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北京人的規矩和忌諱

老北京人的規矩和忌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3 02:16:35

老北京人的規矩和忌諱(老北京人講究的三個)1

大家好,我是京師玩兒主,今兒和各位聊聊老北京人講究的三個“lǐ兒”和一個面兒。

過去人們常說,北京是天子腳下,所以老北京人的規矩繁複、“lǐ兒”也多,此話還真不是虛談妄言。雖說現在不少的年輕人,已經不太懂這些了。但在老年間,隻要您是這四九城圈兒子裡的人,那就一定嘚服從這種講究兒、規矩,尊重和懂得這裡面的那些“lǐ兒和面兒”。

老北京人有很多講究的“老理兒”,它就是今天咱們要聊的第一個“lǐ兒”,這老理兒,大家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是一種家道、世道的規矩。它其實就是老北京人,常常被“挂在嘴邊兒”上念叨着的,所謂的各種“老規矩”。這些個“老規矩”,已被深深的植入到了每一位老北京人的心中,并表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您比如說:老北京人保留了許多送禮時的講究兒,其中有些東西犯了諧音的忌,那就不能拿來送人了。還有,以前老北京人送禮講究“好事成雙”。不過現在人們之間送禮時,好像沒幾個人再講究這些數字了。還有就是,如果您住在老四合院裡,那要講究的理兒就更多了,因為這裡面兒包含着,嚴格的尊卑秩序。如:北屋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雜屋為附;“有錢不住東南屋,冬不暖來夏不涼”等等。說到這些個老理兒,放到現在,可能感覺有些個已經不适用了,它們基本上,也沒什麼人還再講究了。現如今的、年輕一代的北京人,已經淘汰了許多不适用的老理兒,但也更新着一些符合現代生活節奏的“新理兒”。但說回那些個優秀的、值得去繼承、保留、遵守着的老理兒,卻時不時的隐現在北京人的心理和風俗之中。

現在來說說北京人的第二個“lǐ兒”,即:“裡兒”。在北京人在生活中,講究一個原則,那就是“有裡兒有面兒”。它看起來像是一句簡單的、挂在嘴邊兒上的話,但要做起來可不那麼簡單。這個“裡兒”,可以說是代表着北京人的内在,它是含而不露的,是不能叫别人看出來的。它就像是衣服或是被子的裡子,這裡子不好了,外邊兒那層皮兒,也好不到哪兒去了。這個裡兒,有些人理解為是經濟實力、品行好、有才幹、有想法、有腦子、有見識等等,其實他們說的都沒錯,但要能把這些都揉到一起,才能算是北京人,真正内在的 “裡兒”。 這就好比說您不喜歡一個人,其一言一行,您怎麼都不待見,恨不得連他身上的味兒都避之不及。但是您呢,還是會和那位,保持最基本的禮儀,這就叫做“有裡兒”。但要是在家裡,這就是另一個“裡兒”了。家人小輩兒,要是做了什麼錯事,那絕對是連罵帶哄的,罵的時候,不留情面,哄也哄得委婉。有人覺得北京人好面兒,“有裡兒有面兒”的重點也是在面兒上。其實不然,沒有“裡兒”,哪來的面兒呢?裡兒可是面兒的基礎。

北京人的第三個“lǐ兒”,就是“禮兒”。它可以說是,被北京人刻在了骨子裡、文在了身上。這刻在骨子裡的就是“禮兒”。文在身上的就是面兒了。這面兒體現在哪呢?就體現在“禮兒”上!無論是過去的皇親國戚還是現在的高官富商,在和人打交道上都得講“禮兒”。有人說這個“禮兒”,就是要遵守孔孟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老愛幼”等等。其實要我說,沒這麼複雜,這個“禮兒”就是遵循着“互相尊重”的原則。從一言一行上都透着對對方的尊重,這就叫“禮兒”!北京人打小兒,就在老家兒的一舉一動下,學着禮兒。如在家裡和長輩相處時,是最需要講禮兒的。想什麼不能直呼長輩大名,得叫尊稱。張口說話要做到不“你、我、他、仨”的,晚輩早起要向長輩問安,這叫問起兒,在長輩面前說話也得注意點音量等等。在外邊辦事的時候,北京人也得時刻提醒着自己要講禮兒。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再不熟,也得客氣地喊一聲“師傅”、說一句“勞駕”;遞接物的時候要用雙手。“謝謝”、“對不起”等客氣話,得常挂在嘴邊兒上。還有像是飯桌上和生活中的禮兒,也是多了去了,真可以說一本百科全書也寫不全。在此,咱就不在這一一贅述了,因為這些禮兒都在老北京人的心裡放着呢!

