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認為過了正月十五,年就算過完了,其實,我國很多地方認為出了正月,年才真正結束。正月二十五就是老祖宗比較看重的日子之一,也是正月裡最後一個傳統節日。農曆的正月二十五,為“填倉節”,據說這天是倉王爺的生日,因“填”與“天”諧音,“填倉節”亦稱為“天倉節”。“填倉”的意思就是把家裡的谷倉填得滿滿的,除了象征新年五谷豐登,也有添福添壽,添福添财之意。老一輩人認為,正月二十五的行為會影響全家一整年的财運,于是總結出了正月二十五填倉節,牢記:1不借、2不留、3要添、4要吃,添福添财。這些老規矩指的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正月二十五填倉節的傳統習俗活動點燈納福
民諺“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正月二十五這天,人們要蒸糕做燈盞。到了晚上,将“面燈”盛滿食油,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都要置燈,祝人丁興旺,五谷豐登。
每年正月二十五填倉節這天,家裡的女人們都會格外的忙碌,用面團捏出各種東西,家裡的長輩還會根據家人的屬相,捏出各自對應的動物,說這是家人的“本命燈”。填倉節這天,都要說一些大吉大利的話,為家人添福添壽,添福添财。
填倉打囤
一些縣志上有這樣的記載:“正月廿五日……用柴灰攤院落中為圖形,或方或圓,中置爆竹,謂之漲囤,又謂之填倉。” 這個老傳統也寄托了人們祈福豐衣足食、财運亨通的美好意願。
每年正月二十五這天的清晨,人們要用草木灰畫成糧囤的形狀,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再畫個梯子意喻糧囤高高,即大囤滿,小囤流,吉祥如意,好日子步步高。并在囤中撒以五谷和銅錢,象征五谷豐登,财源廣進,富貴有餘。這就叫做“填倉”,也稱“打囤”。
正月二十五填倉節,是正月裡重要的活動之一,因此規矩和禁忌也特别多,稍有不慎就可能犯了忌諱觸了“黴頭”,尤其是1不借、2不留、3要添、4要吃的忌諱您要知道!
1不借:不借錢
正月二十五填倉節這天,講究不借忌出。老人們說,每到這天,不能向别人家借東西,尤其是借錢、借水和糧食,如果别人來自家開口借東西也要懂得拒絕,這有把家裡的财運和福運都給借走了的意思,并不吉利!
2不留:摘吊錢
正月二十五已經是正月的尾聲了,過年時貼的吊錢已經接到了滿滿的好運和财氣。填倉節這天吊錢就不能再留了,以免被風刮走就不好了,此時要将其撕下來。摘下來的吊錢并不能扔掉,而是折疊好後放在房間的角落裡或櫃子裡保存一年,有财運亨通、錢滿倉之意。這裡還有個忌諱,老人叮囑過我們,福字可不能撕掉,要保留下來,等來年貼新福字的時候再撕,意為“接福”。
3要添:添米、添面、添水
在正月二十五填倉節這一天,一些上年紀的人都喜歡去超市裡買一些米面,因為在以前,填倉節這一天不管家裡貧富或富貴,水缸裡要添滿水,糧倉裡要添足糧食,并把一些填倉節要吃的食物放到糧倉裡,名曰填倉、添倉,以求在新的一年裡順順當當,家裡不愁吃穿。
“填倉填倉,小米幹飯雜面湯”是流傳至今的諺語。肚子是人的食府之倉,吃飽了喝足了,精神好了,心氣兒也高了,日子越過越順。所以過“填倉節”,除了米飯和雜面湯,各種寓意吉祥的美食當然是少不了的。
4要吃:吃餃子、吃魚湯米飯、吃蒸食、吃煎餅吃餃子
正月二十五這天,很多地方的食俗是吃餃子或合子,填倉節吃餃子為填倉,因為餃子形似元寶,寓意“添财”,包餃子時還要記得包幾個合子,吃合子叫蓋倉,希望生活富裕。
吃魚湯米飯
我們這有句老話:填倉填倉,幹飯魚湯。所以我們這裡正月二十五都要吃米飯熬魚湯,用鲫魚熬成湯就着米飯吃,吃得飽喝得足,除了有“犒勞愛吃魚的貓看護糧囤有功”之意,還寓意年年有餘,吉慶有餘。
吃蒸食
填倉節還要吃折疊形的蒸制食品,表示蒸蒸日上的意思,折疊蒸制食品是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等各種形狀的燈盞,壘成好幾層。“燈”和“登”諧音,“糕”和“高”諧音,寓意五谷豐登,糧倉升高。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蒸制食物的方法不同,但目的一緻,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步步登高。
吃煎餅
還有的地方正月二十五這天要用面攤成薄餅,薄餅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吃。這叫薄餅卷“盒子菜”,也有飽腹填倉之意。
正月二十五填倉節,牢記:1不借、2不留、3要添、4要吃,添福添财。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各地都有不同的節日風俗,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禁忌之外,有些地方有正月二十五忌賣糧、忌搬家,像這種說法還有很多,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讨論,說說看還有哪些正月二十五要注意的事情,讓大家受益!做對了為全家添福氣增财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