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飲食起居體現出了當地的人文主義和地域文化,在這其間,一日三餐為大,吃什麼怎麼吃都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輪廓。譬如逛一圈農貿市場或者超市的菜品區,我們買了豬肉就會自然而然買點青椒,豆豉,豆皮這些和它拌炒,買了魚肉也自然而然會買點酸菜,肉丸子等等。而且基本上市場都是順應着人類的需求,我們也早就聽說了有人喜歡吃些田間野味兒。
在小時候,爺爺就經常告訴我們他們那個年代的人們過着飽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一年到頭别說是肉了,就是能吃點米飯就很不錯了。日常充饑的不過是地裡的野菜,偶爾運氣好點在田間還能打到隻麻雀,野雞,這樣的運氣也隻是時不時的,更多的時候是吃青蛙,老鼠肉這些,反正人餓了再加上肉給拿到火上一燒烤,什麼心理上的障礙都是不存在的了,充其量就是氨基酸蛋白質多肽各種化學大分子的消化與吸收罷了。
然而我卻很少,幾乎是沒有聽爺爺講過他們吃過貓肉,這倒是激發了我很深的興趣。詢問爺爺後,爺爺告訴我,有吃過啊,隻不過當時吃起來那個味道不好,是酸的,我們還以為是放臭了呢,後來隔壁家的也殺過一隻貓,煮來吃也是酸的,後來農村裡幾乎都傳開了,也就沒有人吃貓肉了。
貓肉是酸的?聽到這個消息令我十分震驚了,于是我通過查閱資料,也得到了證實。早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有提及,貓肉是熱性動物,其肉呈酸性,并不好吃。于是乎,就有了坊間傳聞貓肉并不好吃的說法。
不過這些表面看起來是有理有據的,但大多數人也沒有吃過貓肉,對于它的味道是怎麼樣的,我想更多就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比較多了。所幸,上了大學以後,我認識了一位來自廣東的朋友,他家是做農家樂的,很多人都喜歡到他們店裡吃飯,主要還是他們的很多食材都很健康。
據我這位同學所說,貓肉并不是酸的,而它的味道也并不難吃,我想也是的,這種肉一類食材主要還是蛋白質,這種燒烤也好,烹饪煮制也罷,我想口味應該也差不到哪裡去。至于為什麼會有酸的說法,他說因為貓的細胞内環境和普通動物不大相近,主要是酸性為多,所以殺了貓之後,很多人沒有把血水處理好,就造成了貓肉的ph偏低的口感。
雖然解釋了貓肉的傳聞,但是我想大家或許不吃貓肉更多是因為貓性情溫順,又抓老鼠,對人類有益無害,我們又為什麼要去傷害它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