現在咱再來說說這個“面兒”。這面兒,絕非隻是面子那麼簡單啊 ,它更多表現的是為人處世的通透達練,其與虛榮不同,這裡的面兒,并不是吹噓自己坐擁金山銀山,從此獲得别人的尊重,更多情況下是互相給面兒,比如說北京人在路上,遇見那種朋友的朋友、有過一面之緣的人、或者根本想不起對方的叫什麼 ,那也得互相樂呵着,打個招呼再走。再比如說,走親訪友,去人家串門兒,就沒有空手的道理,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更是如此,有句俗話說的好,禮輕情意重,您手裡提着東西去,顯得您自己懂事兒,體面,也顯示出您對拜訪他人這件事的尊重。再拿請客吃飯舉例子,咱北京老話兒講,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叫提溜。您要是不想讓别人挑眼,請人吃飯,一定要提前打好招呼,别露怯,失禮。要是婚禮請客,更是要提前一個月上門去邀請人家。再比如,人家幫了您,那您一定得登門帶着禮物去感謝;比如說人家來您家了,您肯定得沏茶倒水,别怠慢。再比如說,誰家要是碰見不懂事兒的孩子,在外面兒犯渾或跟别人打架了,隻要情況不是特别嚴重,被欺負方的家長,就算再生氣、再發火兒,也絕不會動手打對方孩子,而是要說“找你家大人說理去”。這樣才能做到講禮兒、守理兒,這樣才能有面兒。而惹事方的大人來了以後,肯定就得先說自己家孩子的不是,并作勢就要好好“教育”一下自己家的孩子,這時候明理兒的、被欺負方的家人就該攔着點了。末了,家長也不會真打,外人更不會當真;隻有等外人走了,孩子才會被教育。大人互相之間,都留着點兒面子,這樣孩子才能知道錯了。上述這些個,咱都可以稱作為“有理有面兒”。而且您發現沒有,這有理有面兒,往往是在一塊兒說的,很難界定到底什麼是有理,什麼是有面兒。如果讓我說一下自己的理解,那就是既能讓自己舒坦,又能讓别人開心,即給别人留了面子,也給自己留了退路。從而不讓人說咱這事兒辦的不地道,這就叫做有理有面兒。想必您聽到這兒,也覺出來了,這有理有面兒,是一種尊重、是一種禮貌、是一種周到,它包含着待人接物的禮數,更體現着咱老北京的規矩和講究。這就是咱們專屬北京人的有理有面兒。

現如今的北京城,可以說海納百川,其包容有來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朋友,但在這座有着20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裡,您想找到一個地道的北京人,還真是件相當有難度的事兒。那麼北京人有什麼顯著的特點能讓您一眼認出來嗎?當然有,這就是上面和您提到的那些個老北京的“lǐ兒”和面兒!這些個規矩和講究兒,體現着北京人行動坐卧、舉手投足間的文明和禮貌。雖然說它們在目前的北京,也基本不常見了,但讓很多現在還生活在這裡的“土著居民”,所懷念的那個曾經的“老北京”,卻少不了這些。您與其說姆們都喜歡生活在過去,那倒不如說是因為那個“曾經的她”,實在太讓人愛了!故此,老北京的那些個lǐ兒和面兒,也應該被姆們傳承下去,因為那才是咱北京的魂!

那好了,今兒就和各位聊到這兒,咱們回頭再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