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南陽##武侯微足迹##諸葛亮##曆史真相#
曆史對諸葛亮發迹前事迹的記載不詳細。蜀漢立國後諸葛亮做了丞相,然後他的傳說就多起來了。然而蜀不修史,蜀地無詳細記史,對蜀漢曆史事件及人物也隻能參考野史文獻。東漢末年處于亂世,史料缺乏;一群修史者立場有異,見解不一,取舍不同,也會造成問題。諸葛亮早期生平隻能用曆史邏輯和将來的考古發現來辨史料真僞了。但諸葛亮的曆史功績卻是無疑問的。那麼他有啥事迹呢?為什麼人們争相紀念他呢?
諸葛亮,他是丞相、能臣、忠臣,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集中了所有賢臣良相的優點,他是臣的榜樣,他是君的良佐,他是百姓的福音。他起于微末(布衣);他定計取荊州奪西蜀,輔佐颠沛流離出身平凡的劉備開創了皇朝;他還在蜀國兵敗将亡之際力挽狂瀾和東吳拒強魏平南蠻,穩定了蜀國政局,他忠于劉備的孤兒盡心盡力,他的兒孫也忠君愛國,滿門忠烈。
兩漢400年,推行儒學,天地君親師,宗族勢力強盛,門閥勢力崛起。不同豪族再聯姻,組成衆多利益共同體。儒家倡導人們聽話、順從,老百姓半農奴性質地生活(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宋代以後)。物極必反,東漢末年社會矛盾已經積累到不可調和,天災人禍,黃巾起義,地方豪強掌控地方,甚至割據,建立政權。東吳孫權就是一個典型。其它如董卓家族、曹操家族、袁紹家族、馬騰家族等等。東漢末年到唐朝,政權變動頻繁,權臣往往取代君主。劉備白手起家,後主劉禅年少繼位,諸葛亮盡忠輔佐毫無異心,這在古代可能是一個特例。
諸葛亮是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這大家都知道。其實他還是文學家、書法家。他推崇墨法理念,又不排斥儒道佛,可喟兼容并蓄,是位偉大的領袖。
臨摹 諸葛亮遠涉貼
丞相長史張裔常稱亮曰:“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陳壽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雠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車,虛僞不齒;終于邦域之内,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弁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諸葛亮是推崇實用的法家或墨家思想,施政倡導公平、公正、公允、尚功、同刑、平等,法治面前一視同仁,并身體力行。他兼容并蓄,隻為強國!這種實用主義值得學習。
曆史對諸葛的記載有很多疑點,在抄記史書了解其生平事迹的同時一并列出。
陳壽《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記載事迹如下:
(1、出身及早期事迹推測)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硃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1]。
(2、《三顧茅廬》《亮集-草廬對》,練兵新野)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将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緻也。将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2],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将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着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羽、飛乃止。
(3、36計之一上屋抽梯)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于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辄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将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黃祖死(208年),得出,遂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衆南行,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将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别。”遂詣曹公。
(4、遊說東吳,赤壁之戰)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内大亂,将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軍外讬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複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衆,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将軍誠能命猛将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随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3]。曹公敗于赤壁,引軍歸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5謀奪西蜀。)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衆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将軍,署左将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4]。
(6、勸進稱帝。)二十六年(221),群下勸先主稱尊号,先主未許,亮說曰:“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220年,關羽北伐失敗,被東吳殺死,失荊州。曹操死,曹丕稱帝),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康甯,思靖百姓,懼未能綏。于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7、臨危受命,托孤。)章武三年(223)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诏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南中諸郡,并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8、平定南方。)三年(225)春,亮率衆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9、第一次北伐。)五年(227),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
(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僞)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讬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願陛下讬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诹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陽。
六年(228)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将軍曹真舉衆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谡督諸軍在前,與郃戰于街亭。谡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于漢中,戮谡以謝衆。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钺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為右将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10、第二次北伐,繼續。)冬,亮複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将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11,第三次北伐。)七年(229),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衆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谡,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複二郡,威鎮兇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枭,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複君丞相,君其勿辭。
(12、第四次北伐。)九年(231),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将張郃交戰,射殺郃。
