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早期教育的後果

早期教育的後果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30 12:18:18

結合自己一直以來的實踐思考,對于早期教育有一些思考。

先說結論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深度和廣度不夠,認識比較單一。

雖然覺得早期教育重要,到底哪些重要又不知道,似乎又沒有那麼重要,因為沒辦法判斷影響有多大,對于早期教育意識還是停留在早教,幼兒園教育,培訓班,這些活動上,家庭教育越來越重要,強調對孩子的陪伴,但具體怎麼陪伴,如何進行早期啟蒙,懂得不多。

大部分人的選擇還停留在孩子早教有的上有的不上,幼兒園吃好玩好就行,培訓班都會上,帶孩子多出去,相比較而言确實比之前的陪伴意識強很多,但也有很多問題。

就是孩子見識的多,知識信息來源得多,但整體吃苦、意志力、獨立方面,心理承受力、抗壓能力鍛煉的少,對孩子關注的太多,但孩子群體合作的活動又少,所以有人說吃的糖太多,鹽太少,要多補鈣。

但對于孩子從小的立志,個人思想啟蒙方面,又比較少,無論是言傳身教的意識,還是回歸到傳統教育方面來講。是我們這代父母,社會整體比較缺失的一塊,無論是從個人家庭社會責任感方面,不僅是德育啟蒙,言傳身教的問題,不是知識,而是生活智慧,人生智慧是缺少很多傳承的。

這是普遍現象,但在一些家族傳統比較好的家庭裡卻能看到這樣的家風家訓等的傳遞,樸素的價值觀世界觀和習慣造就了差别。

對于智力方面,給孩子學很多,報很多班,學習很多知識,但對于很多能力,例如記憶力、專注力、邏輯思維力、創造力引導深入的培養卻有限,很容易錯過學習的最佳敏感期,都在學習,但是深度廣度自由度自主性方面還是不夠。當然不排除有些家長做的很到位,甚至超前,但說的是普遍情況。

對于生活現實接觸體驗的比較少,雖然很多父母已經在補足了,但基本還是靠家長引導。有的可以通過書本閱讀、看網絡内容,但不具備自主和自由性,如果接觸自然生活少,缺乏自主探索激發好奇心的環境。當然電子信息時代,又是現代孩子的一種優勢。但原始的動力環境還是少一些,刺激少一些。

父母都知道早期教育陪伴重要性,3歲前盡量孩子自己帶,培養孩子安全感,但現實情況是不允許的,雖然國家也在提倡休産假,陪伴時間,托育服務,但本質是沒辦法解決雙職工家庭對孩子陪伴問題。是社會性問題,隻能看個人的實際情況。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其實并沒有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認可,以前的教育家陶行知、陳鶴琴是屬于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教育理念思想傳播,但現在基本沒有這樣的大師出現,而且幼兒老師群體學曆資質是教育系統最低的。

還是人才的缺乏,高端本土研究缺乏,本身園長老師教育水平學曆有限,很多學習的都是國外的,幼兒教育有的甚至停留在父母之前上幼兒園的階段,雖然設施設備提高了,活動多了,當然也有很多公辦好學校,但都是集合了很多優秀資源,大部分人享受不到,還有一些是私立高端幼兒園,還有很多好的教育理念,都沒法普及和實施,隻屬于特定群體。

其他制定教育政策的不說,就從普通人了解信息渠道來說,再看說教育的,研究教育的,發聲的,要麼就是大學教授,知名大學的老師,要麼就是以前小學中學的名師,但這些人的角度大多都是他們了解的角度,要麼關注的就是大學教育,要麼就是小學、初中、高中教育,然後有一些心理學教授、心理學專家,能聽到一些發聲,會涉及到幼兒早期教育,但都比較寬泛,要麼不夠具體,要麼不夠全面,要麼就不夠接地氣。

所以家長們從一開始孩子一出生接觸到的就是國外的圖書,要麼就是網紅寫的網紅書籍,整理自己圖書的時候翻看了自己的育兒系列,基本都是從《密爾希斯》到《敏感期》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但背後不知道的是有些人說的和做的不同,自己教育孩子方式不一定如此,利用的資源也是不同,但滿足迎合了大家的心理,國家隊、專業隊不上場,就被市場化、資本占領。這個從毒教材事件,從孩子繪本都可以看出來。

家長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來源于以前的公号,要麼就是早教機構,為了宣傳目的進行培養,有一些是好的,有一些卻是營銷目的,有很多誤區,所以也是很多家長不認可的原因,過于妖魔化。不是早教不好,早教很重要,很有必要,但市場上的機構做壞了,一是價格和宣傳的不匹配,二是過度營銷宣傳作用,三是機構早教隻是早教一部分,四是頻頻發生的事件對社會的影響。所以大家漸漸麻木也不相信,早教重要性大打折扣,其實早教看誰教,怎麼教,早期教育,父母比早教機構更重要。

