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高考結束,準備填寫申請表的時候,郭同學的家人召開了家庭會議。
媽媽:“我覺得學金融挺好的,現在金融專業很火,我同事家的孩子學這個,現在年薪幾十萬,還出國。”
爸爸:“我覺得還是學工科,有本事有技術,哪裡都不怕,以後要當工程師,年紀越大越受歡迎。”
小凡:“我不喜歡金融,也不想學工科,都不太好,我想學寵物醫生。
父母強烈反對:别看現在寵物醫院多,以後不見得怎麼樣呢。學這個又髒又累,以後就跟動物打交道,有啥意思啊?
媒體對1983名填報過高考志願的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6.6%的受訪者填報高考志願時和家長出現過分歧。
當父母與孩子意見不一緻時,該如何處理呢?這裡百師給大家一點建議:
有家長認為,“大學和專業決定了孩子未來從事什麼職業,甚至決定了他未來的命運,一定要選好。” 所以孩子在填報志願時,一定要大力幹預,讓孩子選擇自己認為“好”的大學和專業。衆所周知,這個概念早就需要改變了。
首先,大學和專業雖然關系到未來的職業,但也不是絕對,學過“冷門”專業的人不一定“找不到好工作”。其次,随着社會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今天看起來“不錯”的專業,三四年後可能不會受到追捧。也有可能,現在看似“非主流”的專業,在5、10年後變成“熱門”。因此,家長在孩子填志願時應采取正常的态度。 孩子未來4年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他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但不能決定孩子的命運。不管他學什麼,隻要他努力,他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生優秀的自己。
百師發現,孩子們往往很講道理。相反,一些家長“我說了算”的家長作風,讓無話不談的母子、父女,對于填報志願的交流卻很少。當與孩子意見相左時,家長要放低立場,善于傾聽,理解孩子的想法,耐心與孩子溝通,努力通過溝通達成共識。
即千方百計做好孩子的工作,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認同父母的觀點。
說到這,家長們都知道,幫助孩子選擇專業應該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考慮。但在實際填寫志願的時候,家長心裡有一點自己的想法,希望孩子能聽他們的,認為這是為了孩子好,讓他少走彎路。世界上哪個父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 但過度幹預正是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如果父母不試圖改變自己的意願,而是強迫孩子屈服,可能會産生更嚴重的後果。即使孩子聽從了家長的建議,按照家長的要求填寫了自己的志願,但是,由于缺乏興趣,大學學習會缺乏主動性,可能會影響他的學業。
如果孩子有一點困惑,不要勉強,最後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當然,孩子的選擇并不總是正确的。由于年齡、經驗等原因,孩子的想法有時不切實際。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情緒化地講課,而要明确表達觀點,搜集資料供孩子參考,也可以咨詢專業人士。家長切不可強硬,不要在背後搞“小動作”,比如偷偷修改孩子的志願。 整個過程中,親子溝通越充分越好,填報志願也越順利。
這時,家長尤其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給予适當的引導。作為父母,不是代表孩子做決定,更不是放手,而是尊重孩子,為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信息。
最後,百師還要說一句,上大學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理應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填報志願時家長要把握好參謀的角色,把最後的決策權留給孩子,畢竟他的人生要他自己來負責,這是誰也無法替代的事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