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尋訪家鄉曆史足迹

尋訪家鄉曆史足迹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30 13:16:13

尋訪家鄉曆史足迹(讓家鄉人知家鄉事)1

小學時期的張志強

尋訪家鄉曆史足迹(讓家鄉人知家鄉事)2

尋訪家鄉曆史足迹(讓家鄉人知家鄉事)3

在高中任物理老師時的張志強(右一)

尋訪家鄉曆史足迹(讓家鄉人知家鄉事)4

尋訪家鄉曆史足迹(讓家鄉人知家鄉事)5

為了書寫沈陽的城市史,張志強走遍了祖國的許多地方,查閱了很多檔案資料

尋訪家鄉曆史足迹(讓家鄉人知家鄉事)6

當年,張志強在市圖書館、檔案館摘錄的有關城市的曆史資料

有人說,曆史是一面鏡子,可以幫助我們鑒古知今,可以縱覽往昔,也可以在沉浮中領悟歲月變遷的規律。

于城市而言,源遠流長的發展史便是可以令城市“明智”的那面鏡子。透過真實的過往,人們便可以對城市有一個更為理性的認識。

曆史悠久的沈陽城,當然也有屬于自己的發展史。而且,關于這段曆史的梳理我們還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那部正當時的史實、紮實詳盡的記述,為許多人開啟了一扇全面了解沈陽曆史文化的交流之窗。

日前,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沈陽第一部城市史《沈陽城市史》的作者、沈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志強先生。

張志強說,“讓故鄉人知故鄉事”,是他研究城市史最初的心願。在龐雜而又系統的城市文明體系中,也有先生以史為鑒的人生過往。

沒水沒糧

經曆兩天一夜,終于到了沈陽

“我原來不叫張志強,我本名叫‘常開強’。”張志強說,1945年4月他出生于黑龍江省北安市。父親是奉天鐵路學院的學生,經分配到北安機務段任火車司機一職。張志強的舅舅、姑姑等家中其他長輩,也多受過高等教育。

剛出生那會兒,跟父母居住在北安市機務段的站前鐵路宿舍。半年後,八一五光複,張志強的父親被調回沈陽。同年10月,母親帶着六個月大的張志強也回到沈陽,不過過程卻要艱辛許多。“當時已經沒有正常車次的火車了,因為我們是鐵路家屬,調度員偷偷對母親說,再不走就沒有去沈陽的車了。”在家中長輩日後的回憶中,張志強也得知了當年到沈陽時的情景:母親女扮男裝、舅舅抱着自己,幾人舍棄了家當,逃難式地擠上開往沈陽的火車。就在火車要開車之前,舅舅沒抱穩張志強,把他掉到火車道上了,“多虧好心人的幫忙,才把襁褓中的我救了上來。”火車走走停停,在兩天一夜沒水沒糧後終于抵達了沈陽。

來到沈陽後,“父親在蘇家屯機務站當指導司機,我們就住在蘇家屯火車站站前的鐵路住宅裡。”在張志強心中,蘇家屯站前的那段生活經曆,是不可複制、非常美好的,隻不過有些短暫。

1948年,沈陽迎來解放,其父親調至沈陽機務段當火車司機。也是那一年,張志強的人生就如同家門口那筆直的鐵軌,不知怎的便身不由己地“變道”了。“當年我二姨也在沈陽生活,但她家沒有孩子。”彼時,張志強家裡已經有了三個男孩,母親便把行二的他過繼給了二姨家。就這樣,張志強便由“常開強”變成了張志強。那一年,他四歲。

自費做教具

把夢想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

對幼小的張志強來說,家庭的變動似乎還隻是身不由己的開始。進入學生時代後,家族成員高學曆的背景、過繼的二姨家又是工商業者,無論從哪個角度張志強都算不上是“純粹的勞動人民”。雖然上學時張志強學習努力,同學關系也不錯,但少先隊遲遲沒發展他。而随着年紀再大一些,張志強也漸漸發現,求學之路遠比他想象的更為艱難。