還有一些是販賣焦慮,各種有些就成了單純的學科學習的地方,接下來就是各種大V,一些學習圈子,都是以考學為目的的學習,因為教育每個孩子是個性化的,然後就是各種隻重視于某個單一學科的作用,自然而然就是語文、英語、數學、編程競賽等。

接下來就是各種線上的培訓機構風起雲湧的時候,對家長各種營銷、各種補貼,用這些理念占據家長的大腦,去學習,培養習慣,但有一些确實有很大的幫助,促進了教育公平,也有更優質教育資源的享受,對于思維培養是比原來的學習模式要好。

但也是某一學科,某一領域,對于孩子整體學習規劃思維培養肯定是沒有的。線上帶來的手機問題,專注力和視力等影響也是有的。但資本逐利特性,就是要見效快,所以難免出現各種階段性問題,課程研發質量交付等,其實每個人是不同的。後續的問題,也都看到了。

所以家長能接觸到的一些信息都充斥着功利短期有效、學科性質的,學習資源類型的,背後都是利在推動,所以才有很多免費的營銷占據我們的大腦,基本就是提供什麼接受什麼,然後在這裡去選擇篩選相信借鑒哪些。但總體還是在這個圈圈裡,了解越多,就會越多的認可某一項,到如果隻是做了某一項,會發現其他也需要呀,于是就是不斷的做家法,做加法。

其實寫到這裡,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在世界提供給我們的選擇裡,看似很多選項,其實隻有一種選項,了解了隻能選擇,要麼選這個,要麼選那個,要麼不選,但别人都選,怎麼可能不選,不選就是落後,但選了就陷入無止境的循環。

問題發現了,那就是跳出這個圈子看待,和中醫、西醫的問題如此相似,西醫是見效快,各種先進設備上齊,很快能發現問題,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治标不治本。提高的效率,但各個部分是沒有聯系的。科學的學習确實效率高有效,有很強的即時滿足感,對于未來确實很有用,就像是科學的作用,科學的思想。

中醫就是慢,但能從根上解決問題,病的開源,從根本解決,關于學習方面的,做人方面的,還得從最早的中國傳統來,就蘊含在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最簡單的智慧裡,也是家庭教育一部分,但缺少傳播和挖掘。見效确實慢,但在一些家族家學傳承的很好的那裡可以看到。

但孩子的教育是獨立個體,是系統的,時間是有限的,每個人的特長是有限的,潛能是有差别的。小時候不僅是智力早教,還有性格、情商、價值觀等等。

所以當家長們後來看到聽到李玫瑾教授講的時候,終于有個本土的,有實際經驗的,雖然不是本專業,而且從極端案例研究出發,因為太缺乏本土接地氣的。包括一些其他的學者對于傳統教育的傳承。

也有很多企業家發聲,無論是俞敏洪、馬雲,曹德旺、任正非等都是從企業角度出發看教育,更為現實,馬雲提出來了要幼兒園很重要,應該由學曆最高的人擔任老師。當然很難實現,但卻發出了這樣的聲音,有人重視早期教育,對于幼兒教育現代化、現實性、效率和中國傳統有一些結合。

那麼有人問國家隊去哪裡了,那些大學裡研究的家庭教育的教授專家哪裡去了?普通人想跟着學,去哪裡學呀?

沒辦法,隻能自己跟着學,于是就出現了很多家長自主自發的學習課程,家庭教育各種方面,報了很多班發現課程是很淩亂的,缺乏體系的,魚龍混雜啥都有,自下而上的,隻是家長有需求,然後開了這些課,拼湊起來的,但是大部分借鑒于國外的,實踐性的有一些,但和孩子面試考試各種壓力情況是相去甚遠,就像是吃了糖丸安慰劑,看似有用,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于是看到了市場的需求,就結合挂了很多名,都是以前做職業教育的或者其他學科教育的人的轉型,最後發現糊弄不過去了,然後會邀請一些中科院、北師大、清華北大等名校教授挂名或者講一些課,但專業要麼是心理學、要麼是教育學。但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隻是研究相關,但并不深入,且不系統,隻是注重于某一方面,大而全,涉及到具體的必須有實踐和體驗,所以學習性不是那麼強。

但這裡面有一些專門做研究的課題組例如被引用很多的錢志亮工作室或者在一線做過很多心理指導的專家輔導的比較有學習借鑒性。有幫助在于家庭關系,人的教育,但對于家長要解決學科的問題現實學業的問題滿足不了。

因為沒有國家引導,強有力的組織,所以沒有辦法融合組織那麼多專家教授研究,都是各自在自己的領域,沒有交叉,也沒有那麼多得利益引導,都是公益性質,所以參與人少,即使學習也隻是局限在一個小圈子的學習,無法面向社會。

