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身體健康,就要把握生活的平衡,适當工作、适當休息,不過度貪戀某一方面的喜好,讓舉止盡可能趨于中道。
人的痛苦來源于不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業障就來了。
生活中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一個人不可能把天底下所有事情都做盡,也不可能把所有好事都占為己有。
成為大人物,就失去了小人物的灑脫;做回小人物,就失去大人物的光環。
得失是客觀的,但是對得失的認識卻取決于自己,懂得因緣和合的有相之法,就會從“失”中總結出“得”,反之,則隻能從“得”中糾結于“失”。
勘破生命中的一切相,接受它并且不被它左右,最終才能超越表相,看到本質。
佛法的學習在于探索,不僅要探索義理,更要根據義理探索自己的内心和人生。
探索内心的過程就是重塑内心的過程,抛棄原有的繁雜之念,讓心回歸簡單澄澈的狀态。
人應該避免傲慢之心,在佛學中,傲慢之心亦被稱為貢己之心。
拜佛,就在于放下貢己之心,培養起謙和之心。
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拜人、拜木頭、拜石頭與拜佛沒有區别,關鍵在于在拜的時候,要把那顆高高在上的心放下來,讓自己回歸到最低點,再來觀察這個世界。
受到整個世間贊歎,不會以之為高;受到整個世間诋毀,不會以之為卑。
倘若能做到任憑風雨飄搖而毅然不動,便是達到無相境界了。
打破我執、我貪、我癡、我慢及一切相,才能建立全新的自己,這就是禅宗裡面講的“不破不立”的道理。
我們看待事物時,通常會有一個從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過程。
經過這個過程後,心性才會有所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也會因之不同,這個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被稱為“否定之否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