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高校發展?我省近50所高校積極轉型“應用型”,但在産學研融合發展中遭遇“痛點”——本科高校轉型,機遇挑戰并存,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應用型高校發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我省近50所高校積極轉型“應用型”,但在産學研融合發展中遭遇“痛點”——本科高校轉型,機遇挑戰并存
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日前公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本科高校轉型”再次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記者了解到,到目前為止,江蘇确定轉型為“應用型”的本科院校已經接近50所,不過,雖然目标定了,但部分學校離“應用型”還有不小距離。
已有近50所高校明确定位“應用型”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曾表示,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要督促其中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
為什麼要轉型,和這些院校的定位模糊有關。南京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史國君說,“985”“211”高校的定位、高等職業學校的定位還算比較清晰,一個是培養研究型人才,一個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術人才。而處于這兩者中間的地方本科院校,定位最不清楚。
“轉型是學校獲得差異化發展的唯一出路。”南京一所獨立院校院長介紹,從“985”“211”到“雙一流”高校建設,能夠得到政策支持的高校終究是少數。資金不足、生源吸引力不高,學校領導頭疼、教師抱怨,這一系列問題讓一些本科院校發展陷入尴尬。
省教育廳高教處副處長徐慶介紹,到目前為止,我省已經有接近50所高校将自己定位為“應用技術型”,一類是所有的獨立學院,一類是2000年以後新建的高校,還有一類是上世紀90年代成立的面向地方的本科高校。
部分高校缺師資缺實踐基地,轉型尚未啟動
據介紹,“應用型高校”的顯著特征是培養的人才要能滿足經濟産業發展升級的需求,具有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還要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高水平的實踐能力。
南京曉莊學院教務處處長陳維維說,在定位為“教師教育特色的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後,該校在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改革方面做了很多改革。“我們要求師範生既要有哲學、史學、心理學等人文素養,會運用AI、互聯網等先進技術進行教學,還要有國際視野,鼓勵學生本科階段就出國交流。”她說,他們還建了“人工智能 教育”“基礎教育資源網絡化”兩個省級工程中心,以培養學生适應未來智能化教學變革的需求。
定位為“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金陵科技學院舉例,該校将專業學習與區域産業對接,形成了“學科 行業”“專業 産業”的創業型專業學習方向,同時,拓寬專業口徑,推進多學科交叉滲透的人才培養機制,專門成立了5個“創客虛拟班”。學校創新創業課程“全程化”,“大一培養創業意識,大二塑造創業精神,大三訓練創業能力,大四積累創業經曆”,逐步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不過,也有學校坦陳,雖然貼上了“應用型高校”的标簽,但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需要學校在實驗室、實訓基地大量投入,一些學校尤其是民辦高校從辦學成本考慮,目前在這方面基本沒有什麼動作。”一位獨立學院的負責人說,而且,學校的很多師資來源于以前母體學校,理論有餘、實踐能力不足。
轉型遇到“痛點”,企業産業合作難深入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些已經積極轉型的高校在發展中遭遇到“痛點”。
“比如‘兩張皮’,應用型人才培養與行業産業需求不對應;‘一頭熱’,學校熱、産業冷,應用型大學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整體性體制設計、協同共進的工作機制尚未真正形成;‘深入難’,應用型大學與政府、産業的合作停留在淺層次、松散型、低水平狀态,深度融合的模式尚未形成。”史國君舉例。
徐慶認為,“應用型高校”的建設還缺少相應的評價體系。比如當前的高校評價體系比較單一,主要看發表了多少論文、有多少優勢學科等,想要通過“應用型高校”建設的成果升格“大學”或者申請碩士點,沒有體系支持。
史國君建議,政府部門可以采取發放“實習券”等措施,将應用型大學學生赴企業實習實踐納入公共服務體系,激發企業接收實習生的積極性,提高人才培養與産業需求的匹配度。
“支持企業深度參與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育,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以工程技術創新、成果應用轉化為核心,推動企業在應用型大學内建立一批産業技術研究院,構建‘人才互聘、平台共建、項目共研、成果共享’的協同創新機制。探索建立應用型大學與企業間的人員互通機制,打破編制、待遇壁壘,使應用型大學能夠從企業、科研院所引進高水平人才。”他建議。
部分高校還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在盡快出台應用型大學評價體系的同時,還可嘗試在辦學實力強、社會聲譽好的應用型大學增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點,或者允許此類大學與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