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寒冷,年越來越近。
每逢佳節倍思親,有多少遠離故鄉的人已經在開始倒數回家的日子了?
“隻要能回,甯願多戳幾輪核酸,今年爬也要爬回去!”有人早已經迫不及待。
“因為疫情,我已經兩年沒能回了,現在的形勢,隻怕也懸,都不好意思接爸媽的詢問電話了。”有人心有所憂。
“我們響應就地過年号召,今年繼續視頻“雲團圓”。有人悄悄藏起思念。
今年過年,你會回老家嗎?
在将近一千三百年前唐朝的某個歲暮,詩人王維曾寫下過這樣一首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雜詩·其二
正如詩題,這是一首随感而發,淺白卻又真摯的“思鄉随手記”。
詩作把畫面切在了一個微小的生活片段:一個久居他鄉的人突然遇到了老鄉,于是很激動地向老鄉打聽起家裡的情況。
在古代,他鄉遇故知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無論偶遇的這個家鄉人夠不夠得上“故知”,在從前車馬慢的背景下,能遇上一個可以帶來家裡訊息的人,都算得上是一個不小的“驚喜”。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在惜墨如金的五言絕句裡,詩人仍然不吝把同一個詞在同一句詩裡提了兩遍。
我們讀到的并不是繁複,而是異鄉人此刻心情的千回百轉。
可是詩中主人公接下來的發問卻出人意料:
“你來的時候,看到我家雕花窗前種的那株梅花開了沒有?”
莫非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最在乎的不過是窗前那株花而已?
可是為什麼在我們讀到這一句“來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依然能感受到内心的那根弦被一種悄然生出的羁絆所撥動了呢?
著名美學家黑格爾認為,藝術家的構思已經不是外在事物的複寫。
在這裡,我們可以理解為詩人表面是在寫梅花,實際描寫的是梅花背後的情愫。
王維是繪畫大師,他善于留白。這首小詩寫到這簡單一問便戛然而止便是一種留白。表面什麼都沒說,韻味卻在結束的那一瞬間怦然而綻。
其實這首詩還有“前章和後續”。
詩人在《雜詩·其一》中這樣寫道: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對于這首詩,我們要先看後面兩句:
“每天沿河都有來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誰帶來了他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呢?”
我們可以推斷出這是一位家住在孟津河(今河南洛陽北部的黃河南岸一帶)的女子的自述。
她正殷切地期盼着來自夫君的音訊。可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江南船常有,而錦書不常有。其間失落可想而知。
到了第二首,詩人的鏡頭一轉。畫面已經是萬裡之外的情景。
男主人公偶遇故人,千言萬語無從說起,隻好詢問了一句,家裡的寒梅是否已經開花。
已見寒梅發,複聞啼鳥聲。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
——《雜詩·其三》
這是詩作的第三首,詩人再次将畫面切回孟津河。
這正是寒梅所在的地方,女主人正望着雕花窗前使勁兒綻放的梅花出神。
因為同一株梅花,此刻她的“出神”已經和第二首裡的“相問”得到了時空的鍊接。
或許他們都想到了數年前。
他們青梅竹馬,小小年紀就一起種下這株梅花。這棵樹見證了他們的成長,也見證了他們有情人終成“家屬”的幸福。
也是在這株寒梅的見證下,妻子“當窗理雲鬓,對鏡貼花黃”,丈夫在旁邊誇張地吟詠曆來歌頌美女的詩篇,逗得妻子笑得花枝亂顫,竟不小心自己畫花了妝······
相聚是美好的,誰不想和家人在一起,可是為了更好的明天,丈夫不得不奔波到遙遠的南邊。
“離恨恰如春草”,女主人公的思念也正如春草蔓延瘋長,其中有怨,更有愛。
那個異鄉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她們都能知道遠方的人也正思念着自己,便也不負相思意了。
古往今來,羁旅與思鄉都是文人們反複吟詠的“母題”。
從屈原開始,便有“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的“鄉情表白”。杜甫也有名句聲稱“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故鄉再遙遠,千山萬水也阻隔不了回去的心;天上明明就一輪月亮,可是出門在外的遊子就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美好更亮,“我愛我有理”。
故鄉究竟有何魔力?
正如有位作家所言“對于普通人,沒有偉大的經曆,所謂鄉愁,不過是那些曾經走過的路、愛過的人、青春的草莽、年少的輕狂、抽過的耳光、夜半的心慌。”
我們念家,是因為那裡有牽挂我們和我們牽挂的人,我們忘不了家鄉,是因為那裡見證了我們的成長。
網上盛傳有這樣一個金句“人們總是在小時候習慣眺望遠方,年歲越大越愛懷戀起故鄉。”
是啊,曾經的我們心心念念的總是“山那邊”的世界,又何曾在意過腳下最熟悉的土地呢!
直到我們奔赴新的天地,又因為疫情、工作時間等原因,才突然聽懂得了那句歌詞背後的心酸:
“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
席慕蓉說:“離别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其實無論我們飄往何地,我們的行為依然印刻着家鄉的風土人情,我們的味覺喜好早就刻在了基因裡。
馬上要過年了,門前那棵大大的桂花樹,不知有沒有長得更加茂盛?是時候該回去看看了。
點贊 在看,願疫情早日結束,更多人可以順利回家,在大年佳節欣享團聚!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作者:清如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