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人的偏僻鄉村,走出了5個博士,7個碩士,40多個本科專科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遠高于周邊地區。
偏僻鄉村建起“教育大院”
一個926人的偏僻鄉村,走出了5個博士,7個碩士,40多個本科專科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遠高于周邊地區。
一個偏遠鄉村怎麼會走出這麼多人才?這個偏僻鄉村在哪裡?它叫什麼名字?是誰創建的“教育大院”?帶着這些疑問,記者春節期間慕名前往一探究竟。
這個偏僻村莊位于社旗縣興隆鎮東南12公裡的塔前村,地處興隆、太和、苗店三鎮交彙處。過去這裡土地瘠薄,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可謂窮鄉僻壤。十八大以來,尤其是近幾年,村兩委班子率領全村廣大幹群在鎮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全村整體面貌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田成網、地成方、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田林井渠路電配套,疏菜基地一望無際,一副嶄新的新農村美麗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更讓人刮目相看的是,這個人口不到千人(926人)的偏僻村莊,近年走出了十一位碩博士(其中5位全日制博士,6位碩士),本專科人才更多,遠遠高于全國和南陽市、社旗縣的平均數,成為村民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一件事。
新近落成的這座教育大院,是本村走出去、社旗縣基礎教研室原主任、現已退休的秦遠晴老師創辦的。秦老師是教育的行家裡手,在職時,把工作搞得紅紅火火,退休後仍發揮餘熱,在家鄉及省内外做報告,傳遞新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方法。看到自己的家鄉湧現出這麼多人才,他很高興,決心為家鄉教育再添一把力,再鼓一把勁,助推教育發展、鄉村振興。于是,他利用老家閑置的宅院,自力更生,因陋就簡,翻舊為新,辦了個“教育大院”。今年大年初一後正式啟用,首屆“榜樣的力量春節展覽”吸引方圓十裡八鄉的人們前來參觀學習,成為一道給人啟發鼓舞催人奮進的鄉村美麗風景。
教育大院門楣上書寫“教育大家庭”五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這幾個字由本村走出的省書協會員秦立慧書寫,這幾個字也是秦遠晴老師創立的教育公衆号的名字。主房是優秀學子先進事迹展室。東廂房是“聚賢”室,西陪房是“思源”室。二層樓為“墨香”室和“琴韻”室,以培養高雅情趣。庭院東側為“讀書郎”廳,作培訓學子之用;庭院西側為“耕樂園",種植花木和蔬菜,耕讀結合,以怡養身心。目前,那裡的條件還有些簡陋,但主體内容設置已基本就緒,值得一覽。“楷模的力量春節展覽”,集中展示塔前村二十來位博士、碩士、本科生的求學經曆、工作業績、對家鄉學子的寄語等,圖文并茂,情感真摯,催人奮進。
“塔前村曆來就有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光榮傳統。‘教育大院’以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建設”為方向,以教育為主體内容,以庭院為平台,以展覽活動為載體,以看、講、聽、說、寫為抓手,以村上先進人物為“楷模”,為推動形成良好學風、優良家風、文明鄉風而努力。”談起創辦“教育大院”的初衷,秦遠晴老師告訴記者,近兩年,黨和國家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項重大任務。鄉村要振興,教育需先行。通過創辦教育大院,使家鄉更多學子受到教育,使父老鄉親思想受到洗禮,為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發揮餘熱,貢獻力量。
“教育大院”自大年初一開放後,秦遠晴老師一直堅守在這裡,對觀衆進行生動、全面而具有啟發教育意義的講解,吸引本村和外村許多學生和家長前來參觀學習,社旗城區、南陽市區等周邊地區的人也紛紛到這裡學習取經。
塔前學子成功的内在原因,是他們具備有“學子精神”,其内涵是:敬畏生命,懂得感恩;不計出身,自強自立;不為物役,艱苦奮鬥;信仰知識,堅毅向前;目标明确,腳踏實地;博學善思,惜時勤勉;品行淳厚,不事張揚;心胸博大,淡定從容;家國情懷,有為擔當。
特約記者王丙雙 通訊員張殿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