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真正的正念?正念,英文right mindfulness,又譯為靜觀,詞源來自古印度佛學文獻《四念住經》,該文獻由巴利語寫成,故正念的最早記錄文字是sammā-sati,其中,sammā翻譯為“正”,sati翻譯為“念”所以,正念其實是兩個詞,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什麼叫真正的正念?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正念,英文right mindfulness,又譯為靜觀,詞源來自古印度佛學文獻《四念住經》,該文獻由巴利語寫成,故正念的最早記錄文字是sammā-sati,其中,sammā翻譯為“正”,sati翻譯為“念”。所以,正念其實是兩個詞。
佛學語境中的,“念”,也就是sati,核心含義是“覺察”、“注意”和“記得”。這其實是一個心理過程,起點是将意識從心不在焉的狀态轉變成自主調控狀态,準備好接收所有的現象進入到意識裡,然後調用注意資源,将開放的意識選擇性地放在某個或某些身心現象上,這種覺察或注意,是持續的,并且是被作為覺察或注意的主體(也就是我們自己)時刻記得這個過程的。
當代心理學語境中的“念”,英文譯作mindfulness,沿用了佛學所定義的内容,并且劃分出兩個心理過程,一是“知其然”,也就是覺察過程,二是“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元覺察過程。前者意思是我們對身心現象是知曉、注意的,後者意思是我們知道我們在覺察。
培養“念”的過程就是實施“念”的内涵,當我們能夠做到“念”了,就意味着我們是處于當下的,這個當下包括所有的身心狀态——身體上的酸麻痛癢、情緒體驗的喜怒悲懼、思緒的紛飛遊走——都是“念”的對象。
但是,光有“念”是不夠的,“念”隻是打開了内在的空間,并沒有指明我們該如何對待被我們覺察到的身心現象。這時候,就需要“正”的前提了。
還是先回到佛學語境中看“正”,sammā意為完全地、徹底地、圓滿地、正确地,将sammā和sati結合起來就是“正念”,這個提法出自《佛說八正道經》。所謂“八正道”,是佛陀提出的修行方法,包括八個方面:正見、正思維、正語、正命、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正道中的每個方面都有一個“正”的前提,那就是“正見”,也就是對佛法的正确見解,這裡主要是指對四聖谛——苦、集、滅、道四種真理——的正确理解。本文主要是闡述正念,故對其他七個方面不做論述。
加上了“正”的“念”,其指導意義就是要時刻以“正見”為基礎進行“念”。當然,這是佛家修行的前提和方法。當代正念中的“正”就不是這個内涵了,而是代表正确的意圖和态度。
什麼是“正确的意圖和态度”呢?
意圖,就練習正念而言,是指希望實現的效果。根據科研成果,練習正念,可以有諸多好處,從生理到心理,從個體到關系,從生活到職場,從健康到養生,幾乎涵蓋了一個人所有的領域。
但是,如果過于執着于某種效果,希望在當次的練習中就能體會到,那就不是個正确的意圖。
所謂正确的意圖,就是對正念及其效能是否有正确的理解,這涉及到正念不是什麼的說明,我們下篇文章再談。
如果意圖是方向,指引着練習的程度、方法和應用。那麼,态度就是策略,規範着練習的體驗、洞察和升華。
态度也有正誤之分。在正念練習中,要貫徹七個态度——初心、信任、耐心、不評判、不強求、接納、放下——它們是一個整體,共同作用于練習的效果。
這七個态度也稱為正念練習的原則,也就是說,如果在正念練習中沒有遵循這七個原則,那麼就是錯誤的“念”。當然,正确的态度或原則并不局限于這七個,比如慈悲、感恩、慷慨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對于正确的态度到底有多少,也不必窮盡,隻需要掌握最基礎的那七個就好,畢竟,守住底線比追求完美更符合正念的精神。
行文至此,總結一下。
所謂“正念”,包括“正”和“念”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正是指正确的意圖和态度,念是對當下身心現象的覺察和注意。
下篇文章講講正念不是什麼,歡迎訂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