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故裡
公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在福建興化古城的湄洲島上,誕生了一個名叫林默的女孩。
林默是誰?
在28歲之前,她是一個普通的漁家女孩,平日裡喜歡鑽研醫書、學些醫理,給人們瞧瞧病;要不就駕船在島嶼之間巡遊,順便搭救遇險船隻;如果遭逢惡劣天氣,她還會舉着一盞明燈登上山頂,給迷航的船隻做引導……
28歲那年,在一次救助海難過程中,林默不幸遇難,但她扶危濟困的義舉早已被大家記在心頭,為了感恩他的善行,人們便在湄洲島上為她建起一座廟宇,從此,每當船舶出海,人們都會來到這裡祭拜,祈求平安。
後來經過曆朝曆代的不斷加封,從夫人到妃、到天妃、再到天後,漁家女林默漸漸由人演變為備受尊崇的海上神明媽祖。
而興化古城,就是海神媽祖的故鄉。
君前奏對 揭示古城教育成功的秘訣
位于莆田市區中心的興化老城區,面積不大,隻有三平方多公裡,但老街巷、老宅子卻保存得十分完好,一棟棟明清老厝,從街頭綿延到結尾,一派鼎盛氣象。
可誰知道,就是在這座小城中,曾走出過21名狀元、17名宰相和2482名進士。
僅在宋朝,朝廷舉辦的118場科舉考試中,每39名進士就有一名來自興化。
有一次,古城一下考中了十幾名進士。更令人驚歎的是,這一科的進士中,狀元、榜眼、最年長的、最年幼的,都來自興化。
這興化到底是什麼人傑地靈的地方,竟然走出這麼多讀書人,皇帝恁是好奇。于是他問狀元黃公度:“卿土何奇”呀?
黃公度答:“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我們興化,那可是個好地方,物産特豐饒,像什麼荔枝呀、子魚呀,好山好水滋養出人傑地靈,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讀書人自然就多啦。
但榜眼陳俊卿的回答,卻完全不一樣:“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我們這個地方,土地貧瘠,但松柏不擇土壤,在任何嚴酷的環境下,它都能夠生存。
我們興化人,早就立下了通過讀書來許家報國的志向,越是貧窮我們越加地奮發上進。
陳俊卿的這番廷對,皇帝大為贊賞,成為千古佳話,後來逐漸演變為古城家訓鄉訓,勉勵着後世子孫不斷勤奮求學、勵志上進。
而興化後來的發展确實也沒讓人失望,在宋、明兩朝,興化成為中國走出進士最多的郡府,被稱為“文獻名邦”。
宋明兩朝出了如此多的進士,你可能會問,元朝的讀書人都去哪兒了?他們棄文經商了,為什麼大量文人棄文經商?我們還要從南宋末年發生在興化古城的戰争說起。
為國為民 叔侄成神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福建各地相繼陷落,興化城很快也落入了元軍包圍圈。
當時守興化的将領,名為陳文龍,乃宋度宗鹹淳四年的狀元。
對付元軍,他運用了很多策略,先是命人書寫“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八個大字豎在城牆上,大大鼓舞興化軍民士氣,打退元軍數次進攻。
其後又在元軍增援的路上設計埋伏,并組織婦女組成戰鼓隊壯聲勢用以迷惑元軍,取得了南宋末年少見的一次勝仗。
元兵沒有想,會被一個文弱書生打敗,盛怒之下,他們不斷派兵遣将,最終攻陷興化城,陳文龍也被俘。
不願苟且偷生的陳文龍,押送至杭州時,在嶽飛廟吞灰自盡。
族叔陳瓒得知陳文龍去世的消息,悲憤不已,道:“侄不負國,我不負侄”。
他秘密招募義軍,重奪興化城,和興化百姓一起堅守孤城,七個月後,興化城破,陳瓒在巷戰中力竭,被俘犧牲。
為了報複,元軍屠城,全城死難三萬多人。血流有聲,繁榮一時的興化城成為一片焦土。這也是許多讀書人棄文從商,遠離元朝科舉仕途的原因之一。
為了頌揚陳家叔侄的忠勇剛烈,古城人尊陳文龍為鎮海神,尊陳瓒為興化城隍廟主神。
直到現在,每到城隍廟會,古城裡的女子車鼓隊都會再次擂響戰鼓,紀念陳氏叔侄忠勇,也傳遞着興化城決不屈服的意志和決心。
這座被山海圍繞的小城,卻孕育出許多傳奇故事和傳奇人物。一介布衣,求書近千家,著書三十載,用畢生之力,修成一部史學巨著;一位女性,帶着家中所有女性變賣嫁妝換來的一千美元,飛往異國他鄉,學成後沖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報效祖國……關于興化古城的更多精彩,今晚我們一起去往節目中探尋吧~
《記住鄉愁》第七季
播出内容:《興化——媽祖故裡 挑山擔海》(上集)播出時間:2021年1月4日(周一)20:00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編輯 | 王琳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