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耳鳴是哪裡引起的

耳鳴是哪裡引起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4 00:17:30

耳鳴又稱“聊秋”,指病人自覺耳内鳴響,妨礙聽覺,如《外科證治全書》說:“耳鳴者,耳中有聲,或若蟬鳴,或若鐘鳴,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聲,或若簸米聲,或睡着如打戰鼓,如風入耳。”耳鳴是患者在缺乏外部聲源的情況下,耳内或顱内産生嗡嗡、嘶鳴等成形的異常聲幻覺。這種聲音感覺可以是一種或一種以上,并且持續一定的時間。

臨床表現:

常被患者描述為蟬鳴聲、嗡嗡聲、咔嗒聲、搏動聲,或者其他噪聲 。

伴随症狀:

聽力減退

耳鳴患者中2/3的人伴有聽力的減退。

耳脹悶

患者常常感覺到耳脹、耳悶、耳堵、耳部不舒服。可以在耳鳴的同側出現,也可以出現在對側。

眩暈

多為自覺天旋地轉的眩暈,或者惡心嘔吐,具有反複發作的特點。一般眩暈發作前,耳鳴會明顯加重,眩暈過後耳鳴則減輕。

耳鳴患者容易産生抑郁、焦慮、心煩和失眠等情況。不同心理素質的患者,耳鳴的影響程度不同。

病因:現代醫學有90/100的患者通過各項檢查,查不出任何病竈。有10/100的患者可能伴有:血管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最常引起搏動性耳鳴。比如耳颞部附近的動脈血管,可能傳遞血液湍流的聲音,頸動脈系統也是常見的聲音來源。良性顱内壓升高、乙狀窦憩室或者明顯頸靜脈球的患者,可能聽到靜脈嗡鳴聲。

聽力損失引發的耳鳴

與年齡衰老有關的聽力損失,也就是老年性耳聾,通常從60歲左右開始。

長期暴露在高分貝噪音中,或者長期身處于噪音環境,也會損害人的聽覺系統,并導緻聽力損失,比如大型的娛樂活動現場,或劇烈的電鋸聲。

在聽力損失的情況下,大腦就無法接受某些特定頻率的聲音,大腦開始适應,而耳鳴可能是大腦填補這種缺失的一種方法。

中耳堵塞或咽鼓管功能障礙

耳道堵塞,可以導緻内耳壓力增大,影響鼓膜的功能。比如耳垢過多、中耳積液等。咽鼓管異常開放,可以引起類似海洋咆哮聲的耳鳴,并且頻率與呼吸同步。

頭頸部外傷

頭部或頸部的嚴重外傷,可以損傷到神經、血流和肌肉,從而引起耳鳴。這種耳鳴症狀往往比較嚴重。

颞下颌關節紊亂

颞下颌關節連接着下颌骨和顱骨,位于耳朵前部,控制着張口、閉口或者咀嚼等動作。

颞下颌關節中的肌肉、韌帶、關節軟骨受損,可以導緻耳鳴症狀,因為它與聽覺系統相鄰,與中耳共享部分韌帶和神經。這種耳鳴患者,還會感到下颌疼痛,或者下颌移動能力受限制;咀嚼或者講話時,有關節摩擦音。

鼻窦壓力和氣壓傷

重感冒、流感或鼻窦感染引起的鼻塞,可以在中耳産生異常壓力,引起耳鳴。在潛水、跳水等情況下,由于水壓的劇烈和快速變化,引起的急性氣壓傷,也可能損害中耳、内耳,引起耳鳴。

耳毒性藥物導緻的耳鳴

一些處方藥的副作用也包括耳鳴。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耳鳴是一種急性、短暫的副作用,如果停止服藥,耳鳴症狀通常會減輕或者消失。

一些耳毒性藥物可能會導緻永久性耳鳴的症狀,比如某些非甾體抗炎藥物等。

中醫學認為:

1.肝火上擾:

肝為将軍之官,性剛勁,主升發疏洩,喜條達,若暴怒傷肝,肝氣郁結而上逆,阻塞清,或情志抑郁,肝失疏洩,郁而化火,肝膽之火上擾清竅,均可耳鳴。

臨床表現:耳鳴如聞潮聲,或如風雷聲,耳鳴時輕時重,每于郁怒之後,耳鳴突發加重,兼耳脹耳痛,或有頭痛,眩暈,目紅面赤,口苦咽幹,或夜寐不安,煩躁不甯,或有脅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2.痰火阻滞:

過食醇酒厚味,脾胃受傷,聚濕成痰,痰郁化火,痰火上壅,阻塞氣道,而成耳鳴。《明醫雜著》說:“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塞閉矣,若遇此證,但審其平昔飲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隻作清痰降火治之。”

