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季羨林談人生經典文段

季羨林談人生經典文段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10:46:14

季羨林談人生經典文段(季羨林寫作三煉)1

光是煉字、煉句是不是就夠了呢?我覺得,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要煉篇。關于煉字、煉句,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著作中,也包括大量的所謂“詩話”,讨論得已經很充分了。

但是關于煉篇,也就是要在整篇的結構上着眼,也間或有所論列,總之是很不夠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引起文人學士足夠的重視。實際上,我認為,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煉篇包括的内容很廣泛。首先是怎樣開頭。寫過點文章的人都知道:文章開頭難。古今中外的文人大概都感到這一點,而且做過各方面的嘗試。在中國古文和古詩歌中,如果細心揣摩,可以讀到不少開頭好的詩文。有的起得突兀,如奇峰突起,出人意外。

比如岑參的《與高适薛據登慈恩寺浮圖》開頭兩句是:“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文章的氣勢把高塔的氣勢生動地表達了出來,讓你非看下去不行。有的纡徐,如春水潺湲,耐人尋味。

比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開頭的一句話:“環滁皆山也。”用“也”字結尾,這種句型一直貫穿到底。也仿佛抓住了你的心,非看下去不行。

還有一個傳說,歐陽修寫《相州晝錦堂記》的時候,構思多日,終于寫成,派人送出去以後,忽然想到,開頭還不好,于是連夜派人快馬加鞭把原稿追回,另改了一個開頭:“仕宦而至将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這樣的開頭有氣勢,能籠罩全篇。于是就成為文壇佳話。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幾十幾百。這些都說明,我們古代的文人學士是如何注意文章的開頭的。

  

開頭好,并不等于整篇文章都好,煉篇的工作才隻是開始。在以下的整篇文章的結構上,還要煞費苦心,慘淡經營。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環扣一環,有一種内在的邏輯性。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都要嚴絲合縫,無懈可擊。有人寫文章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前言不搭後語,我認為,這不是正确的做法。

 

在整篇文章的氣勢方面,也不能流于單調,也不能陳陳相因。盡管作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應該注意培養這種風格,這隻是就全體而言。至于在一篇文章中,卻應該變化多端。

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上,出現了不少不同的風格:《史記》的雄渾,六朝的秾豔,陶淵明、王維的樸素,徐、庾的華麗,杜甫的沉郁頓挫,李白的流暢靈動,《紅樓夢》的細膩,《儒林外史》的簡明,無不各擅勝場。我們寫東西,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種風格,應該盡可能地把不同的幾種風格融合在一起,給人的印象就會比較深刻。

中國的骈文、詩歌,講究平仄,這是中國語言的特點造成的,是任何别的語言所沒有的。大概中國人也不可能是一開始就認識到這個現象,一定也是經過長期的實踐才摸索出來的。我們寫散文當然與寫骈文、詩歌不同。但在個别的地方,也可以嘗試着使用一下,這樣可以助長行文的氣勢,使文章的調子更響亮,更铿锵有力。

  

文章的中心部分寫完了,到了結束的時候,又來了一個難題。我上面講到:文章開頭難。但是認真從事寫作的人都會感到:文章結尾更難。

  

為了說明問題方便起見,我還是舉一些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例子。上面引的《醉翁亭記》的結尾是:“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以“也”字句開始,又以“也”字句結尾。中間也有大量的“也”字句,這樣就前後呼應,構成了一個整體。

另一個例子我想舉杜甫那首著名的詩篇《贈衛八處士》,最後兩句是:“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這樣就給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再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洋洋灑灑數百言,或在天上,或在地下。最後的結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也使人有餘味無窮的意境。

還有一首詩,是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結句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對這句的解釋是有争論的。據我自己的看法,這樣結尾,與試帖詩無關。它确實把讀者帶到一個永恒的境界中去。

  

上面講了一篇散文的起頭、中間部分和結尾。我們都要認真對待,而且要有一個中心的旋律貫穿全篇,不能寫到後面忘了前面,一定要使一篇散文有變化而又完整,謹嚴而又生動,千門萬戶而又天衣無縫,奇峰突起而又順理成章,必須使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

  

我的意思就是說,要像譜寫交響樂那樣來寫散文。 

  

寫到這裡,也許有人要問:寫篇把散文,有什麼了不起?可你竟規定了這樣多的清規戒律,不是有意束縛人們的手腳嗎?

我認為,這并不是什麼清規戒律。任何一種文學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律,沒有規律就不成其為文學藝術。一種文學藝術之所以區别于另一種文學藝術,就在于它的規律不同。但是不同種的文學藝術之間又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啟發,而且是借鑒得越好,則這一種文學藝術也就越向前發展。任何國家的文學藝術史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也許還有人要問:“古今的散文中,有不少是信筆寫來,如行雲流水,本色天成,并沒有像你上面講的那樣艱巨,那樣繁雜。”

我認為,這種散文确實有的,但這隻是在表面上看來是信筆寫來,實際上是作者經過了無數次的鍛煉,由有規律而逐漸變成表面上看起來擺脫一切規律。

這其實是另外一種規律,也許還是更難掌握的更高級的一種規律。

季羨林談人生經典文段(季羨林寫作三煉)2

圖文來源:網絡綜合(侵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