1964年高中畢業後,因家庭和社會關系複雜等原因張志強高考未果,而是經分配成了一名小學老師。但張志強心中明白,他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要更加自強不息地積蓄知識和前行的力量,當年一位姓宋的老師“教書是職業,學習是本分”的叮囑,也一直刻在他的腦海中。

在那之後的十餘年裡,張志強像一艘漂泊的帆舟,努力地仰望星空,抓住每一次可以繼續學習的機會:到東北師範大學學曆史,到東北工學院(今東北大學)進修物理,到教育學院物理系學習……在不斷汲取知識的同時,他也一路從小學調任到中學,成長為一名物理老師。

在沈陽市第25中教書時,由于當時百廢待興,學校沒有為物理學科配備教具,可沒有教具物理教學沒法進行。張志強靈機一動,将辦公室的大抽屜取下,在抽屜的邊上固定上導線、安上小燈泡和閘刀開關,又自費買來大節的幹電池,于是串接、并聯電路教具就完成了。在講到電路這個章節時,全校師生總能看到拎着大抽屜進出教室的張志強。在講離心力原理時,張志強将紅色鋼筆水滴入盛了半桶水的塑料桶中,在講台上掄起了裝有紅墨水的塑料桶……

張志強常跟學生們說:“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人永遠不能沒有知識。”而為人師表的他,也在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絕不能耽誤孩子們。”

“那時雖然不讓補課,但我發現班裡有好幾個孩子比較有資質,所以我就利用休息時間把他們聚到一起,額外給他們做輔導。”在恢複高考的第一年,張志強帶的班裡考出了4名大學生,成為全校的奇迹。其中,就有現任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的蔡東風。

“人生需要經曆苦難,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勇敢地接受生活,微笑着面對生活。”站在三尺講台的十餘年間,張志強學會了等待,也樂于做一名合格的物理老師。他也把埋藏在心底的大學夢,寄托在了一屆又一屆的學子身上……

社科院研究員們的氣度

給了他一生的滋養

轉眼間,時光邁入1978年。那一年對張志強來說,又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

在張志強心中,當物理老師固然好,但他總感覺周而複始的循環,相對限制了人生價值的實現。有一天,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新成立的遼甯省社會科學院,面向社會招考研究員。“當時在東北大學考的試,連着考了四天,外語、政治、專業課、基礎課都是考試的科目。”參加完考試,張志強便回到學校繼續教書,他沒有把握政策是否對他有利。

令他驚喜的是,不久後遼甯省社會科學院發來了通知,他被錄取了!“起初我還不太敢相信,因為1977年我曾試着報考研究生,但還是沒有通過審查。”當時社科院給張志強發出的錄取批複是,“該同志複雜的家庭成分不影響搞科研。”

就這樣,1981年張志強離開學校,來到遼甯省社會科學院成為曆史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而曆史研究所裡的老先生們嚴謹的治學态度、闊達的人生境界,都給了張志強極大的鼓舞,令他終身難忘、獲益匪淺。

“所裡有一位叫李祥林的老先生,一年四季就是一身灰色的滌卡裝。他住的單身宿舍裡,除了一張單人床和僅能容一人通過的空間外,其他的地方全被書給占滿了。”張志強記得,李老是中央人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是戴逸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好學的人,在評職稱時他居然拒絕填表,說自己的水平還不夠。而他當時正在寫《中國軍事史》。”除了不要職稱,李祥林還不許所裡給他漲工資,認為自己的學問有愧于高出他人的工資待遇,“怎麼做工作也不同意,可漲完工資也才隻有87塊5啊!”更令張志強感動的是,在李祥林臨終時,他跟家裡最後的交代是:不要告别儀式,把他所有的藏書資料,全部捐給社科院圖書館。“還有一位叫馬提吉的老研究員,臨終時讓親人為其播放歌曲《昨夜星辰》,一個小時後,老人在歌聲中離開了人世……”

在張志強眼中,學術追求高于一切、從容又有尊嚴的氣度,是社科院研究員們共同的特質。對他來說,能到這樣的地方工作,不僅是曆練,更是成長。所以,他也帶着執著與熱愛,努力地傳承着社科院的精神。

