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往往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
這兩天,國家和地方陸續發布5月份外貿數據,總體走勢是企穩,增速回升,傳遞出經濟複蘇積極信号。
從全國看,今年前5個月,我國貨物進出口總值16.0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3%。其中,5月當月進出口同比、環比分别增長9.6%和9.2%,提速勢頭明顯。
從全省看,今年前5個月,山東省外貿進出口實現1.2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3%。在前6大主要外貿省市(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山東)中,山東省進出口增速列第3,出口增速列第1,進口增速列第4。其中,5月當月進出口2999.5億元,排名上升至全國第4位,同比增長28.0%。
這是山東外貿首次從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也意味着,延續了多年的外貿六強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從全市看,今年前5個月,青島市外貿進出口3390.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8%。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青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居深圳、甯波、廣州、廈門之後,列第5位,比前4個月提升一個位次。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排在首位的就是需求收縮,穩住外貿、擴展外部需求是穩住經濟基本盤的重中之重。
作為東部沿海開放地區,外貿發達是山東、是青島的特色和優勢,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内外聯動是山東、青島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底氣所在。
省市攜手“進位”,山東、青島外貿發展打開新局面,在全國開放發展大局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角色,将為面向未來赢得主動。
01 經濟大省,外貿“歸位”
山東是經濟大省、開放大省,外向型經濟發達是特色和優勢。但一直以來,山東外貿在全國外貿格局中的位置還不夠靠前,分量還不夠重,與經濟體量在全國的地位還不相稱。
東部沿海省份是開放前沿,是外貿重鎮,也是經濟發達地區。外貿十強省市一度有九個位于東部沿海地區。
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是開放大省,外貿發達。2021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突破8萬億元,達8.27萬億元,連續36年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江蘇省是第二大經濟省份,也是第二大外貿省份。2021年江蘇外貿進出口突破5萬億,達52130.6億元,占全國比重為13.3%,規模連續19年居全國第二位。
“中國經濟第一城”上海,長期位列第三大外貿省份。2021年,上海進出口總值創曆史新高,達4.06萬億元。
浙江省外貿長期位列第五位,2021年實現曆史性的進位: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元,首次位居全國第三,超越了北京和上海。按照GDP支出法計算,貨物貿易淨出口占浙江GDP的25.6%,也就是說超1/4的經濟增長來自于出口的直接拉動。
山東曆來是經濟大省、開放大省,但近十年間,山東進出口總額始終排在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北京之後,位列全國第六,與GDP在全國第三位的排名不太相稱。
外貿競争力不強,說到底是産業競争力、企業競争力不強。要想在國際市場上赢得更多青睐,拿下更多訂單,“山東制造”需要轉型升級,需要動能轉換。
從2018年起,山東踏上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之旅,一場前所未有的新舊動能轉換戰役打響。經過四年多努力,這場戰役實現強勢突破,戰果豐碩,其勢已成:落後動能加速淘汰,傳統動能提檔升級,新動能不斷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更加鞏固,發展基礎更加堅實。
強勢歸來的“山東制造”為山東外貿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十年前的2012年,山東進出口總額分别是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的24.96%、44.81%、78.67%、56.27%、60.21%;
十年後的2021年,這一比重變為35.44%、56.21%、70.73%、72.16%、96.27%。
山東追趕勢頭迅猛,不斷縮小着與領先者之間的距離。今年5月份,山東成功超越北京和上海,躍居全國第4位,創造了曆史。
隻要持之以恒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重塑“山東制造”競争優勢,山東外貿就能穩住當前有利局面,進而實現争先進位,為全省“走在前、開新局”創造新可能。
02 反複争奪,青島險勝
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經過多年努力,青島構建起了外向型經濟特征顯著的國民經濟體系。
2021年,青島外貿進出口總額為8498.4億元;外貿依存度首次超過60%,達到60.12%,遠高于全國34%的平均水平。其中,青島出口依存度達35%,遠高于全國19%的平均水平。
再來看一個數據。2021年,青島外貿出口額4921億元,一年間海外市場購買了4921億元的青島商品。這一規模與5975億元的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接近。也就是說,青島制造在海外開拓了一個與本土規模接近的市場。
由此可見,外貿對青島産業發展、企業生存、經濟增長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從全省看,青島曆來是山東經濟發展的龍頭、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其中,外貿占全省的比重常年維持在30%左右,扮演着關鍵角色。
