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食博大精深,經長期演變而自成體系,烹饪手法,多達十幾種,煎炒烹炸,焖溜熬炖,各顯神通,無論什麼樣的食材,在廚師的手裡,都能變成一道美味佳肴,但仔細想一下,馬肉也是肉,為什麼市面上流通很少,無論在超市,還是菜市場,幾乎沒有馬肉的存在,全是豬牛羊雞鴨魚等等,那麼,為啥人們幾乎不吃馬肉呢?
在我們的印象中,馬一直任勞任怨,農耕的時候,可以用馬拉套,行軍的時候,還可以用馬當作先鋒,以前沒有車等交通工具,馬還可以載人,可以這樣說,馬為人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馬為了人類,勞累了一生,所以人們不舍得吃它,其實真相八九不離十。
北方鹹,南方甜,這個習慣也是流傳下來的,人們繼承了祖先的傳統,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馬肉不能吃,行軍打仗,長途跋涉,都離不開馬的功勞,久而久之,人們繼承了這種遺訓,也就不打馬肉的主意了。
馬肉也是一種肉,為什麼感覺沒人吃?我認為有三點
1、養馬的太少
在我們這裡,整個縣城60萬人口,甚至沒有一匹馬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積的豬牛羊,光養殖場就好幾個,馬隻有在草原和牧區才能看見,一般平原和山區不常見,馬的養殖時間長,不能通過飼料增肥,無法讓它快速育肥,從商家的成本來分析,比其他動物的投入都要高,經濟收益不大,自然養的人越來越少,馬肉也就不常見了,賣馬肉的也就更少了。
2、感情因素
剛才前面已經說了,馬兒是一種通人性的動物,它仿佛能聽懂“人話”,比其他動物更忠誠,是人類最早的作戰夥伴,無言的戰友,風裡來雨裡去,如果主人從馬背跌落,馬兒不會遺棄跑掉,而是原地等待主人,或者是用嘴拱主人,老人們還常說“老馬識途”,隻要走過一遍的路,馬兒都能認識,從這一點來說,馬兒就應該善始善終,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能出現在廚房。
在古代時期,馬兒由朝廷統一管理,不得随意宰殺,是國家的固定财産,甚至還有律法規定,人們對馬肉的欲望,逐漸淡化,戰士們都不吃,更何況是老百姓了,久而久之,不吃馬肉,仿佛就印在人們的心中了。
3、肉質不好
吃過馬肉的朋友都說,馬肉發酸,酸的發腥,言下之意就是難吃,從口感上來說,不如牛羊肉和豬肉,馬肉的肌肉纖維粗糙,甚至比牛肉的還要粗,再者,佳肴做馬肉的少,精加工烹饪廚藝也少,八大菜系中,幾乎沒有馬肉的菜單,馬肉煮一天也不爛,高壓鍋也不行 ,牙口不好的人根本嚼不動。
其中在部分地區,人們還是能吃到馬肉的,馬肉幹,還有熏馬肉、熏馬腸,這也和當地的風土人情有關,一般在大草原上,多存在遊牧民族,例如哈薩克人,每到冬天的時候,他們便會就地取材,熏馬腸、制肉幹,儲存過冬的糧食,在日本有些地方,甚至還有馬肉刺身,煮熟的馬肉澆在米飯上,但牙口一定要好。
總體來說,主要是口感不佳,不受人們的待見,馬肉不符合主流的口味,如果好吃,大衆一定有需求,且喜聞樂見。
僅供參考、收藏轉發,謝謝點贊我是食味菜譜,熱愛美食,每日更新家常菜和面食的做法,關注我每天學習做菜,總會給你驚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