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過去我一直與大家分享關于電視産品的體驗,但作為一個在外地上班租房子的獨居打工人,我也知道賣一台65英寸的OLED電視放在家裡打遊戲是一件沒有多大必要的事情。首先,絕大多數電視品牌的操作系統在我看來都過于臃腫緩慢,即使我用HDMI線纜直接連接電腦當大屏幕使用,電視系統對畫面的後期處理也帶來了顯著的畫面延遲,就算關閉所有畫面後制選項,動辄數十甚至上百毫秒的顯示延遲依舊無法給電視帶來比拟顯示器的遊戲體驗。
當然,過大的電視尺寸也是阻止我買電視的其中一個原因。一般的家庭看65英寸的電視可能會覺得有點小,但對于租單間的我來說,即使是55英寸的屏幕,放在單間裡都是一個需要專門騰位置的龐然大物了。顯示器嫌小,電視嫌大,相信這也是不少在外租房子的年輕人會遇到的選擇難題。直到前段時間創維G90開售,這個介于電視與顯示器之間的市場空缺才被真正補全。
雖然說創維給G90的定位是電競顯示器,但說實話,光是48英寸這個數字就足以讓人把它當作一台小電視來使用了,畢竟現在不少以「卧室電視」為賣點的電視産品,屏幕尺寸還停留在40英寸的水平。除了屏幕尺寸外,在創維G90身上我們還能看到不少電視的影子,比如G90配備的遙控器與創維電視産品的遙控器如出一轍,僅功能定義與印刷存在差異。除此之外,創維G90也是極為少數搭載了3個HDMI(兩個HDMI 2.1)卻不搭載DP接口的「顯示器」。
但如果我們抛開對電視、顯示器的傳統印象,用一個全新的維度來看這個産品,不難發現創維G90這個「中等大小顯示設備」,其實大有前景。
恰到好處的屏幕首先我們來講講創維G90的屏幕尺寸。如果你把創維G90放在一套80平方米的标準兩室一廳中,48英寸的屏幕大小雖然看起來還行,但周邊的留白始終大了些,需要一個精心設計的電視櫃才能顯得比較和諧。
但如果你把創維G90放在卧室或單間裡,那48英寸的大小可就剛剛好了。對于這樣的小空間來說,一台65英寸的電視顯然是放不下的。不過要知道卧室或單間裡的屏幕往往還要考慮坐在床上觀看的場景,躺在床上看電腦桌上32英寸4K屏的體驗分分鐘還不如看手機,如何平衡桌面與床上的觀看體驗就成了創維G90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根據我的實際感受來說,48英寸确實是一個可以兼具遠近觀看兩個使用場景的最佳尺寸。創維G90采用的是48英寸LG OLED面闆,支持杜比視界、杜比影視與HDR10等常見影視标準。不同于VESA組織「批發」的HDR400認證,HDR10是影視行業中常用的HDR格式之一,再搭配上OLED面闆帶來了極緻黑色與超高對比度,創維G90可以說以「電視」的身份拉高了整個顯示器領域的顯示标準。
以專為電視拍攝的4K HDR樣片為例,OLED面闆為G90帶來了深邃的黑色背景。無需背光的特性也讓G90在處理大光比畫面時能有更銳利的明暗分界。無論是純黑背景下的彩球、鍵盤旁邊的火焰還是空中懸浮的燈泡,高亮度區域周圍都不存在背光溢出的問題。同時,OLED面闆高激發亮度的優勢也得以顯現。
色彩方面,在關閉杜比視界,僅開啟HDR效果的情況下,G90的顔色表現非常鮮豔,但色彩細節并不會因為過高的飽和度與亮度而被掩蓋,不同亮度下色彩還原也都十分準确。即使你對顯示畫面有自己的偏好,希望手動調整畫面的色溫或者開啟AI降噪、動作補償等選項,你也可以在顯示的高級設置中逐一修改。
不過作為一個「忠于原味」的原汁原味派,大多數時候我都會選擇使用杜比視界顯示模式。在杜比視界的播放鍊路下,電視與電視盒子(我用的是Apple TV 4K二代)将主動杜比視界的預設進行調整,用戶不需要手動對每一項設置進行精确調整,甚至連後期校色都不需要,電視盒子與電視之間就會通過握手自動調整成合适的畫面設置,讓你在家裡也能還原出電影原本應有的樣子。
