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詩詞”,送您詩詞創作小技巧——
詞牌,亦稱為詞格,是填詞用的曲調名。它們的由來都藏着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且聽詩詞君慢慢道來。
【沁園春】
又名“洞庭春色”“東仙”“念離群”等。永平三年,漢顯宗劉莊封第五女劉緻為沁水公主,婚配東漢開國元勳鄧禹之孫鄧乾,并為其修建園林一座,名為沁園,後為外戚窦憲所奪,有人作詩詠其事,這個詞牌由此得名。
【蔔算子】
又名“百尺樓”“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黃鶴洞中仙”“楚天遙”,《詞譜》以為此詞取義于“賣蔔算命之人”。
【菩薩蠻】
始于唐宣宗大中初年。相傳唐代女國(緬甸的羅摩國)來進貢,他們梳着高高的發髻,戴着金飾的帽子,身上挂滿了珠玉纓絡,稱為菩薩蠻隊,于是有人制作出了“菩薩蠻”詞牌。
【蝶戀花】
是商調曲,又名“黃金縷”“鵲踏枝”“鳳栖梧”“卷珠簾”“一籮金”,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簡文帝樂府:“翻階蛱蝶戀花情”為名。
【憶秦娥】
又名“秦樓月”“雙荷葉”“蓬萊閣”“碧雲深”“花深深”“中秋月”。最早見于《憶秦娥·箫聲咽》詞。
因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憶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國的女子弄玉。
【長相思】
又名“長相思令”“相思令”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因南朝樂府中有“上言長相思,下言夕别離”一句,故名"長相思“。
【滿庭芳】
又名“滿庭霜”“江南好”“滿庭花”,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滿庭芳草積”的詩句而得。
【念奴嬌】
“念奴”是唐朝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妓,“善歌唱……聲出于朝霞之上,雖鐘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
傳說唐玄宗曾親自作曲填詞,命念奴歌唱,果然“嬌滴滴如夜莺啼鳴,婉轉轉似百靈放歌,活潑潑如鴛鴦戲水”。玄宗龍顔大悅,遂将此曲定名為“念奴嬌”。
【雨霖鈴】
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出逃,在馬嵬坡迫于形勢,将楊玉環賜死。後在霖雨連綿之夜,玄宗車行于蜀中棧道之上,馬鈴和着潇潇雨聲,更添寥落與凄慘。
他想自己身為一國之君,連心愛的妃子都保護不了,不覺悲從中來,口出“雨淋鈴”三字。
後來命教坊“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記恨焉”,并叫伶人張野狐吹奏,從此流傳于世。
【钗頭鳳】
陸遊年輕時娶表妹唐琬為妻,感情深厚,但因陸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離。多年後陸遊沈園春遊,與唐琬不期而遇。
陸遊“怅然久之,賦《钗頭鳳》一詞,題園壁間”。據考證,《钗頭鳳》詞調是根據五代無名氏《撷芳詞》改易而成。
因《撷芳詞》中原有“都如夢,何曾共,可憐孤似钗頭鳳”之句,故取名“钗頭鳳”。
【水調歌頭】
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遊”。相傳隋炀帝在開鑿大運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代發展為大曲。凡是大曲都由幾個樂章組成,“歌頭”就是開頭一段。
【賀新郎】
清代《古今詞話》記載“東坡守杭州,湖中宴會,有官妓秀蘭後至,問其故,以結發沐浴忽覺困倦對,座客頗恚恨”。
秀蘭受責怪後,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獻在座諸賓,未曾想更激怒了賓客。蘇轼為此賦“賀新涼”,即“乳燕飛華屋”也。秀蘭歌之,衆人始息怒而樂。
【鵲橋仙】
一說因歐陽修有詞“鵲迎橋路接天津”一句,取為詞名。又有一說,此調因詠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得名。以上說法都表明了這一詞牌與“鵲橋相會”的神話有關。
【 踏莎行】
據說,北宋寇準在一個暮春之日和友人們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詩人韓翃“踏莎行草過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詞,名為“踏莎行”。
