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體溫測的是37℃哎,算不算發燒了?
一天量三次體溫,居然每次都不一樣!
嗚嗚嗚體溫槍說我涼了!28℃!
請問正常的體溫範圍究竟是多少啊?
空調吹完我就是這條街上最HOT的仔!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的值班電話就接到了好多這樣有關體溫的咨詢。來,今天我們就聊聊人體體溫這個事兒。
人的體溫是一直恒定不變的嗎?
人是恒溫動物,人體的體溫是相對恒定的。與變溫動物如青蛙、蛇等相區别,這種恒定對我們的生存很有意義。尤其是恒溫動物可以在任何外界溫度下,保持較高的運動水平,從而能适應更複雜的環境;而變溫動物的行動能力受環境溫度的影響很大,在低溫時還需要進行休眠。甚至有研究表明恒溫動物或許具有應對現階段全球變暖的進化韌性。
但是,對于人類來說,在環境溫度一定的情況下, 平均體溫增加,會消耗掉更多的能量;平均體溫降低,則機體的反應速度和運動能力也會大大降低,而真菌感染的幾率也會增加。于是就存在一個最佳溫度,使得這兩方面達到最優值——對,這個溫度就是37℃。主管體溫的“智能芯片”——體溫調節中樞存在于下丘腦,它就相當于電腦測溫軟件。由于它的正常運作,我們在夏天時會滿頭大汗,在冬天時會瑟瑟發抖,這一系列生理反應都是為了保持體溫的穩定。
人的體溫也并非一成不變,它受晝夜變化、環境溫度、性别、年齡、情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躺着的你、運動的你體溫不同,小時候的你、現在的你體溫不同,溫和的你、暴躁的你體溫不同,男性、女性體溫也有别。一般來說:
早上體溫低,下午體溫高(約0.5℃);
進餐和運動後,體溫高(一般不超過1℃);
嬰幼兒體溫高,老年人體溫低;
女性排卵期、妊娠期體溫高(約0.6℃);
氣溫低則體溫低,氣溫高則體溫高(一般不超過0.5℃)。
人體正常溫度到底是多少?
說起來,在相同環境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體溫計在同一部位的測量結果可能不同,同一種體溫計在同一個體不同部位的測量結果也可能不同。通常定義的正常體溫範圍在36~37℃左右。根據《診斷學》 及 UTD 參考文獻,我們整理了一份相對全面的“人體溫度表”:
來源:丁香園
那麼,隻有達到相應的發熱标準才算發燒麼?不,還是你的感受說了算。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和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将發燒的最低标準定在了38℃;但他們同時也認同,發燒的體溫标準也是有彈性的,人們應當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人們通過觸碰額頭或自己有“發燒了”的感覺,那很可能你真的是在發燒。
聽說,人類體溫“涼涼”了?
1851年,德國内科醫生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收集了2.5萬人的體溫數據,确定人體正常體溫為37℃。
1992年,美國馬裡蘭大學的醫學教授菲利普·麥科維亞克(Philip Mackowiak)招募了148位健康受試者,連續3天、每天1到4次使用電子溫度計測量受試者的舌下溫度得到結論:正常人的平均體溫是36.8℃。
從2000年起,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開始測量人的體溫,并與19世紀南北戰争時期的士兵體溫記錄進行比較。直到2020年,他們發現結果很令人驚奇:現代男性體溫下降了0.58℃,現代女性體溫下降了0.32℃。
2017年英國開展的一項研究也與上述結果遙相呼應。這項英國研究分析了超過3.5萬名患者的25萬條體溫記錄,結果發現英國人的平均體溫為36.6℃。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在現代生活中,人類在冬暖夏涼的空調房裡度過的時間很長,很少需要通過出汗來散熱或者顫抖來禦寒;同時久坐時間更長,運動更少,代謝低,産熱自然減少。随着衛生條件的提高,使人類接觸微生物機會變少,且由于時代進步,生病時也有抗生素和消炎藥可以使用,使發熱的機會急劇減少。所以人類體溫降低也是我們适應生存環境的結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進步還真是讓人類“涼涼”了啊!
不過,也有其它國家居民的體溫與英美兩國的研究結果大相徑庭。例如,2008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巴基斯坦國民的平均體溫仍然在37℃上下浮動。但是,不同人群體溫的微小差别并不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
最後,小編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對測得的溫度有疑問,可以在同一時段,用玻璃體溫計或電子體溫計等接觸式體溫計多次測量後取平均值哦。
來源:廊坊市衛生急救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