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日,中國首部濕地保護方面的專門法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
按照狹義定義,作為陸地和水域的過渡地帶,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态系統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
在夾縫中“生存”的濕地,發生了顯而易見的變化,并直接體現在濕地面積上。我國于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此後國家有關部門三次公布全國濕地面積數據。
首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表明,全國濕地總面積3848.55萬公頃;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在去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數據中,我國濕地面積為2346.93萬公頃。
濕地概念模糊、起調面積不一緻、調查資源類型不統一,導緻了我國濕地面積公頃數忽高忽低。受自然環境和人為破壞等因素影響,濕地面積縮減,濕地功能降低。
補救開發建設帶來的生态破壞,要靠保護意識的覺醒。今日,《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為了實現反哺自然,達到生态平衡,需要養好“地球之腎”。
濕地曾被廣泛用于養魚、養豬、養螃蟹
在長江南京段,因泥沙淤積,形成了新濟洲、新生洲、再生洲、子母洲和子彙洲5個洲群。作為長江中下遊洲灘濕地的典型代表,其總面積達2681.3公頃。
20世紀末,新濟洲上的行政村居民有1123戶,共計3668人。矮小的化工廠伫立在江島,木制的老漁船停泊在江邊,島上居民依靠傳統的生活方式謀生計。而其他四個洲也均為居民的農耕養殖地,在化肥農藥的幫助下,人們收獲麥子和螃蟹。
圍着這個由5個洲群組成的濕地,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的李全文守了14年。以前新濟洲作為居住區,濃煙廢水,開墾侵占,還有些隐藏在氣候中的自然因素,讓整個洲群濕地面積減少,濕地類型由以自然濕地為主向以人工濕地為主轉變。
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供圖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湖北枝江金湖濕地。據金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鄒時全介紹,該濕地主要由東湖、劉家湖二個子湖泊組成,面積8300餘畝,二湖中間有一條公用的湖堤——雙湖路。20世紀末,附近的農民為了從湖中撈起“最大”的經濟效益,承包了東湖、劉家湖進行水産養殖,湖邊濕地灘塗也被周邊農戶推成大小不一的若幹個魚塘,湖泊面積驟減。
生态修複前,金湖濕地農民承包經營的魚塘。金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供圖
金湖濕地生态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根據當時環保部門監測顯示,金湖流域水質常年處于劣Ⅴ類,總磷、化學需氧量超标;底泥嚴重富營養化,藍藻水華頻發,周邊蚊蠅肆虐;湖泊濕地急劇萎縮,生态功能嚴重退化,被附近群衆形容為“臭水湖”“腌臜湖”。
除了養魚外,人們還在濕地養起了豬。20世紀末,由于城市化加速,浙江杭州西溪濕地面積從曆史上的60平方千米銳減至10餘平方千米。在當地鄉鎮,生豬規模化養殖占比達到70%,有超過2萬多頭生豬。
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想告訴記者,西溪濕地離杭州市區較近,早期濕地的農民去城裡飯店拿泔水比較方便,大家就開始大規模養殖豬。多數豬圈臨河而建,糞便直接排放在濕地周圍的河裡。
随着生産生活污染嚴重,西溪濕地内的河道淤塞、水質變劣,生态功能遭到明顯損傷。同時,濕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也遭到較大破壞。劉想稱,河塘岸線坍塌,百年樹木倒伏,文化古迹損毀嚴重,先人留下的詩詞、匾聯、碑刻等散佚流失,文化品位與鼎盛時期相比落差明顯。
濕地保護意識在21世紀初覺醒
揭示了問題,才能引起療救的注意。
2000年11月,為加強長江生态保護,南京江甯區對洲上原住居民全部實施“生态移民”,開始了新濟洲等洲灘濕地和沿江濕地的系列保護工作,并要求其他四洲全部退出種養殖,開展濕地恢複修複工作。
“人遷走了,但地方不能白空着。”李全文介紹,先通過綠化把空着的地方填補上去,再疏通河流,把連片不太密集的低窪水域挖成湖。水系整理、水位管理、退耕還濕、退漁還濕,擴大和優化森林沼澤、草本沼澤、湖泊、河流等多種濕地生态系統結構和功能,為動植物們打造栖息地。
