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江山圖大青綠山水?怎樣以古代文物“講好中國故事”,絕不僅是傳播技術層面的探索,更對深入研究文物的藝術價值、文化内涵、曆史背景,以及發掘其精神資源并作抽象繼承和現代轉化,提出了更多、更切實的要求,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千裡江山圖大青綠山水?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怎樣以古代文物“講好中國故事”,絕不僅是傳播技術層面的探索,更對深入研究文物的藝術價值、文化内涵、曆史背景,以及發掘其精神資源并作抽象繼承和現代轉化,提出了更多、更切實的要求。
2017年9月,《千裡江山圖》作為故宮博物院年度大展“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核心展品再度亮相,一時成為熱點。四年之後,取材和表現《千裡江山圖》的舞劇《隻此青綠》在國家大劇院首演,正式和觀衆見面。該劇全國首輪巡演甫一開啟,便收獲了如潮好評,更在登上2022年春晚舞台之際驚豔世界。《隻此青綠》以新創“舞蹈詩劇”的概念和形式,講述了一幅古代繪畫傑作的“身世”及其背後的中國故事,既展示了古典資源創造性轉化的無限可能,也體現了研究提煉物質文化遺産精神價值的正确導向。
“青綠”和“山水”是《千裡江山圖》的兩個關鍵詞。山水是這幅作品所屬的畫類和題材,但“山水”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從來不是單一的、沒有内涵的物質實體和對象,它與“人”息息相關,是古人理解自然、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媒介;青綠固然指畫的設色及顔料,作為色彩的“青綠”也有特殊的文化意涵,寓示着春天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狀态,代表了充滿勃勃生機的東方世界。《隻此青綠》将“青綠”這一極富内涵的概念提取和诠釋出來,不僅通過展現屬于東方審美的“健”的精神來表達對生命的尊重和欽仰,同時以借助人來表現自然的方式,透露和傳遞出天人互益、物我同春的東方智慧。
古人心中美好的政治願景,時常通過描繪安甯、靜谧、祥和、悠閑的自然世界和人間生活來表達,《千裡江山圖》中不光有延綿無盡、秀美壯麗的河山,更可見行旅、趕集、駕舟、捕魚這類平凡而世俗的“煙火”與“人情”,整幅畫卷充滿和平安定、富饒美好,畫出了人人期待和享受的太平景象。可以說,《千裡江山圖》實現了風、雅、頌的完美融合,它采撷民風和風物之美以利君王“觀風”,它的藝術手法和風格極為典雅,更以頌的形式作無聲禮贊,是“國家意識形态”的集中呈示。
《千裡江山圖》既是美學價值卓越的藝術珍寶,也是曆史訊息豐富的文化遺産,要将它搬上舞台,必須在深度研究和理解的基礎上,選擇與提煉最核心的要素,同時做好創造性轉化,以适應時代價值觀念和觀衆的需求與接受心理。《隻此青綠》真正讓《千裡江山圖》“活起來”,運用了不少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是将畫卷的叙事之抒情轉化為舞劇的抒情之叙事,二是将表現的主題和對象從景觀轉化為人,千裡江山被希孟畫“活”,化為青衣綠裳、高髻蠻腰的女子,作為“人”的“青綠”最能打動觀衆,“青綠腰”由此成為爆款舞姿,而舞劇的七個情境其實也是七個具體的行為和動作,行為和動作的主體是人,完成這些行為和動作的過程,正是舞蹈的表演過程。三是畫卷所承載的帝王趣味轉化為舞劇所傳遞的民衆審美,《隻此青綠》的多個單元,記錄和訴說的都是普通民衆的生産生活,無名匠人們的種種工作既是傳承也是創造,他們既存在于過往也活在當下,勞動的過程被加工和抽繹,終于成為超越于現實的藝術。
今日的傳統文化熱,是新時代文化自信不斷深入人心的直接體現,人們對于傳統文化所持有的熱情也不再僅是基于一種虛浮的意氣和态度,而是植根于深刻的理解和共情。人們早已不滿足于對古代藝術和文化的淺泛了解,更多時候是在用一種研究的方式去欣賞、評判和分享。《隻此青綠》之所以備受青睐,就在于它不但找到恰當的路徑對古典資源作出創造性轉化,同時站在觀衆的角度設計了進入曆史空間、觀察審視細節的步驟和方案,以今人的匠心體會古人的匠心,以當代的集體創作緻敬古代的集體創作,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屬于新時代的藝術典範。
(作者谷卿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