臨床表現:兩耳蟬鳴不斷,或“嗡嗡”作響,有時閉塞如聾,聽音不清,頭昏頭重,胸悶院滿,咳嗽痰涎多,口苦,二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3.腎元虧損:

素體不足,或病後精血衰少,或恣情縱欲,腎精耗傷,均可引起本症。《景嶽全書》說:“耳為腎竅,乃宗脈之所聚,若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勞傷氣血,符脫腎憊,必至聾贛,故人于中年之後,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皆是陰衰腎虧而然。”

又心寄竅于耳,《辨證錄》日:“心腎相交始能上下清甯以司視聽,心腎不交皆能使聽聞之亂。……心不交腎者耳鳴輕,腎不交于心者耳鳴重”。

臨床表現:耳内常聞蟬鳴之聲,由微漸重,夜間較甚,以緻虛煩失眠,聽力漸差,兼見頭暈目暗、腰膝酸軟、遺精、食欲不振,舌質紅而少苔,脈細弱或細數。

4.脾胃虛弱:

飲食勞倦或過食寒涼,損傷脾胃,使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經脈空虛,不能上奉于耳;或脾陽不振,清氣不升,也必導緻耳鳴。《靈樞·口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臨床表現:耳鳴或時而耳聾,勞而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時較甚,耳内有突然空虛或發涼的感覺。倦怠乏力,納少,食後腹脹,大便時溏,面色萎黃,唇舌淡紅、苔薄白,脈虛弱。

現代醫學解剖:

位聽神經又稱前庭蝸神經,是人的第8對腦神經,為感覺神經,由蝸神經和前庭神經兩部分組成。蝸神經的感覺神經元胞體位于内耳蝸軸内的螺旋神經節,為雙極神經元,周圍突分布于螺旋器的毛細胞,中樞突在内耳邊聚成蝸神經,止于腦幹的蝸神經前、後核,傳入聽覺沖動前庭蝸神經損傷,表現為耳聾和平衡功能障礙。圖1

耳鳴是哪裡引起的(耳鳴是怎麼産生的)1

前庭蝸神經 圖1

前庭神經(圖1)的感覺神經元胞體位于内耳道底的前庭神經節,是雙極神經元,周圍突分布于内耳的球囊斑、橢圓囊斑和壺腹嵴的毛細胞,中樞突聚成前庭神經。止于腦幹的前庭核群及小腦,傳入平衡覺沖動。兩根神經都出内耳門入顱在腦橋小腦三角處,經延髓腦橋溝外側部入腦終止于前庭神經核群和小腦等部,稱為位聽神經,其功能是把與聽覺和平衡覺有關的神經沖動傳入腦。當位聽神經完全損傷時,則表現為傷側耳聾及前庭功能的喪失;部分損傷時,可出現眩暈、眼球震顫和聽力障礙。圖2

耳鳴是哪裡引起的(耳鳴是怎麼産生的)2

前庭神經與蝸神經 圖2

根據以上解剖得知:耳鳴跟前庭蝸(圖2/3)、前庭神經功能發生障礙有關。從前庭蝸、前庭神經分布軌迹看兩根神經都出内耳門入顱在腦橋小腦三角處,經延髓腦橋溝外側部入腦終止于前庭神經核群和小腦等部位于颞頜關節後與颞骨内腔和枕骨内腔内。如果颞骨與枕骨發生錯位紊亂,必然會鉗壓聽神經,導緻耳鳴的臨床表現症狀。圖3

耳鳴是哪裡引起的(耳鳴是怎麼産生的)3

前庭蝸、前庭神經 圖3

腦的動脈血管:頸内動脈與椎基底動脈入顱

頸内動脈:(見圖4)頸内動脈是頸總動脈的終支之一。平甲狀軟骨上緣自頸總動脈發出。先在頸外動脈的後外側,然後轉向後内側上升至顱底,經頸動脈管入顱腔。該動脈在頸部無分支,在顱内分支主要分布于大腦的前2/3部和視器(詳見中樞神經系統腦的血管條)。從甲狀軟骨的上緣與下颌頸的後緣之間的連線,即為頸内動脈的體表投影。

頸總動脈的分支(見圖4)。是分布于腦的動脈幹。在寰枕關節腹側自頸總動脈分出,向前上方延伸經破裂孔入顱腔。經岩下窦入海綿窦,在海綿窦内形成一S形彎曲,再向前延伸穿過腦硬膜,分支有後交通支、大腦前和中動脈,參與構成大腦動脈環。圖4