(13,第五次北伐。)十二年(234)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诏策曰:“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笃誠,受遺讬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谥,所以光昭将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将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绶,谥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廉)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别調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似原始公社),不别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餘帛,外有赢财,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能-發明家-軍事家-文學家)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别為一集。
景耀六年(263)春,诏為亮立廟于沔陽。秋,魏征西将軍鐘會征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亮弟均,官至長水校尉。亮子瞻,嗣爵。
(著作、文學)諸葛氏集目錄:開府作牧第一權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謹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壽等言:…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之有倫也。辄删除複重,随類相從,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随叔父玄避難荊州(東漢有人把故楚國早期所轄之地都統稱為荊州,南陽郡曾屬楚國),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将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曹操)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衆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将軍。備稱尊号,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骧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内。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于将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衆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衆,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将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龍二年春,亮帥衆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産,無以遠譬也。孟轲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過于丁甯周至。(墨家文風樸素。儒家詩賦華麗。大概亮接地氣,文詞大衆化。疲弊的蜀地,不容奢靡。)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煩而悉。何則?咎繇(堯)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衆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與堯舜禹周公比同,評價可謂高。)
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诽謗之言,鹹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著作。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諸葛瞻字思遠(生于227年,亮南征之後,47歲得子)。建興十二年(234),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将,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仆射,加軍師将軍。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将軍,與輔國大将軍南鄉侯董厥并平尚書事。六年冬,魏征西将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263)。衆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次子京及攀子顯等,鹹熙元年(264)内移河東。
後主劉禅“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笃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谥,所以光昭将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将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绶,谥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陳壽“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将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争也。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于将略,應變将略,非其所長。”
西晉開國武帝司馬炎:“朕聞卿(陳壽) 之言,曉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為祭其忠貞。”
東晉文史學家袁宏歌頌三國名臣時,評價:“孔明盤桓,俟時而動,遐想管樂,遠明風流,治國以禮,人無怨聲,刑罰不濫,沒有餘泣,雖古之遺愛,何以加茲!及其臨終顧讬,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武侯受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貳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
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靈,獨禀先覺。标榜風流,遠明管樂。初九龍盤,雅志彌确。百六道喪,幹戈叠用。苟非命世,孰掃氛雺!宗子思甯,薄言解控。釋褐中林,郁為時棟。”
唐太宗李世民: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嘗表廢廖立、李嚴于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雠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 [131]
杜甫評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朱熹:諸葛孔明大綱資質好,但病于粗疏。孟子以後人物,隻有子房與孔明。子房之學出于黃老,孔明出于申韓,如授後主以六韬等書與用法嚴處可見。若以比王仲淹,則不似其細密。他卻事事理會過來。當時若出來施設一番,亦須可觀。…孔明本不知學,全是駁雜了。然卻有儒者氣象,後世誠無他比。…孔明也粗。若興禮樂,也是粗禮樂。…忠武侯天資高,所為一出于公。若其規模,并寫申子之類,則其學隻是伯(霸)。程先生雲:“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則未盡。”其論極當。…諸葛孔明天資甚美,氣象宏大。但所學不盡純正,故亦不能盡善。取劉璋一事,或以為先主之謀,亦必是孔明之意。然在當時多有不可盡曉處。如先主東征之類,不見孔明一語議論。後來壞事,卻追恨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東行。孔明得君如此,猶有不能盡言者乎?
明帝朱棣評說:“昔雲南僻在萬裡,山川險固,曆代罕有能平,惟諸葛孔明以天下奇才、忠信智謀,南征北伐,功蓋一時,遂艾夷之。循至後世,叛服不常,莫能制馭。”
清帝康熙評說“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清帝乾隆說“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偉人說“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諸葛孔明可為人臣者表率也。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主編完成的。此前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王沈《魏書》、魚豢《魏略》、韋昭《吳書》。蜀無史書,後集成《蜀書》。陳壽完成記傳體《三國志》,分國單獨流傳。北宋将三本合一。
三國志記事簡單,又是多人多次完成,錯漏不可避免。所以後人就參考《英雄記》《漢晉春秋》《獻帝春秋》等野史進行注解。裴松之注三國志就是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然而,記史、注解都有所偏好及側重,也有資料限制,不能盡信之。讀史,盡信之則不如不讀。讀《三國志》尤其要推敲事件的邏輯問題。對比《蜀書 諸葛亮傳》《吳書 諸葛瑾傳》就有很多疑點。
不管史書及野史怎麼記載,諸葛亮的光輝事迹及人品作風,值得人們世代紀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