李全文稱,公園濕地面積從建設前的1063.5公頃增加到現在1876.1公頃,濕地修複面積超過800公頃。濕地率達69.97%,自然岸線率增加至58%。
意識到生态負擔帶來的嚴重性,2002年底,杭州市、西湖區、蔣村鄉三級政府開始對西溪全境實施了生豬“禁養”。從2003年8月起,杭州市也啟動了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對西溪濕地進行綜合保護和建設。
早些時候,西溪濕地原住居民有近12000人,外來租戶也有近50000人。開展濕地保護後,當地政府對西溪濕地保護區域内的村民實行撤村建居并全部外遷安置。據介紹,西溪濕地先後實施了三期綜合保護修複工程,總投入140億元,累計拆遷農戶4000餘戶。
為了更好說服原住居民進行安置,劉想告訴記者,當地政府還制定了一個“開發性安置計劃”,對被收購征用的土地給予10%留用地指标。“比如要征收2000畝土地,老百姓可以在周邊挑200畝,作為村級發展股份制經濟用地,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從而獲得分紅。”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供圖
在周邊群衆苦不堪言、環保投訴不斷的情況下,金湖濕地也采取了更為果斷的措施。金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收回湖泊承包養殖權,全面取締網箱養魚、投肥養殖。同時,協調組織關停金湖上遊多家污染企業,封堵沿湖排污口;将沿湖岸線100米範圍内劃定為生态保育區;湖岸8.4公裡水泥硬質護坡全部改造為生态護坡。
生态修複後,金湖濕地農民承包經營的魚塘。金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供圖
這些措施都有了成效,綜合治理既整治了髒亂差的面貌,也改善了水體環境和生态環境。
開辟新道路:建立國家濕地公園
實際上,在解決了征地拆遷的難題後,他們又面臨新的問題:濕地保護還要怎麼做,有沒有指明的路徑?
“那個時候,我們中國就香港有個濕地公園,内地沒有濕地公園的概念,隻有濕地保護區。保護區劃定了,人就不能進去,是沒有公園功能的。”劉想說,當時有專家提出來,要把西溪濕地建設成純粹的風景旅遊區,也有專家建議,直接把西溪濕地劃成封閉式的濕地保護區。
劉想認為,若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必然會加重生态承載量,進一步惡化環境。此外,西溪濕地屬于次生濕地,若完全實施封閉保護,也不太現實。為此,西溪濕地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建立濕地公園。建成後的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10.3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2016年,新濟洲濕地順利通過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成為南京市第一家國家濕地公園,也是長江中下遊第一家獨具特色的江河洲灘型國家濕地公園。
李全文提到,新濟洲濕地還建設了2700平方米的長江中下遊生物多樣性展示館、觀鳥屋等科普宣教設施,以長江洲灘濕地景觀為特色,積極宣傳濕地保護理念和長江濕地科學知識。同時還建立了生态環境自動監測和野生動物視頻監控系統,設置了生态環境、生物監控、紅外相機等監控點,獲取了大量水質、生物多樣性、空氣質量等方面的基礎數據。
2019年,枝江金湖濕地通過試點驗收,跻身“國家濕地公園”行列。自2019年以來,在武漢大學專家團隊的指導下,金湖濕地采取“水生植被恢複重建淨化湖泊水質”技術,每年播撒輪葉黑藻、苦草等水生植物近萬畝,形成一片郁郁蔥蔥的“水下森林”,水體透明度可達70厘米以上,水質也由過去的劣V類穩步提升至IV類。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的生态負擔也逐漸變成了生态紅利。例如,從2005年至今,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實現旅遊經營收入22億元。
老漁民上岸,鳥兒也多了起來
54歲的趙庭保從小在長江新濟洲島長大。拿着人工的織網,跟着大人坐上帆船下水打魚,是他兒時久遠的記憶。
“小時候見的魚多,後來少了,現在又慢慢變多了。”轉産上岸的趙庭保,換上紅馬甲,騎着電瓶車,巡查堤岸兩側。從事捕撈作業22年,如今他對濱江公園巡江護江、綠化管護員這一身份很滿意。
據了解,2019年9月前,南京市江甯區包括趙庭保在内的51戶漁民、1家漁業合作社、263條漁船全部退捕上岸,趙庭保家5條漁船被政府以37.4萬元回購。趙庭保告訴記者,“上岸安全,還比以前掙得多。”
生态環境的逐步改善,也讓51歲的朱家波感觸頗深。早在1991年,朱家波是當地金山苗圃的育林員,而現在他是枝江市森林資源監測站的一名巡護員,負責金湖濕地的巡護工作,包括森林防火和觀測珍稀野生動物。