“踏莎行”中的“莎”字讀suō,指莎草,亦稱“香附子”。
【虞美人】
楚漢相争,西楚霸王兵敗烏江,聽四面楚歌,自知難以突出重圍,便勸所愛虞姬另尋生路。虞姬執意追随,拔劍自刎,香銷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了一種鮮紅的花,後人把這種花稱作“虞美人”。後人欽佩美人虞姬節烈可嘉,創制詞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為曲名,訴一縷衷腸。“虞美人”因以為名,逐漸演化為詞牌名。
【青玉案】
出自東漢張衡的《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浣溪沙】
又名“浣溪紗”,典出“西施浣紗”。西施是春秋末越國的浣紗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動人。
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魚兒看見倒影,忘了遊水,漸漸沉到河底。曆史上以“沉魚”代稱西施。
【竹枝詞】
唐教坊曲名,本是巴渝民謠。“竹枝”原是巴山楚水一帶的民歌,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曾在建平見到聯歌“竹枝”,他也效屈原作《九歌》為其譜寫新詞九章,稱《竹枝詞》。
【閑中好】
源自晚唐詩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因詞中有“閑中好”句,故取作詞牌名。
【章台柳】
據唐傳奇《柳氏傳》裡的記載,柳搖金是天寶年間長安的歌姬,通曉翰墨,歌喉婉轉。柳搖金因韓翊的詩才而對其心生愛意,韓翊對柳氏亦有好感。
後韓翊考取進士及第,回鄉省親,路途遙遠不便攜柳搖金同往,便将妻子留在了長安,獨自回鄉。韓翊省親期間,安史之亂起,戰火連天。
柳搖金為保清白,寄身法靈寺避難,兩人也因此失了音信。飽經坎坷與悲歡,韓翊和柳搖金得以破鏡重圓,白頭偕老。
【謝秋娘】
中唐著名政治家李德裕任浙西觀察使時與一個叫謝秋娘的歌妓相好,可惜謝秋娘紅顔薄命,很早就死了,李德裕為紀念謝秋娘,用隋炀帝所作《湖上曲·望江南》調撰《謝秋娘曲》。
【憶江南】
又名“夢江南”“望江南”“江南好”,憶江南,本名《謝秋娘》,李德裕為亡妓謝秋娘作,因白居易詞中有“不憶江南”,而改名《憶江南》。
【采桑子】
又名“醜奴兒令”“羅敷媚”四十四字。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後截取一段單行,取為詞。始于晏殊。
【定風波】
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等。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有“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流”一句,此調取平定叛亂的意思。
【六醜】
周邦彥自創,因為它沖犯了六個宮調,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而貌,故以此取為曲調的名字。
後人覺“六醜”不雅,易名為“個侬”。
【如夢令】
相傳為後唐莊宗李存勖自度曲。起初叫《憶仙姿》,蘇轼嫌調名不雅,取詞中“如夢、如夢”之疊句,改名《如夢令》。
【點绛唇】
始見于南唐·馮延巳《陽春集》。
【生查子】
唐代教坊曲,後轉作詞調。據傳《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楂”字,省筆寫成“查”字。
【聲聲慢】
毛先舒《填詞名解》雲:“詞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語辄盡。”最早見于北宋晁補之詞,名《勝勝慢》,是為他的家妓榮奴離去所作。
【風入松】
唐代僧人皎然有《風入松》歌,後取用為詞調。
【木蘭花】
又名“玉樓春”“西湖曲”。唐和五代詞人所填《木蘭花》,句式參差不一,宋人定為七言八句。
【阮郎歸】
出自東漢劉晨、阮肇天台山采藥遇仙女的典故。相傳東漢年間,有劉晨、阮肇二人去天台山采藥,在山上偶遇兩位仙女,便跟随她們入了家中,食胡麻飯,又行了夫妻之禮,優哉遊哉的過了半年才返回家中。
誰知山上一天山下一年,山下他們的妻子兒女早已不在,隻有幾個不知道隔了多少輩的子孫。這二人再上山去,仙女早已不知所蹤。
【清平樂】
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
【醉落魄】
