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傳統文化教育合理建議

傳統文化教育合理建議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3 12:37:48

傳統文化教育合理建議?【傳統文化大家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傳承的基礎,是中華文明薪火不滅、代代相傳的内在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标識近年來發表的一系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有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針政策,為我們提供了政策保障,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傳統文化教育合理建議?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傳統文化教育合理建議(傳統文化教育的瓶頸)1

傳統文化教育合理建議

【傳統文化大家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傳承的基礎,是中華文明薪火不滅、代代相傳的内在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标識。近年來發表的一系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有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針政策,為我們提供了政策保障。

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經過5年多的努力,以華北、東北、華中、華南、西南、華東、西北和港澳台地區為對象,圍繞大、中、小、幼各學段及社區、農村、書院、網絡、企業教育等領域,對樂教實踐在大中小學及社區實施現狀、兒童經典誦讀、樂教課堂,多樣化傳統藝術教育、區域文化教育、唐詩宋詞、書畫手工藝教育現狀展開全面調查。

調查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逐步恢複和重建,特别是新時代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

然而,肯定成績的同時,不能回避現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仍面臨一定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認識有偏差、形式較單一、體系不完善、發展欠平衡。這些已經成為傳統文化教育向深度、廣度推進的瓶頸。

(一)認識有偏差

在現代化城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該清醒地意識到,任何更新太快、喪失邊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它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沖擊,有着失去本位的危險。

當前,對傳統文化教育出現了一種誤解:經史子集、唐詩宋詞等國學經典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名詞,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書法繪畫、歌舞器樂等遭到冷落,在大中小學及社區教育體系中,比重輕、内容少。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舟山鑼鼓、松陽高腔等,主要傳承人年齡都在70歲以上,大多體弱多病,無力傳承,而年輕一代傳承人少,缺乏有效的傳承保護機制,造成許多傳統劇種、曲種、樂種、舞種、民間手工藝等,雖被列入國家級、省級保護項目,但實際上已成瀕危。而在大中小學的教材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容也是鳳毛麟角,很難反映全貌。

以音樂、美術為載體的學校藝術教育形式和教材,其本質是“近采日本,遠效歐美”指導下的結果,是個“舶來品”;蔡元培、蕭友梅、李叔同等人的藝術教育理念與實踐,也帶有移植和模仿西方藝術教科書的痕迹,這種痕迹一直殘留在當下,由此造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偏頗。

(二)形式較單一

經濟大潮勢不可當,年輕一代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訴求已經改變,流傳了千百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樣式受到強烈沖擊。在各級學校教育的内容中,在社區、企業、鄉村生活裡,西方文化的影子處處可見,成為一種主流話語,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卻越來越模糊,越來越失語。另一方面,中小學教育以高考為中心,不論學生品德優劣,不管所學有用與否,以分數論成敗,是為終極評價。這種偏頗的評價标準,必然造成以下後果:傳統歌舞、民族器樂、傳統曲藝教材缺乏,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方法和手段相對滞後。更可怕的是,在已經少得可憐的傳統文化具體教學實踐中,仍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偏重于知識點的灌輸,單純強調傳統文化知識的記憶,較少對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等進行深入挖掘和宣講。

雖然由教育部等五部委倡導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各省市教育廳等也積極響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這些活動往往是由專業劇團到學校裡舉行一場演出,邀請藝人到校園中舉辦一次講座,或在當地的學校裡傳播一些傳統文化樣式等,這種所謂“傳承”,猶如隔靴搔癢,雨過地皮濕一般。

随着社會各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各類民辦的國學院、班、樂教網站和傳統文化教育平台層出不窮,但這些都不能替代學校教育,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失語的現狀。

(三)體系不完善

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出版的研究成果、普及讀物、學校教材等呈發展态勢,但缺乏内容豐滿、系統深入、群衆喜聞樂見的優秀讀物。如,各地舉辦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藝術節,開展以“演繹民俗風情、荟萃民俗美食、博覽民俗百工、涵養文化生态”為特色的民俗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都是以表演、展覽、宣傳講解等方式呈現,缺乏規範系統的民俗文化教材。學校民俗教育課程體系也缺少統一的技術規範指導,對教育内容缺少系統規劃,對教學環節缺乏整體設計。通常是衆多課程各自為戰,課内課外無法銜接,課程門類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學設計随意化、教學時間不固定的情況普遍存在,導緻傳統文化教育處于松散狀态。也因學科等原因所緻,師資知識結構偏于一隅、技藝未能得到發揮。雖影視報刊等媒體不斷推出各種欄目,也隻是隔靴搔癢的收效。

(四)發展欠平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集中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華北、華東等大中城市,而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區域小鎮根本無力開展。如,北京市的國學、傳統音樂、戲曲曲藝教育幾乎覆蓋大中小學校,而西藏自治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雖以傳統民俗教育為主,但在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村中小學幾乎沒有實施;我們調查的45家樂教網,全部集中在市級政府駐地城市。并且,教材和教學内容大多指向國學經典,而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的歌謠小曲、器樂音樂、戲曲曲藝、手工技藝、傳統醫學、民間民俗等,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現今許多鄉鎮都設立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基地,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良好學習風氣的形成,但教學内容偏狹,依然改變不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失衡的面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标識,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文化自信之根。直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我們提出: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精神标杆、民族文化發展的“活态”見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中華文化複興、實現中國夢的力量之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對于培養個體的全面、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安定團結,推動中華民族的自立自強、鞏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曆史記憶、提升中華文化品牌,增強中華文化自信,找準中華文化定位等具有重要曆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二)加大投入、多方推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事關全民,不僅教育硬件、軟件都要加大投入,而且在師資培養、教材編寫、開拓教育途徑等方面亟需完善。不僅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與彙編,而且還要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也要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賦予它符合當代需求的時代精神。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曆史與邏輯相統一,共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活态化發展。

(三)立法保障、形成合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健康、有序、良性發展,必須上升為國家意志層面的立法保障,必須堅持“整體規劃、分層設計、有機銜接、系統推進”的方針,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總體原則。其關鍵在于能否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構上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與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目标相一緻。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推進,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完成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和長期堅持。

(作者:楊和平,系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