朱家波說,今年5月,在枝江金湖國家濕地公園首次觀測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鴉鵑和紅腳隼。并且每年都有大量須浮鷗、水雉、白鹭等鳥類在金湖濕地栖息繁衍。金湖國家濕地公園内兩條觀鳥樣線觀測數據顯示,監測到鳥類54種,1600餘隻,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2隻。
2021年8月,在新濟洲濕地,李全文通過監測發現,鳳頭䴙䴘在濕地灘塗做好的窩裡下了三顆蛋。但讓他感到可惜的是,8月24日,一隻黃鼠狼沿着水面遊了過去,受驚吓的鳥媽媽驚慌落逃,黃鼠狼把三顆蛋給吃了。“在自然生存的法則中,這也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一種代價。”
據李全文介紹,據連續多年調查,濕地公園維管束植物由2016年的354種增加到目前的555種,鳥類由103種增加到215種。2019年至2021年鳥類監測結果顯示,每年在濕地内定期栖息的水禽由2萬隻增加到5萬隻以上,其中普通鸬鹚、白琵鹭、花臉鴨、羅紋鴨、斑背潛鴨在濕地公園範圍内已形成穩定的越冬種群,數量均超過全球區域種群數量的1%。
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灘塗處拍攝到的花臉鴨。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供圖
此外,據曆年調查顯示,與2005年所錄數據相比,如今杭州西溪濕地維管束植物增加了563種,現為784種;鳥類增加了117種,現為196種;昆蟲增加了421種,現為898種;魚類穩定保持在56種。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拍攝到的白鹭。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供圖
我國濕地保護率到50%以上,破壞重要濕地一畝最高可罰660萬
随着6月1日《濕地保護法》的正式實施,我國離“擴大濕地面積、強化濕地保護和恢複”這一目标也将越來越近。《濕地保護法》是我國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共7章65條,立足濕地生态系統的整體性保護修複,确立了濕地保護管理頂層設計的 “四梁八柱”。
據國家林草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鮑達明介紹,《濕地保護法》的出台,是推進新時代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法律确立了“保護優先、嚴格管理、系統治理、科學修複、合理利用”的原則,建立了覆蓋全面、體系協調、功能完備的濕地保護法律制度,引領我國濕地保護工作全面進入法治化軌道。
他提到,《濕地保護法》是濕地保護領域的基礎性、統領性的法律,其條款設置和制度設計側重于對重要濕地的保護、修複,對一般濕地的保護多為原則性規定。
在加強監督管理方面,《濕地保護法》明确了各方面的權利義務和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處罰标準考量了濕地的資源價值和生态價值,處罰标準更加嚴厲,如擅自占用、破壞國家重要濕地的,處每平方米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一畝地最高處罰可達660多萬元。
為确保與上位法的銜接,劉想透露,時隔11年後,新修訂的《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也于當天正式施行,主要亮點是,條例的内容與《濕地保護法》的内容保持了一緻,并授權明确了執法主體。
公開數據顯示,“國土三調”首次設立了“濕地”一級地類,濕地生态功能更加凸顯。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初步建立,指定了64處國際重要濕地、29處國家重要濕地,建立了600餘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餘處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以濕地面積來看,我國常年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
5月27日,在國家林草局召開的2022年第二季度例行發布會上,鮑達明還表示,力争到“十四五”末,我國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5%,恢複濕地100萬畝,營造紅樹林13.57萬畝,修複紅樹林14.62萬畝。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張磊 校對 賈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