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名字最多的一個。
它并非專屬于漢族的一個節日,在我國有26個少數民族要過“端午節”。每一個民族,甚至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區,對于這個節日的叫法都不完全一緻。
所以,它的名字加起來,有将近30個。這些名字的誕生,都和它們所屬的地方文化,民間傳說和曆史事件有關。
據說,這個節日最早是出現在夏朝,剛開始的時候名字就是叫“端午”,因為按照夏曆,節日被定在“午月午日”,因此又名“重午”。
又因為在節日當天,有用蘭湯沐浴的習俗,它又被稱為“蘭湯節”,又因為節日出現在一年365天的中間,所以後期又被叫做“天中節”。
那麼,端午節到底有哪些名字,它們又是怎麼來的呢?
一、端午節那些特殊别名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對于如今的人來說,就是“吃粽子”的節日。年輕人興高采烈地在網上争論,粽子到底該吃甜,還是吃鹹。
在二、三十年前,“端午節”的主要活動項目,除了吃粽子,還有看别人“劃龍舟”,以及采草藥給孩子洗澡,防治皮膚病。
大家對于這個節日有更深一層次的認識,不外乎“它為了紀念屈原才誕生”。可是事實上這個節日,并沒有這麼簡單。在《月令粹編》中,記錄着許多關于端午的古代習俗和禁忌。
在過去,“端午”是一個内涵豐富的節日,它的活動内容包括:禳災治病、民間娛樂,龍舟競技,采草藥,祈雨、甚至造劍、制造符水。
同時,民間有養鹦鹉的人,會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剪開鹦鹉舌頭,教它學會講話等等。
納西族、普米族、彜族、布依族、侗族、傣族、白族、土家族和苗族等26個少數民族,也要過端午節。各民族、地區之間祭祀的對象,節日的活動項目,都有不同。
所以,節日的名字也不一樣。在中原地區,端午原來叫“惡日”。因為古代中原人民認為,在這一天出生的孩子,會克自己的父母。孟嘗君在這一天出生,最初他的父母想把他棄養。
南北朝的時候,屈原投江的傳說和端午節聯系了起來。因為屈原在他的作品裡曾經寫過,他用膏蘭沐浴,所以《荊楚歲時記》裡面就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沐蘭節。”
到了這一天,人們就會去采草藥來祛病,辟邪。
端午節還有一個名字,就叫夏至節,因為它和夏至的日期比較臨近,有一些風俗也混在了一起。宋代的時候,還有些地方保留着到夏至節吃粽子的習俗。
在明清時期,端午節在有的地方還被稱為“女兒節”。根據明代野史記載:到了五月女兒節這一天,人們會在身上系絲縧,佩戴艾和五毒靈符,出嫁的婦女要歸甯省親。
川渝地區,有一些人把端午節叫端陽節。據說,這是因為端午的日期在五月五日,而“五”這個數字在《周易》當中是一個陽數。
當然,端午節的“别名”,不止以上介紹的這些,還有龍舟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
以及天醫節、草藥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
二、端午節的形成有現代的學者考證,端午節劃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其實是來源于古代吳越對龍圖騰的祭祀活動。端午節在北方,早期主要被視為一個“惡日”。因此民間有“躲午”的習俗,為的是辟邪。
劃龍舟這個習俗源于《越絕書》中的記載:越王勾踐為了複國,在五月五日這一天進行水師操練,但是因為這個故事不如西施的美人計來得傳奇,後來就逐漸被人遺忘了。
到了南北朝時期,長江流域劃龍舟習俗傳到了北方。南北文化交流,形成了新的端午節。一些文人在記載這個節日的時候,尋找節日的源流。
最後把屈原的故事和它相融合,就形成了如今的端午節。也因為這個原因,關于屈原本身的一些元素,比如“蘭湯沐浴”也被用作了節日的名稱。
端午節的來源有四大傳說,除了越王勾踐練兵說,屈子投江說之外,還有曹娥投江,以及伍子胥的故事。它們原來在各自所在的地區,非常流行。
曹娥的故事歌頌的是孝,伍子胥的故事歌頌忠,越王的故事缺乏傳奇性,他們的影響力,最後都沒有蓋過文人精神的代表屈原。
屈原的故事脫穎而出後,經過上層文人的渲染,成為傳播的主流,但是在民間,老百姓們依然過的是自己的節日。
所以,豐富多樣的節俗,依然被保留下來了。也正是因為如此,端午節才有了各種不同的叫法。每一種名字的背後,都有一種民間精神的信仰和風俗。
總體上來說,南方人過這個節日,主要是搞龍舟競賽,送瘟神,或者乘畫舫遊玩兒。而北方缺水,當地人過這個節,就喜歡搞“厭勝”活動,還有騎馬、射箭和别的社交活動。
古代的四川,“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可以吃糍粑。山西的人吃甑糕,廣西的人居然要吃苦瓜。《北流縣志》記載,清朝人過這個節要吃苦瓜,于是他們把這個節叫“苦瓜、豆角節”。
南方人過這個節的時候,大人會去采菖蒲來給孩子洗澡,所以它又名“菖蒲節”。北方少水的地區,劃不了龍船,但是有“避五毒”的習俗。
大人給小孩子穿上繡有“五毒”的肚兜,或者挂上香囊,還要喝一點雄黃酒。記得以前看《白蛇傳》,許仙想知道白娘子是不是蛇所化的,就給她喝雄黃酒。
不過,好在這個節日并沒有因為“五毒”橫行,而被叫成“五毒節”。不然,“藍鳳凰”就該要嘚瑟了。
結語其實說了這麼多,我對這個節日“别名”的了解,也僅限于“端陽節”而已,那還是因為家中一些長輩一直這麼叫它。
如今的年輕人,習慣把這個節日叫成“粽子節”,假如不是因為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無法達成統一的話,那麼“春節”也一定會被叫成“湯圓節”或者“餃子節”。
如今的中國人,對于傳統節日的文化内涵,大多不甚了解。因為一些一言難盡的原因,傳統節日的娛樂活動、祭奠儀式,在民間早已經不複存在了。
隻有一些相關部門和非營利性的組織,偶爾會搞一下。所以對于傳統節日,普通人大多隻記得:那幾天要放假。還有,一定要吃點什麼。這不能不說,讓人有些小小的遺憾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