自費出版城市史

讓更多的人感受沈陽深厚的積澱

在進入曆史所一年後,張志強成為《東北地方史研究》的編輯;三年後,又成為該雜志副總編。他也在“研究實習員”“助力研究員”的晉升中,一路學習、掌握了一定水準的日語、俄語,還有相應的曆史專業知識。而在不斷學習和研究中,張志強也逐漸找到了值得專注的研究方向。

“當時世界各地都有對城市史的研究,對沈陽這座城市的研究,至少有80年的曆史。其中不乏英國人寫的《奉天史》,日本人寫的《奉天夜話》《滿鐵附屬地》,還有俄羅斯人寫的《沈陽》等等。”可随着研究不斷深入,張志強發現有些外國人筆下的沈陽城市史不僅沒有将曆史原貌真實呈現,甚至還歪曲事實。“如果讓這些内容影響理論界、影響讀書界,将贻害萬年。”從1987年起,張志強開始着手研究沈陽城市史。

其間,張志強利用工作便利,到圖書館、檔案館查找相關線索。因資料不能外帶,他便帶上厚厚一摞卡片,将找到的、有用的東西記錄在卡片上。從《奉天公署檔》《商埠地公署檔》《總局檔》到城市曆屆政府檔案,每一行、每一件張志強都小心翼翼地翻檢着,光是卡片就記了一萬多張。由于長期泡在圖書館,家中遭了小偷洗劫他都不知道。令妻子哭笑不得的是,發現家中被盜,張志強第一時間是跑到角落看那些記滿了資料的卡片是否還在。

就這樣,沉浸曆史的長河中,張志強記了5年卡片。圖書館街對面小店裡的小餅、豆腐腦,成了張志強那5年的午餐。辛苦自不必說,可張志強樂在其中,一點沒感到苦惱。在有了卡片和筆記的基礎後,張志強又開始訪談、拓查、野外考察等進一步研究。那段時期,他以沈陽為基礎點,将全國667座城市幾乎跑了個遍,梳理着城市從源頭到當下的發展情況。

1993年,在受到王宏斌先生的《沈陽史話》和李文剛先生的《可愛的沈陽》兩本研究沈陽地域史早期作品的啟發後,張志強傾盡全部家當自費出版了第一本關于沈陽城市史的著作——《沈陽城市史》,這本書也讓沈陽成為繼武漢、重慶、天津之後,第四個擁有近代城市史研究成果的城市。“當時一共印了4000本,為了打開銷路,我推着小推車到體育場門口沿街賣書。”寫完這本書後,張志強的頭發全白了。

在那之後,張志強又出版了《中國遭遇過剩經濟》《盛京古城風貌》《沈陽通史》(五卷本)等多部專著,發表論文百餘篇。他也先後成為中國古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建設規劃研究院研究員。從2005年退休到接受返聘,至今年近八旬的張志強仍是社科院老專家工作室研究員。2009年,張志強獲聘為沈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沈陽有非常好的城市基礎

我們還需繼續努力

為渾南區當時的169條街路起名,是他在退休之前為城市做的又一重要貢獻。為了令地名和周邊環境和諧統一,在為渾南街路起名的兩個多月時間裡,張志強騎着自行車、拿着備用地圖,走遍了渾南區的每一條街路。講來路、查曆史、還原典故,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渾南中路、天賜街、朗日街、南堤路……編排合理、規劃統一、富有時代感和科學性的街路名,不僅成為新的城市文化标簽,也彰顯了别具一格的渾南特色。

在談及沈陽的城市發展宏圖時,張志強也以史為鑒,道出了自己的看法:“沈陽有工業曆史的情節,但工業并不是沈陽唯一的發展目标。我們還需要有生活資料的生産以及商品、商業的大流通平台。”張志強認為,在産業發展方面,沈陽要聚焦高科技引領,做有核心的數字化的智能高精端産品。

在采訪張志強之前,記者就曾對先生诙諧幽默的氣質有所耳聞。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過程中,張志強風趣的自我介紹、生動的曆史回顧,令現場的氣氛多了幾分輕松和愉悅。而互動帶來的熟絡,仿佛是許久未見的老友,在午後的陽光下漫步。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 關彤 攝影記者 孫海

來源: 沈陽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