這些年來,随着對外開放的梯次推進,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逐步顯現,一批外貿城市崛起,對東部地區傳統外貿強市形成沖擊。青島外貿強市的地位也受到挑戰。
十年前的2012年,青島外貿進出口總額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十位、副省級城市第五位。當時的成都、重慶排在15位開外。可到了2020年,成都、重慶雙雙超越青島,青島在全國大中城市的排名下降至第12位、在副省級城市的排名下降至第六位。
青島暗暗發力。2021年,青島外貿實現了32.4%的罕見增速,總額達到8498.4億元。一年時間,完成從6000億元到8000億元的躍遷,在青島外貿曆史上首次實現一年跨越兩個千億元台階的突破,自2017年以來連續5年創曆史新高。同時,也完成了對成都的反超,在副省級城市的排名重回第五位。
“排位賽”繼續升級。今年以來,成都再發力。一季度,成都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125.7億元,同比增長22.2%。同期,青島外貿進出口總值1958.6億元,同比增長9.6%。成都憑借高增速,再次反超青島。
6月14日,成都海關發布最新數據,今年前5個月,成都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355.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2%。
前一天,青島海關發布數據,今年前5個月,青島市外貿進出口3390.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8%。青島以35.4億元的優勢又反超了回來。
青島與成都,一個是東部沿海開放城市,一個是西部重鎮,各具特色優勢,在外貿排位賽中的競争還将延續。
不進則退,慢進亦退。誰進誰退,關鍵看誰更努力。
03 牢牢穩住,托起“大盤”
外貿的競争本質上是産業的競争、企業的競争。要赢得訂單、占領市場,關鍵靠有開拓精神的企業、有競争力的産品。
青島要想在海外市場立于不敗之地,要想在國内排位賽中占得先機,關鍵是要在增強青島制造競争力上再下功夫。
近年來,青島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動能轉換,産業競争力明顯增強,實體經濟的根基更加穩固。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迅速起勢,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引領型大項目落地建設,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2個産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躍居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7位。
2月18日,中歐班列(齊魯号)“中國青島—德國曼海姆”雙向對開首班班列自上合示範區青島多式聯運中心發出。陳星華/攝
一大批有實力的市場主體加快崛起。截至5月23日,青島市場主體總量突破200萬戶,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5位。五年間,高新技術企業達5554家,增長3.1倍;上市公司數量翻了一番,總數達72家,直接融資規模增長4倍;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158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3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9家。
當前,青島把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經濟的着力點,全力打造現代産業先行城市。面向未來,要縱深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突出新興産業引領、“兩業”深度融合、數字化轉型,為建設現代産業先行城市提供堅強支撐。
沿着這一路徑,青島外貿穩健發展就有了堅實根基和強勁動能。
與此同時,外貿運行有着鮮明的特點,必須遵循其規律。
6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1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青島四項工作因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享受相應激勵支持措施。其中就包括“推動外貿穩定和創新發展成效明顯”。
形勢在變化,技術在叠代,外貿必須相時而動,創新發展是立于不敗之地的必由之路。
青島聚焦改革創新,系統謀劃貿易創新發展舉措,拓市場、穩訂單、擴進口多角度施策,貿易主體、方式、渠道、品類、業态、模式實現多領域突破,創新發展成效明顯。
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等外貿新模式、新業态實現迅猛增長。2021年,全市跨境電商進出口突破3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倍。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加快推進,青島即墨國際商貿城市場采購貿易聯網信息平台注冊主體突破900家,累計出口超過200億元。西海岸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帶動作用明顯,貨物貿易進口額占全市比重52.7%,同比增長45.7%。
此外,政策創新、制度創新,為穩外貿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今年5月份,青島海關、濟南海關結合山東外貿發展實際,聯合推出的19條措施之一。便利的通關舉措保障了國内外市場有序暢通疏通,為青島穩外貿帶來了看得見的紅利。外貿連接國際國内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穩住外貿,關乎大局。
當前,國内外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嚴峻,我國外貿發展仍面臨疫情、美聯儲加息、地緣政治、彙率波動等諸多不确定性因素,外貿保穩提質仍需進一步化解壓力、穩定預期。
青島在穩外貿上,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明顯成效,獲得了認可和激勵。要進一步發揮好自身特色優勢,用好政策工具,努力保主體、保訂單、保市場、保信心、保履約,牢牢穩住外貿,為穩住經濟大盤夯實根基,為青島争先進位提供助力。
(作者 觀象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