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科舉,都知道這是從隋朝就開始施行的一種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在影視劇中也經常有讀書人趕考科舉獲得狀元的情節,但是科舉的過程和每一級考試都是什麼估計大家都會有一些疑問,下面就介紹一下科舉的主要過程。
科舉考試
以明清兩朝為例,一個讀書人想要獲取到進士的功名是非常不易的,比現在的學生要考上清華北大還要困難的多。首先如果要參加科舉,就得先參加正式科舉前的選拔性考試,縣試和府試,分别在縣城和州府舉辦(即在現今的縣城和地級市舉行)隻有通過了這兩場考試的人才能有參加科舉的資格。通過考試的人稱為童生,擁有了正式參加科舉的資格。
成為童生之後就可以參加每年舉行一次的院試,院試也是在州府舉行,如果通過了院試就獲得了秀才的功名。秀才就有了一定的特權了,可以見官不下跪,免除徭役等。但是秀才特權也有限,沒有當官的資格,所以也有窮酸秀才的稱号。
秀才就有了參加鄉試的資格,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一般是在當年的秋天,所以也叫秋闱,當然也有特例,如果遇上皇帝登基等大事,新帝一般會下旨多增加一次考試,這一次多增加的考試機會就叫恩科。秀才可以參加在省城舉辦的鄉試,鄉試是科舉中競争最激烈的一場考試。明清實行分省配額制,每個省錄取名額不同,但一般是幾十人到一百多人。全省的所有秀才同時參加考試競争幾十個名額,可想而知競争激烈程度。但是一旦考中了,回報也是豐厚的,考中鄉試就意味着成為舉人了,《儒林外史》中的範進就是考了多次鄉試之後終于考上了,最後高興的瘋了。一次鄉試就意味着需要三年,這可不是我們的高考複讀,讀一年之後第二年照樣參加考試。多參加幾次鄉試就十幾二十年過去了,這得需要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人屢試不中早就崩潰了。
舉人就算是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了,擁有在朝廷吏部選官的資格了,如果家中有錢有勢,經人介紹甚至可以直接出任知縣。所以任何讀書人做夢都想中舉,有窮酸秀才的說法,但從來沒有窮酸舉人的說法。對于寒門子弟來說,中舉就意味着鯉魚越過了龍門,真正跨越了階級。
中舉之後就可以緊接着參加第二年舉行的會試,一般在春天舉行,又叫春闱。會試在京城舉辦,所以一般秋闱中舉之後的舉子們在當年年底之前就會出發前往京城參加第二年的會試。以明清為背景的影視劇中經常會有什麼窮酸秀才進京趕考的劇情,我覺得是不太靠譜的,秀才根本不需要進京考試啊,也沒有資格進京考試,這是舉人才有的特權。
會試在京舉辦,通過者稱為貢士,一般人數為三四百人,錄取率在5%左右,第一名稱為會元。貢士就可以參加最後的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内閣大學士出題。殿試是排名性考試,一般不再淘汰人。殿試分為三個榜單,一甲二甲和三甲。殿試考官閱卷之後将前十名試卷送交皇帝,由皇帝親自面試,再指定前三名,前三名為一甲。就是我們俗稱的狀元、榜眼、探花,被賜予進士及第,所以有影視劇中描述有學子作弊得了狀元,這是不可能發生的,難道皇帝會幫你作弊?二甲一般幾十人不等,被賜予進士出身。這前面兩個榜單的人才能被稱作真正的進士,叫兩榜進士。其餘人均是三甲榜單,被賜予同進士出身。一甲的人直接入翰林院,明朝有一條不成文規定,非翰林不得入閣。所以殿試排名高低也是非常重要的。
明清科舉流程圖
鄉試第一稱為解元,會試第一稱為會員,殿試第一稱為狀元。如果同時獲取三種稱号叫連中三元,整個明朝近三百年也隻有兩人,還有一個被明成祖取消了。
從這麼多的考試等級來看,在古代想要考取功名有多麼不容易,淘汰率是驚人的高。比起我們現代的高考是要困難的多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