後來國家出台《家庭教育法》,這個法律出台有指導性意見,才有了編委會,才組織編出了試用版教材,雖然好幾版,但最先嗅覺敏銳的是市場,馬上有家庭教育指導師考證,各種App學習,拿證,婦聯各個機構開始組織學習,老師也有學習機會,接觸到清華北大等專家教授進課堂,很多教授開始和市面機構聯合。

但這些确實有用,學過的老師和家長有了系統思維,感覺到學習的是很有用,有了很多方向,有了框架,但是對于具體的又遇到問題了,這時候抖音興起,網絡的各種民間的有實戰經驗的老師,受到了家長的強烈歡迎,一是碎片化的學習時間,二是可以督促孩子學習,解決一部分當下的現實問題,學習規劃指導、學習方法、學習資源,一下子擊中了家長感覺到的需求。

問題在于家長感覺到的需求,至于實際情況,這些問題不大,在于财力和時間,但最大的問題在于其中傳遞的一些錯誤信息,魚龍混雜,更是難以分辨,而這些錯誤的信息引起的效應還在網絡更大範圍的傳播。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之前提到的說學英語沒用,學奧數、學一些體育藝術沒用,很多報興趣班要不要報,各種坑,開始是小範圍傳播,教育領域傳播,最後竟然到了很多實事圈認證的大V的轉載傳播,在更大的圈層傳播影響力可見一斑,但術業有專攻,本來就是文科專業,對于未來教育發展英語、數學、邏輯、編程科技藝術等知識結構是有一些缺失的,對于學習興趣,這個沒有定論,而且教育分層的,對于學有餘力的這樣引導更是有問題,但如果沒有分辨,得到的結果确實是有些誤人子弟。

但為什麼聽不到看不到這些聲音呢,因為很多懂教育的,做老師的一看就能看出問題,是不屑,還有很多老師在學校裡不關注,關注的人去辟謠這個成本太大,這個傳播太快了,講的人太多了,錯誤傳播的太快了,都在傳播,辟不過來。即使辟謠,也找不到根源,還會影響别人的利息,劣币驅逐良币。這些是能看出來的有問題的,還有一些隐性問題的,更難看出來。

如果說對孩子教育重視的,前面一些家長基本上都會走過這樣一些路。也是一步步實踐過來的。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是親曆者,之所以能說出來,是因為都實踐過,因為首先是一個家長,會站在家長養育孩子角度,和其他家長不同的是,我同時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名幼兒園園長一位校長,所以要脫穎而出,做的工作必須是緊跟家長需求,同時還要引領大家,所以倒逼成長。但如果隻是一個家長,沒有這些經曆,也不會想的那麼豐富深刻。

加上是私立幼兒園,所以必須更要做好服務,所以會要特别注重和家長溝通,加上家園共育,對老師的要求,潛移默化的必須去加強學習,同時和老師日常溝通,實踐中遇到問題的溝通,會發現孩子教育問題大部分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家長的問題。而且孩子基本都很好引導,但家長思維固化是很難引導的,隻要家長思想觀念改變,孩子才會改變。

實踐中又進一步驗證了我們的一些家庭教育觀念,學校教育,集體教育個人教育的觀念,還有很多嘗試,理論一方面指導實踐,實踐也反饋着之前的思想觀念,就這樣循環深入。

而這些思考會逐步以文字讨論各種方式保留下來,形成獨立的見解,最後在經過大範圍驗證形成一定規律和經驗。很多東西無法保留,但這些可以保留下來。

但就個人而言我們的學習方式更多的是基于現實,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然後在深入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自下而上的,且是自主自發式的學習,實用性強,不是自上而下理論蓋下來的學校學習方式,更接近于實用和有效原則。

還有很多視角不足的地方,涉獵廣泛,方向多系統,但可能在深入度上不夠,在于理論體系方面不是院校系的思路,跟學校老師又不同,視角更廣泛,我們對于體系建立方面沒有,就是實用主義,這些點都比較發散,比較散。還有由于我們自身人文氣息比較重,思維方式會人性化,加上文科思維,對于理科邏輯科技數理方面探究不足,要麼輕視要麼太過于重視,其中把握不足。

好的一點是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把自己當學習者,也會跳出來看反思批判,所以不會唯某一個,不會盡信書盡信某個人,盡信某個理論,會結合實際情況。

總之,對于家庭教育學習這件事,确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于最根本最整體的把握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早期教育重要性,尤其是家庭教育,因材施教,理論和實踐的學習,還有中國最現實的考試依然是最公平的唯一的通道,把握這幾個原則,我想基本應該不會有什麼大的方向性問題。

早期教育的後果(早期教育真相誤區及演變過程)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