又名“一斛珠”。據曹邺小說《梅妃傳》載,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賜江妃,江妃不受,寫下“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詩句。
玄宗閱後不樂,令樂府以新聲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
【浪淘沙】
原為唐教坊曲,後用作詞調,據說創自劉禹錫和白居易,但事實并非如此,他倆隻是《浪淘沙》的模仿者。
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敦煌曲就有了《浪淘沙》的曲調名,這個曲調是流傳于麗江納西族民間的洞經古樂。
洞經古樂是中原道教音樂融合納西族民間音樂的音樂,是古蜀氐羌巫觀祭祀音樂形成的青城洞經古樂。後人考究這個洞經古樂就是晚唐《浪淘沙》的音樂原型。
【眉妩】
《漢書·張敞傳》:“(敞)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妩。”詞調名蓋本此。
漢宣帝年間,張敞任京兆尹。因為他的妻子幼時受傷,眉角有了缺點,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妻子畫眉,于是遭長安城中的人譏為“張京兆眉妩”。
張京兆畫眉實際上是畫的是情,正因為如此,才為後人追慕。這麼一個溫柔而浪漫的故事,千百年來不知道引來多少人豔羨。
【憶王孫】
《憶王孫》這個詞牌據傳是取秦觀詞《憶王孫·春閨》“萋妻芳草憶王孫”句中的詞語為詞調名。
《楚辭》裡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劉安《招隐士》裡有“王孫兮歸來,山中不可以久留”。
後來詩人多用“王孫”、“芳草”作為感景懷人之詞。到了後來,也用來尊稱一般的青年男子了。
【洞仙歌】
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傳說此調為呂洞賓所作,原用以詠洞府神仙。但敦煌曲《雲謠集雜曲子》載有詞調,與宋人所作此詞體式不同。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根據其中有“恨征人久鎮邊夷”、“令戎客休施流浪”等句,認為與玄宗朝征兵戍邊事有關,因而推斷此調創于開元、天寶之際。
【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這個詞牌名始見蘇轼《東坡詞》。
祝英台與梁山伯的故事,為我國男女因戀愛而殉身相傳最早且最普遍的故事。《祝英台近》這個詞牌名就是以梁祝故事為詞調名。
【西江月】
調名取自李白《蘇台覽古》“隻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一句。
【谒金門】
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 敦煌曲詞中有:“得谒金門朝帝庭”句,疑即此本意。即詠詞牌本意。
【多麗】
毛先舒曰:唐朝張均的一個家妓叫多麗,擅長彈琵琶,也會賦詩填詞。又名《綠頭鴨》、《隴頭泉》等。
【杜韋娘】
唐教坊曲名,宋人借唐舊名,另翻慢詞。
【後庭花】
唐教坊曲名,宋·王灼《碧雞漫志》雲:《玉樹後庭花》陳後主造,其詩皆以配聲律,遂取一句為曲名。
【摸魚兒】
原唐教坊曲名,摸魚即捕魚,為宋代俚語,兒或子,為模仿樂府曲名,後用作詞牌,亦稱“摸魚子”。
唐開元年間,由于唐玄宗酷愛音樂,置宮中梨園,到處搜羅歌曲、舞蹈。這首名叫“摸魚兒”的曲子也被搜羅進宮。
【滿江紅】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唐人小說《冥音錄》載曲名《上江虹》,後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填此詞調。
【少年遊】
又名“小闌幹”“玉臘梅枝”。唐無此詞調,宋人晏殊作《珠玉詞》中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之為名。
【蘇幕遮】
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龜茲國,“蘇幕遮”意為“西戎胡語”。
【南歌子】
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張衡《南都賦》“坐南歌兮起鄭舞”。
【相見歡】
據《白香詞譜》考證:本調始于唐,原是唐教坊曲名,正名《相見歡》,調名本義及源流已無考。
編輯丨詩詞天地(shicitiand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