵設計呢?你相信單純憑借按鍵手感就能判斷一款機器設計做工的優良嗎?今天拆機堂就來聊一聊關于按鍵你說不知道的事兒。
我們對于實體按鍵的喜愛可以追溯到功能機時代,那時候幾乎人手一部諾基亞或者摩托羅拉,短信功能讓我們可以掙脫距離的枷鎖與人溝通,而媒介便是機身上的九宮格或者全鍵盤。當時的手機人們很少談論按鍵的手感,但不可否認廠商在按鍵手感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例如諾基亞E73,黑莓9000等。它們的鍵帽都是經過人體工學設計的結晶,并為人所稱贊。實體按鍵讓輸入體驗的很舒服。
iPad air 2音量鍵模塊特寫
當說到産品的好壞,人們都喜歡拿标杆進行比較,那麼今天筆者就拿平闆産品線的标杆iPad來做一個按鍵設計上的比較。上圖便是從iPad air2上分離下來的按鍵模塊,鍵帽已經分離,微動固定在一塊足夠厚的金屬片上,提供非常穩固的固定。仔細觀察,微動片上還固定着一個小黑點,它的作用是增加按鍵的穩定性并增加按壓行程,讓操作變得非常清晰易辨别。
諾基亞N1的按鍵特寫
如果你覺得iPad的按鍵設計就像它的市占率一樣出色,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上圖的諾基亞N1的按鍵設計結構要更複雜而且更耐用。微動已經被包裹在金屬方塊内,而金屬方塊是焊在電路上的。頂部有一個類似于機械鍵盤平衡杆的設計并與鍵帽連接,這樣設計不僅保證按壓感受更加穩定,而且相比iPad那種微動裸露的設計,能夠保證更久的使用壽命。
惠普Elite x2 1011 G1按鍵模塊
如果你覺得諾基亞N1的設計已經達到了極緻,那你又錯了。看看惠普Elite x2 1011 G1的按鍵模塊,較大的金屬方塊可以容納更大的微動,帶來更細膩的操作感受,當然壽命也會更長。細心的人還會發現,音量加減鍵和旋轉鎖定鍵采用分離式設計表面凹印着相應符号,這樣可方便用戶進行盲操作。
從以上可知,不同的結構将直接對按鍵的手感以及壽命産生影響,然而這還不是設計按鍵所要考慮的全部因素,我們還将認識壓力系數以及細節設計對按鍵使用體驗的影響。
我想很多人肯定都有這樣的經曆,當把手機從兜裡取出或者将平闆從包中拿出,會發現屏幕已經激活甚至解鎖,很多時候是因為它們的按鍵因為擠壓,磕碰等非人為因素而被觸發,從而激活屏幕消耗設備電力。然而如果按鍵承受擠壓或者磕碰的能力提升了,便可以避免這樣的事兒發生。而決定這個能力的便是按鍵的壓力系數。
然而,并不是說按鍵的壓力系數越高越好,太高會導緻按不動,合理分配才是關鍵。像技德公司推出的Remix平闆便将電源鍵的壓力系數定為較高的230g,而音量鍵的壓力系數隻有180g。原因相信你們也能推理出來,因為電源鍵會激活屏幕,音量鍵則不會。
底部設計有海綿墊的按鍵
我還發現有為數不多細心的廠商在鍵帽底部會設計海綿墊,這是因為廠商很難做到鍵帽與微動之間緊密貼合,而造成鍵帽松動,底部加了海綿墊的鍵帽則會避免這一問題。盡管是一處小細節,卻能讓機器做工上的B格提升一個檔次。
小米平闆鍵帽底部的橡膠墊
在鍵帽底部設計一塊與内部機身貼合的橡膠墊片,可以将機身上按鍵的開口進行密封。這樣雖然對按鍵的手感不利,但可以起到防水的效果。小米平闆的按鍵便是這樣設計的,所以它的手感偏軟,段落感不夠清晰。
文章總結:未來按鍵的形态
前面我們說到,為了更大的屏幕所帶來的視覺享受,大部分移動設備放棄了實體鍵盤設計,但并不帶表人們就要接受觸摸屏幕那種毫無趣味的輸入體驗。所以一些新的輸入方式正在醞釀或者已經誕生了。包括手寫識别,語音輸入甚至腦電波輸入。但不管哪一種輸入方式,我認為都沒有千變萬化的實體按鍵輸入更能給人帶來樂趣。
反觀這幾年實體按鍵的發展,其實它在通過進化證明自己在設備操控中重要的地位。觸摸實體按鍵可以指紋解鎖,在全鍵盤上滑動手指可以操控鼠标,旋轉一個名叫“Digtal Crown”的按鍵甚至可以為手表帶來新的輸入方式!享受着科技帶給人們的便利,我們是不是應該活得更開心一些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