當然了,創維G90也在杜比視界的框架下設置了幾個不同的預設,如果你想用杜比視界感受畫面的震感,又想看暖色或者更鮮豔的畫面,你也可以在電視的OSD菜單中選擇對應的模式。
次世代遊戲專屬接口除了電視場景,G90也對遊戲場景作出了專門的設計。首先,G90極為豪爽地配備了兩個HDMI 2.1接口。這個次時代HDMI接口可以輕松實現4K120Hz的HDR信号傳輸,讓G90可以作為一個高刷新率的4K屏幕來使用。
至于怎樣才能跑出4K120fps的畫面,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不需要上萬元的30系顯卡,一台次世代遊戲主機就足夠了,以PS5為例,接上HDMI 2.1線纜後G90會自動識别PS5,同時開啟遊戲模式。在遊戲模式下,G90會自動關閉所有畫面後制,将顯示延遲控制在低于15ms的優秀水平。再加上主機平台的COD 17原生支持鍵鼠操作且沒有外挂,PS5 G90這台配置在我看來可以說是最佳的「戰區組合」。
當然了,我知道對于大多數坐在屏幕面前的玩家來說,用48英寸的屏幕玩遊戲并不現實,過大的屏幕尺寸讓眼睛難以集中在畫面中心,将對遊戲體驗帶來負面影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G90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功能:你可以将顯示器區域「縮小」,你把它當作一個30英寸、甚至是24英寸的小屏幕來用。借助這種并不常見的功能,G90成功兼顧了桌面使用和遠距離觀看量大應用場景。近能電競遠可觀影,這也是我認為G90是為數不多的「全能屏」的原因。
不過如果你沒有遊戲主機,G90其實也内置了雲遊戲的功能,隻要外接一個手柄就能通過電視系統内集成的雲遊戲功能體驗各種大作。隻不過就實際體驗來說,由于雲遊戲對網絡延遲有極高的要求,即使G90支持Wi-Fi 6,我依舊不認為現階段的雲遊戲是一個穩定的遊戲解決方案。
雙系統更實用說到電視系統,其實G90除了顯示器模式的極簡OSD之外,還有一個創維電視所采用的電視系統,可以當作電腦與遊戲機的影音補充。從屏幕系統切換到電視系統大概需要一到兩秒鐘的時間,響應還是十分迅速的。在電視系統下,G90可以實現創維電視擁有的幾乎所有功能,僅部分需要用到攝像頭的功能因為配置問題無法使用。
這裡我最常用的是内置的影視資源和雲視聽的投屏功能。作為PS5和Apple TV的補充,電視系統對國内影視有更完善的内容版權覆蓋,同時雲視聽的定向投屏功能也可以将手機的彈幕同步投屏到電視上,讓電視也能看到彈幕,體驗比簡單的AirPlay播放更加出色。
勇氣可嘉的跨界新星
總的來說,作為電視與屏幕的跨界嘗試,創維G90确實也邁出了從零到一的重要一步,出色的顯示效果加上遊戲影音俱全的出色體驗确實讓人難忘。但像電視這樣的産品,光有好的硬件遠遠不夠,與之配套的生态也同樣重要。
以G90的接口配置為例,盡管G90配備了3個HDMI接口,其中兩個為HDMI 2.1,但考慮到現階段次世代主機與30系顯卡的溢價,并不是所有用戶都能享受到HDMI 2.1帶來的便利。對一個電競顯示器來說,DP接口同樣重要。
不難看出創維依舊在用電視的思路籌劃G90,從産品表現上來看,盡管G90的定位十分跨界,但依舊不能掩蓋身上的「電視氣息」。盡管我認可創維G90的産品理念與産品表現,但考慮到G90跨界成為顯示器要面對的風險以及4K120 OLED面闆帶來的高昂成本,我覺得創維G90這個品類想成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