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梅子老師帶大家一起複習一下初中階段所學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和固定句式。
初中階段文言文通假字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回轉,掉轉。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隻”。
6、日之其所亡。(《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夥”。
9、無他,但手熟爾。(《買油翁》)爾:通“耳”,相當于“罷了”。
10、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如夢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谒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阙處。(《三峽》)阙: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引導。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聖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椟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讵”,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诎,而曰……(《公輸》)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裡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闾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谪”。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将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繡。(《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1、自餘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谪。
42、而遊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嶽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嶽陽樓記》)屬:通“囑”。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資”,資财,錢财。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馐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别。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 與:通“欤”,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刿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59、雞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為栖雞做的木架。
初中階段的固定句式整理
不亦……乎譯為“不也是……嗎”
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習并且經常溫習所學知識,不也是高興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氣,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嗎?”
有以……,無以…… 譯為“有可以拿來……的”“沒有可以拿來……的”
例1:吾終當有以活汝。(《中山狼傳》)——我總會有可以拿來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軍中無以為樂。(《鴻門宴》)——軍營裡沒有可以用來作樂的東西。
庸……乎 譯為“哪……呢”
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我以道理為師,哪管他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其……乎(邪) 譯為“難道……嗎”
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難道真沒有千裡馬嗎?是他們真的不知道千裡馬啊!
得無……乎,得無……耶 譯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翺事》——你們的老人很廉潔,你們恐怕不免窮困吧?
無乃……乎(與),譯為“恐怕……吧”
例:無乃爾是過與?(《論語》)——恐怕是你們的過錯吧?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 譯為“說的就是……啊”“大概說的就是……吧”
例:諺所謂“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民諺中說的“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說虞國與虢國的關系吧。
孰與,以……孰 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孰若 譯為“哪裡比得上”
例:公之視廉将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将軍和秦王比,怎樣樣呢?
有……者 譯為“有個……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縣裡有個叫成名的人,讀書考秀才,多次沒有考中。
與其……孰若(無甯)…… 譯為“與其……,哪如……,哪裡比得上(不如)……”
例: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與其坐着等死,哪如奮起抵抗拯救我們村莊。
能無……乎 譯為“怎麼……呢”
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誠信卻被懷疑,忠心卻被诽謗,怎能不怨憤呢?
(而)況……乎 譯為“何況……呢”或“又何況……呢”
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現在把鐘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又何況是石頭呢!
安能、何能、何得 譯為“怎麼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怎麼能讓我低頭彎腰去侍奉權貴,叫我不能開懷民笑顔!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何……為(wéi)/哉、何以……為(wéi)都是表示詢問或反問的固定結構。其中“何”是疑問代詞,可用“安”、“奚”、“曷”等詞代替;“以”是動詞,“用”的意思;“為”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前者可譯為“為什麼(要)……呢”、“怎麼……呢”,後者可譯為“哪裡用得着……呢”、“要……幹什麼呢”。
例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譯文:現在人家正是刀和砧闆,我們是魚肉,為什麼要告辭呢?
②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莊子《逍遙遊》)譯文:哪裡用得着高飛九萬裡往南去呢?
唯(惟)……之(是)……
表示賓語前置得固定結構。含強調意義。其中“唯(惟)”是限定範圍得副詞,可譯為“隻”;“之(是)”是标志賓語前置得結構助詞。可譯為“隻 謂語動詞 前置賓語”。
①唯餘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譯文:隻看我的馬頭(行動)。(意譯:隻聽從我的指揮)②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譯文:隻聽從弈秋的教導。
何……之有
表示賓語前置的固定結構。含反問語氣。其中“何……”是賓語,“之”是标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有”是謂語動詞。可譯為“有什麼……”。
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國,有什麼滿足(的時候)?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好比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有什麼用處?
何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可譯為“……的(人、事、物)是什麼”。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譯文:問姑娘想的是什麼,問姑娘思念的是什麼。②賣炭得來錢何所營?(白居易《賣炭翁》)(賣炭得來得錢謀求的是什麼?)
誠……則……譯為“如果……那麼(就)……”,例:①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如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②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既……且…… 譯為“又……又……”。
例: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離騷》(貶黜我既因為用香蕙做佩帶啊,又重給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謂……曰……譯為“對……說……,告訴……說;把……叫做……”。例:孟子謂齊宣王曰。
無以……為譯為“用不着”。例:“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
以……故……譯為“因為……所以……”
何所……?譯為“所……的是什麼?”。例: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安(甯)……哉/乎?譯為“怎麼……呢?”“哪裡……呢?”,
例:①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②王侯将相甯有種乎?③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獨……耶(哉/乎)?譯為“怎麼在……呢?”
例:①相如雖驽,獨畏廉将軍嗎?《廉頗蔺相如列傳》②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乎?《信陵君竊符救趙》③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難道僅是溺愛伶人才會造成禍患嗎?)
何其……也!譯為“怎麼那麼……啊!”
直……耳!譯為“隻不過……罷了!”,
例: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莊暴見孟子》
庶幾……欤?譯為“或許……吧?” 例:吾王庶幾無疾病欤?
其……其……也……?譯為“是……還是……呢?” 例: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何如哉?譯為“該是怎麼樣的呢?”,
例: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報任安書》)
何故(可譯為“什麼原因,為什麼,怎麼”。)
例:①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為什麼要保持美玉一樣的高潔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如之何……?(可譯為“怎麼能……呢?”),
例: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季氏将伐颛臾》
豈(其)……哉(乎,耶,邪)?(可譯為“哪裡……呢?難道……嗎?怎麼……呢”)
例:①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報任安書》(那麼我就可以償還此前受辱的欠債,即使一萬次被殺戮,難道我還會後悔嗎?)②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伶官傳序》(啊!盛衰變化的規律,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也是與人事有關的嗎?)
③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關中,您怎麼能輕易進關呢!)
……非……欤?(可譯為“……不是……嗎?”)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傳》)
甯……耶?(可譯為“哪裡……呢?”),
例:當時雖觭夢幻想,甯知此為歸骨所耶?(《祭妹文》)(當時你即使做夢、幻想,也怎會知道這裡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顧……哉?(可譯為“難道……嗎?”)例:顧不如蜀彼之僧哉?《為學》
.……欤(耶),……欤(耶)?(可譯為是……還是……呢?)
例:先生在民間,審知故揚州閣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嶺記》
何者、何則(可譯為“為什麼呢”),
例: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百仞高的山,載重的車能登上,為什麼呢?是因為山勢逐漸傾斜。)
梅子老師說
文言文是中考的必考點,也是學生的軟肋。文言文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文言基礎,有時候一個字的意思沒有弄清楚,對整個文段的理解都有影響,做起題來也摸不着頭腦。文言文在古代是一種常用的語言,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