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語文20個虛詞

高考語文20個虛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28 23:16:31

高考語文20個虛詞(高考語文總複習)1

考點透視

考點明确

《考試大綱》要求“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B級;“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态度”,能力層級為C級。

《考試大綱》在“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的總體要求下,對文言虛詞的要求是: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這也是讀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文言虛詞是指那些詞彙意義比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義,而隻能組織實詞完成句子結構的詞。它是構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謂“常見文言虛詞”,是指在文言文中經常使用的虛詞,《考試大綱》明确劃定了18個,但高考的命題重點要集中在文言文課文中幾個常見、常用的虛詞上面。

《考試大綱》要求的18個常見的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命題趨勢

能理解常用虛詞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這些文言虛詞的用法是學生在古文學習中常見的;二是這些文言虛詞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現出來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對于這些文言虛詞用法的基本了解,而不是機械識記。

《考試大綱》确定的考查範圍為18個虛詞,以選擇題形式出現,以考查能否分辨同一虛詞在不同語境中用法的異同為目的;通常引用教材中的文言語句,與所選閱讀材料中的句子比較;淡化詞義而強調用法分析。

知識講解

複習文言虛詞,應對照《考試大綱》規定必須掌握的虛詞逐個歸納整理。文言虛詞的積累應當注重閱讀實踐,結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積月累。要注意整理課文裡比較重要的含文言虛詞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時練習裡面經常出現的課本裡面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虛詞常見意義和用法的歸納和整理,集中比較,系統掌握。

文言虛詞的分類及用法

常見虛詞分類

代詞:(1)人稱代詞——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詞——之、其、或、然。

(3)疑問代詞——安、焉、何。

副詞:(1)範圍副詞——則、猶

(2)時間副詞——既、已、且

(3)語氣副詞——其、何、遂

介詞:于、以、為、因、乎

連詞:而、且、以、其、或、乃、則、然、但、為、故、若、雖、因、遂。

助詞:(1)結構助詞:之、者、所、然

(2)語氣助詞:也、矣、焉、耳、哉、乎

虛詞特殊現象

1、兼詞

指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的單音詞,常見的有諸、焉、盍、叵、旃等。

諸:用在句中相當于“之于”,用在句尾相當于“之乎”。例,

(1)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諸,之于

(2)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莊暴見孟子》)諸,之乎

焉,相當于“于之”

(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勸學》);

(4)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刿論戰》)

盍,相當于“何不”。例,

(5)顔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論語·侍坐》)

叵,相當于“不可”。例,

(6)居心叵測

旃,相當于“之焉”。

虛詞連用

有時是兩個詞,如“也哉”、“矣夫”、“焉爾”、“也矣”,有時是三個連用,如“也乎哉”、“噫籲嘻”、“而已矣”。虛詞連用是為了加強語氣,語氣的重點在最末一個字上。

文言文中的兩個單音節虛詞,發展到現在,成了一個雙音節虛詞,我們将之稱做複音虛詞,如,于是、無論、可以、從而、其實、雖然、無以、有以、得無、無乃、何其、何況、否則、然則、已而、足以、可行、是以、所以、因為等等。

對複音虛詞,不能簡單地用現代語意去理解。如,“可以一戰”,“可以”在這裡是“可以憑借”,不能譯為“能夠”;有的複音虛詞,不能簡單地采取兩者相加的辦法推斷其意義和用法,如“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再如“所以”,不止一個意義,在“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中表原因,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中表憑借。因此,對複音虛詞要結合上下文,仔細辨别,反複揣摩。

兼類

一些文言虛詞,可以兼具幾種詞類的功能;有的既可以用作虛詞,又可以用作實詞。例,

1、其

(7)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蔺相如列傳》)其,代詞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其,副詞

(9)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其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其,連詞

(10)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離騷》)其,助詞

2、之

(11)阙秦以利晉,為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之,代詞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之,結構助詞

(13)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之,動詞

3、以

(14)荊轲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荊轲刺秦王》)以,介詞

(15)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遊褒禅山記》)以,連詞

(16)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副詞

(17)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列子·湯問》)以,動詞

4、為

(18)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為,介詞

(19)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為(第三個),語氣助詞

(20)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将,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廉頗蔺相如列傳》)為,動詞

高考常見文言虛詞梳理:以、之、其、而、焉

1、介詞

  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

  (1)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蔺相如列傳》)

  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

(2)于是項伯複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

  表示動作、行為産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嶽陽樓記》

  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

  (4)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

  (5)(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連詞

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隻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

  (6)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遊褒禅山記》)

  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

  (7)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而其見愈奇。(《遊褒禅山記》)

  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緻”等。例,

  (8)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陳情表》)

  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

  (9)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相當于“而”。例,

(10)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

3、助詞

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或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11)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表時間)

(12)秦王恐其破壁,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廉頗蔺相如列傳》)(表方位)

(13)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調節音節)

4、動詞

(1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谏》)

5、副詞

通“已”,已經。例,

(15)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6、複音虛詞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

  (16)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17)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牛》)

1、代詞

第三人稱代詞,代人、代事、代物,可譯為“他(們)”、“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作賓語或兼語,不做主語。例,

(18)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1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20)鄙賤之人,不知将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蔺相如列傳》)(之,我)