耳鳴是哪裡引起的(耳鳴是怎麼産生的)4

頸總動脈的分支 圖4

與頸内動脈相關的疾病

1、顱腦外傷後逐漸出現傷側眼球突出,伴有與脈搏一緻的波動,眼結膜及眼睑靜脈曲張和水腫,甚至眼睑不能閉合、球結膜出血、眼眶周圍及面額部靜脈怒張。

2、觸診突出的眼球可有震顫,患側額部、眶部、颞部可聽到血管雜音,以收縮期更增強。壓迫患者頸總動脈,雜音消失或減輕,壓迫對側雜音仍存在。

3、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第1、2支和外展神經,均可因海綿窦内高壓而受到壓迫,以緻眼靜脈回流受阻,産生眼球運動障礙、視神經水腫或萎縮、視力減退等。

4、頸内動脈卒中可無症狀,症狀性閉塞出現單眼一過性黑朦,偶見永久性失明(視網膜動脈缺血)或Horner征(頸上交感神經節節後纖維受損),伴對側偏癱、偏深感覺障礙或同向性偏盲等(大腦中動脈缺血),優勢半球受累伴失語症,非優勢半球可有體象障礙。亦可出現暈厥發作或癡呆。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特點(見圖5)

耳鳴是哪裡引起的(耳鳴是怎麼産生的)5

椎-基底動脈 圖5

椎動脈狹窄可在顱外或顱内任何部位發生,為間歇性、發作性神經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腦幹、小腦和枕葉症狀:

(1)腦幹症狀主要表現為複視、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

(2)小腦症狀主要表現為眩暈和共濟失調。

(3)枕葉症狀主要表現為雙側黑蒙或同向性偏盲。

(4)其他症狀還可有猝倒發作、運動感覺障礙等。

2.顱外椎動脈狹窄

(1)以左側狹窄多見,可産生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表現,常見症狀依次為頭暈、共濟失調、視力障礙和運動感覺改變,頭痛、猝倒發作和智力下降少見。

(2)顱外椎動脈狹窄的兩個特點:①後循環為孤立的,即雙側後交通動脈都不供血到椎-基底動脈;②頭和頸部的活動可重複産生這些症狀。

3.脊髓前動脈

閉塞後引起脊髓前動脈綜合征,出現對側偏癱和同側舌無力,伴對側本體感覺和振動覺喪失。

4.小腦後下動脈(PICA)

近端或椎動脈閉塞可産生延髓背外側綜合征(Wallenberg綜合征):累及下行交感纖維出現同側Horner綜合征,累及脊丘束和上行的三叉丘系出現同側面部和對側軀幹的痛溫覺改變,累及前庭核出現惡心、嘔吐、眩暈和眼球震顫,累及疑核或第Ⅸ、Ⅹ腦神經出現聲音嘶啞和吞咽困難,少見面肌無力、聽力喪失或眼球運動障礙。

5.椎動脈(VA)

旁中央穿支水平受累可出現延髓内側綜合征,表現為對側肢體和同側舌無力,伴對側本體感覺和震動覺減退。

6.小腦前下動脈(AICA)

缺血時出現類似延髓外側綜合征,出現惡心、嘔吐、眩暈、眼球震顫、面部同側和軀幹對側痛溫覺喪失和同側共濟失調,Horner征少見;周圍性面癱、耳聾、耳鳴和側方凝視麻痹等可與PICA(Wallenberg)綜合征鑒别。

7.小腦上動脈(SCA)

閉塞者可引起對側分離性感覺缺失,影響面、臂、軀幹和腿,可有Horner綜合征和上腭肌陣攣,同側或對側聽力喪失,還可有凝視障礙、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同側共濟失調和同側上肢粗大震顫。

8.基底動脈(BA)

雙側VA在橋延結合處梗塞最常見的體征為雙側性,常在數小時或數天内階梯式發展,患者出現昏睡或有明顯的意識水平下降,更外側中腦區的病竈可出現“閉鎖”狀态,BA的進行性梗死常造成患者死亡。

9.大腦後動脈(PCA)

大腦腳支閉塞可出現BA頂端綜合征(視和眼球運動異常和意識改變);長回旋動脈閉塞出現垂直凝視受限。

誘發因素:

有些人在吸煙、喝酒、喝含咖啡因的飲料、食用某些食物後,或者壓力過大、疲勞等情況下,會加重耳鳴症狀,現代醫學對耳鳴的發病機理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調衡術傳承人王行知老師經多年臨床摸索發現,絕大多數耳鳴患者觸摸颞骨與枕骨與寰樞椎體有錯位紊亂現象,而這些神經與動脈血管都是分布椎骨内。椎骨有錯位紊亂,都會導緻神經受到鉗壓,血管發生扭曲使血液的流速受到影響。對急性發作的耳鳴患者通過對上述錯位紊亂椎骨進行整脊類手法矯正,同時運用中醫經絡學術,實施辯證論治,往往3-5次調理,患者即可收到良好效果。慢性耳鳴收效甚微。

治 療:

現代醫學治療:

1、藥物

2、手術

中醫治法:調暢氣機,開竅與耳。

1、整脊

2、針灸

3、牽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