指示代詞,譯為“這”、“此”。例,

(21)均之二策,甯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蔺相如列傳》)

2、助詞

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例,

(22)廉頗者,趙之良将也。(《廉頗蔺相如列傳》)

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

(2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例,

(2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5)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标志。例,

(2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27)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标志。例,

(2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3、動詞

到……去。例,

(29)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 ,帝鄉不可期。(《歸去來兮辭》)

1、作代詞

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例,

(21)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蔺相如列傳》)

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複數)。例,

(22)秦王恐其破壁,乃辭謝,固請,……(《廉頗蔺相如列傳》)

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23)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禅山記》)

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例,

(24)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遊褒禅山記》)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

(25)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作副詞

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例,

(26)寡人欲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7)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例,

(28)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麼”。例,

(29)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禅山記》)

3、作連詞

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例,

(30)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遊》)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31)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4、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3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離騷》)

1、用作連詞,表示并列、遞進、承接、轉折、假設、因果、目的、修飾關系。

表并列關系(并列關系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例,

(33)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過秦論》)

表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例,

(34)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表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着”,或不譯。例,

(3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表轉折關系,可譯為“卻”、“但是”。 例,

(3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表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使”。例,

(37)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廉頗蔺相如列傳》)

因果關系,可譯為“因而”,例,

(38)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禅山記》)(第一個“而”是承接關系連詞)

表目的連詞,可譯為“來”。例,

(39)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将軍。(《鴻門宴》)

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 例,

(40)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逍遙遊》

2、用作代詞,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

(41)妪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3、通假為“耐”,譯為“能”。例,

(4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逍遙遊》)

4、複音虛詞

【而已】放在句末,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

(43)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44)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45)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既而】不久,一會兒。

(46)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1、語氣詞

句末語氣詞,了,啊,呢。例,

(30)于是餘有歎焉。(《遊褒禅山記》)

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例,

(3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32)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赤壁賦》)

作詞尾,相當于“然”,可譯為“……的樣子”。例,

(33)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2、代詞

相當于“之”。例,

(34)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3、副詞

哪裡,怎麼。例,

(35)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4、兼詞

相當于“于之”或“于何”,例,

(36)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相當于“于之”)

(37)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相當于“于何”) ■(結束)

題型解讀

例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紅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皙次其别号也 吾其還也

B.偶出一語,則人人自失 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輩皆為賦詩 為武置酒設樂

D.饋問亟至,一無所受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答案】C

【解析】A項代詞/語氣詞,還是;B項副詞,就/表假設,如果;C項都是介詞,譯為“替、給”;D項所字結構/被動句。

例2(2015高考北京卷)下列各組句子,加紅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其誰可而為之 君知其難也

B.午非子之子邪 今者有小人之言

C.而遂殺之 後遂無問津者

D.傷人者刑 同予者何人

【答案】A

【解析】選項A中第一個“其”表疑問語氣,第二個“其”是代詞。B選項兩個“之”都是助詞“的”的意思,C選項遂都是于是、就,D選項者都表示“……的人”。

例3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紅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夫去害務與不能去害務 與赢而不助五國也

B.今有寶劍良馬于此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甯越,中牟之鄙人也 之二蟲又何知

D.請以十五歲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答案】D

【解析】A.連詞,和/動詞,結交,親附。B.介詞,在/介詞,比。C.結構助詞,的/指示代詞,這。D.都是介詞,用。

例4 下列句子中加紅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B. 其為君亦猶是也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C. 彼知其将反于齊 趙嘗五戰于秦

D. 君何不殺而授之其屍 卒廷見相加,畢禮而歸之

【答案】D

【解析】D項中的兩個“而”均作連詞,表示承接關系,可以解釋為“然後”、“接着”、“再”等。A項中兩個“乃”的含義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都作副詞。B項中的兩個“其”,第一個用作句首,作主語,為代詞,他;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詞,表示物主,他的。C項中的兩個“于”均作介詞,前者表示動作的方向,可解釋為“到”;後一個可解釋為“和”。

例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紅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A.皆以兒戲害其國 幾以捕系死

B.輕死生而重于畫 不患貧而患不安

C.然為人取去 君為我呼入

D.譬之煙雲之過眼 不知東方之既白

【答案】C

【解析】C項第一個“為”作介詞用,表被動關系,可譯為“被”;第二個“為”作介詞用,可譯為“替”。A項兩個“為”都是介詞,“因為”;B項兩個“而”都是連詞,表轉折關系;D項兩個“之”都是助詞,無實意,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6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紅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遂掃石而坐 棄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C.樂其無已乎 其孰能譏之乎

D.遂與李及道士别 今君與廉頗同列

【答案】C

【解析】C組的兩個“其”都是副詞,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麼”。A項中的兩個“而”都是連詞,第一個表示承接關系,第二個表示修飾關系。B項中兩個“焉”,第一個是代詞,作賓語,相當于“之”,那裡;第二個是兼詞,相當于“于之”,在那裡。D項中的兩個“與”,第一個是介詞,和;第二個是連詞,和,這個選項值得推敲。


語文掌握着孩子未來"何以為生"的主動權,還标榜着"生以為何"的價值觀。如果我的内容對您在語文知識方面有些幫助的話,感謝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